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家楣  孙俊才  刘伟 《心理学报》2008,40(12):1258-1265
依据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大量存在的人际互动现象,首次明确提出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并采用以前瞻记忆成绩为因变量的前后衔接、递进的两阶段实验模式研究其与个体情绪调节对缓解负性情绪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诱发的负性情绪会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在高认知负载情境下,人际情绪调节对这种干扰的调节效果显著优于个体情绪调节。这说明从理论上确认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具有合理性,从实证上探讨了这种调节方式可能更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对认知资源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扩展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视角,并推进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众多学者对音乐与情感、情绪的关系的研究,认为音乐在调节情绪上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中国的五行音乐疗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根据五行、五音、与五志的特殊关系,首次以诱发负性情绪为前提.运用五行音乐调节方式,并采用以前瞻记·亿成绩为因变量的前后递进的两阶段实验模式研究五行音乐调节对缓解负性情绪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诱发负性情绪条件下,五行音乐能具有调节情绪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理性情绪疗法中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20世纪50年代酝酿,60年代正式创立的。1962年,他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标志着作为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的理性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80年代,这一疗法成为国际上闻名的心理治疗体系,近20年来,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采用本疗法治疗的病例日益增多。围绕着本疗法的核心非理性信念,有着许多认识论的问题。1 非理性信念产生于认识脱离实际艾利斯把理性情绪疗法归结为ABC理论。A:外来的激发事件;B:患者内在的认知信念系统;C:出现在病人身上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4.
王巧婷  张晶  温特 《心理科学》2019,(3):550-555
本研究通过成语匹配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在情绪flanker任务中考察了自动情绪调节启动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表现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情绪调节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正性、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分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自动情绪调节可以有效地减弱被试的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5.
自动情绪调节对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玉昌  隋雪  任延涛 《心理科学》2005,28(3):550-555
本研究通过成语匹配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在情绪flanker任务中考察了自动情绪调节启动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表现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情绪调节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正性、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分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自动情绪调节可以有效地减弱被试的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6.
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疗法是以绘画作为治疗师和患者间的中介物来进行治疗的。目前,我国关于这一心理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都比较少。本文简单介绍了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实际操作、应用现状及疗效,并初步提出绘画疗法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情绪调节灵活性是指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境需求灵活部署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本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方法,通过拟合个体在日常生活事件(如,未通过考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中的策略使用剖面结构和情境负性程度与策略使用程度的共变关系测量个体的情绪调节灵活性水平,并探讨其对个体后续负性情绪(抑郁和焦虑)的影响。两个独立样本结果表明:单一策略使用偏好(如沉浸偏好和表达抑制偏好)的个体在负性生活事件中和疫情期间经历了更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此外,当个体随情境负性程度提高使用更多分心策略,而随情境负性程度降低使用更多认知重评策略(意味较高的情绪调节灵活性),其抑郁和焦虑情绪水平更低。以上结果共同证实了情绪调节灵活性有利于减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8.
近期研究发现,目标探测性质的注意分散并不会削弱,甚至会提高与之同时进行的记忆任务成绩,表现出注意促进效应(ABE),但该效应可能会受到记忆材料独特性的调节。为了验证该假设,本文采用负性刺激为记忆材料,以目标探测任务为干扰任务,探讨负性情绪对ABE的调节。结果发现,与中性材料相比,负性材料的ABE有所减弱;而高唤醒的负性材料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ABE。可见目标探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会受到背景材料是否具有独特性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邓欣媚  桑标 《心理科学》2015,(3):594-599
从青少年早期到成人早期,个体情绪调节等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情绪调节的需求也日趋增长。情绪调节的发展是青少年情绪社会化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学会采用有效的调节策略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众多关于青少年社会行为研究中,对负性情绪调节能力的探究最为成熟与深入。以往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对负性情绪的体验激活和调控失败都是导致其非适应性行为的原因,情绪调节方式的错误选择会与其外化行为问题和和内化行为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青少年适应性行为的习得是多种社会性发展指标的重叠和交叉作用的体现,我们无法完全理清其中的复杂交互作用,因此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效应发展入手探讨个体的适应是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可行手段。 以往研究者认为,成熟且有效的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能够通过控制自身的激活和唤醒以达到情绪性、生理性和社交的适应,最后达成个人的目标。情绪调节的发展也可被看作是从被动式的、有他人参与的调节(例如,社会性参照)逐渐进步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根据外部线索进行的情绪调节(例如,根据指导语提示调整自己情绪状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被试(青少年早期、青少年晚期、成人早期)在按照不同指导语提示要求下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选取上海市初中生被试35名(22男,13女;M = 14.06岁,SD = 0.42 岁, 年龄范围:13-15岁)、高中生被试37名(13男,24女;M=16.56岁, SD=0.56岁, 年龄范围:16-18岁)以及成人被试35名(9男,26女;M = 23.60岁,SD = 1.96岁, 年龄范围:20-29岁),采用3(年龄:初中生、高中生、成人,被试间变量)? 3(情绪刺激:正性、中性、负性,被试内变量)? 3(调节策略:增强调节、减弱调节、不调节,被试内变量)混合实验设计,使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Image Task,REAR-I Task)对不同年龄被试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效应量进行考察(Carthy, Horesh, Apter, Edge, & Gross, 2010)。 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来说,情绪调节策略的效应发展呈V型发展趋势。当不同年龄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其情绪体验进行主动调节时,成人被试的调节效应是最大的,初中生次之,而高中生的调节效应则最低。情绪调节的V型发展趋势与以往研究中关于情绪调节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另外,与增强调节策略的使用相比,减弱调节策略效应的发展是最大的。这可能与中国背景下减弱调节的适应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人际情绪调节是重要的社会性情绪调节方式,为阐明其与积极情绪的关系,采用人际情绪调节量表、内隐与外显积极情绪量表、表达抑制量表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进行了调查。1159名被试的分析结果表明:(1)人际情绪调节显著正向预测内隐与外显积极情绪;(2)且情绪调节困难是人际情绪调节预测内隐积极情绪的调节变量;(3)表达抑制是人际情绪调节预测外显积极情绪的中介变量。这表明运用人际情绪调节可增加积极情绪,但是其作用效果与个体的情绪特质相关。  相似文献   

11.
邓欣媚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6):1345-1352
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 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了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12.
The emotional schema model proposes that individuals differ in their interpretations, evaluations, and strategies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 Fourteen dimensions that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trategi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re identified. Specific interventions for several of these strategies are identified, and examples of implementation are described. Finally, problematic schemas about emotions—both on the part of patients and therapists—are described, and interventions for addressing these in therapy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3.
张奇勇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15,47(6):797-806
从以往意识性情绪感染的研究中可以推断出, 情绪感染可以被后继的“观念”所调节, 这种观念可以被无意识提取, 那么情绪感染能不能被“先入观念”所调节呢, 即观念先于情绪感染而存在并对情绪感染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实验情境以教学活动为例, 采用被试内设计, 通过实验前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树立两种教师评价--“权威”教师(积极的先入观念)和“新手”教师(消极的先入观念), 然后给学生播放两位教师的三类教学视频--中性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朗诵视频, 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 每段视频播放后,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学生用)》。实验结果表明, 学生在观看“权威”教师视频时, 其注意力水平不受教师情绪效价的影响, 学生对“权威”教师均能保持较高的“专注”状态, 从而提高了“权威”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易感性调节), 而对“新手”教师的“专注”程度较低, 从而削弱了“新手”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免疫性调节)。“新手”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倦怠)比“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更强, 这与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进行“合理化”解释有关, 从而免疫了“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情绪感染力评价(无论是中性、积极或消极视频)要极其显著好于对“新手”教师的评价。由此说明, 先入观念对情绪感染的调节方式有两种:“专注”和“合理化”, 调节的结果也有两种:“易感性”与“免疫性”。  相似文献   

14.
唐淦琦  黄敏儿 《心理学报》2012,44(8):1086-1099
为了检测高、低幸福感人群的负情绪反应诸多特点, 研究在实验室诱发厌恶情绪, 以比较高、低幸福组在情绪主观报告、生理、表情、恢复力及调节策略等方面的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1)负情绪情境下, 低幸福组生理唤醒(HR和GSR)较强, 有较多表情抑制; 高幸福组有更多表情行为, 恢复较快; (2)高幸福组有较强的认知再评习惯。研究提示, 逆境中, 高幸福感人群将有较强的情绪表达与恢复力, 低幸福感人群则保留较强的情绪生理动力。  相似文献   

15.
情绪表达规则、调节策略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建安  林剑  张媛媛 《应用心理学》2007,13(2):144-148,153
以情绪性工作的控制论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索情绪性工作的内部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表达规则、情绪调节策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深层扮演对正面表达规则与工作倦怠起完全的中介作用,部分证实了依据控制论模型作出的预测。提示组织应更多地使用正面表达规则,促进员工采用深层扮演,这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组织的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做中学"科学教育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小林  宋欣欣  丁振源 《心理科学》2005,28(6):1483-1486
本文旨在探讨"做中学"科学教育方法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象是幼儿家长和老师.问卷调查使用自编儿童情绪能力发展他评问卷,包括教师、对幼儿情绪不同维度的指标进行评分.实验采用2×3设计.实验组60名.问卷用spss10.0统计处理,结果表明实验组儿童情绪能力发展优于对照组参加"做中学"实验活动时间越长,情绪能力发展越好.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相貌负面身体自我、社交回避与苦恼在情绪调节困难和手机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相貌负面身体自我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7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1)情绪调节困难会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2)相貌负面身体自我是情绪调节困难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3)社交回避与苦恼是相貌负面身体自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4)社交回避与苦恼是情绪调节困难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因此,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和社交回避与苦恼在情绪调节困难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与干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情绪性工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情绪性工作是为表达组织所期待的情绪所做出的心理调节加工,是制约工作绩效高低和组织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该文在介绍情绪性工作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从规则的效度、表达的类型、调节的策略、理论的模型以及工作的后效等方面,介绍了当前情绪性工作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Beck's cognitive model has stressed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eliciting and maintaining emotional disorders. The concept of schema is extended in Emotional Schema Therapy to account for beliefs, assumptions, and strategies that comprise problematic theories of emotion that result in unhelpful strategi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cceptance of emo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central concepts of Emotional Schema Therapy are elucidated and research supporting the model is reviewed.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考察内观疗法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变化特点,以探明内观疗法是否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结果表明,内观组在400-1100ms平均波幅显著大于对照组,在内观组和对照组间,出现了显著的组间差异。由此得出结论,说明了内观疗法对情绪体验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体验的深度与弥散性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