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所有提供安宁缓和医疗服务的国家和地区,都将生前预嘱以及功能相似的一系列文件作为开展这项服务的合法性前提。通过对十几年来在中国大陆开展生前预嘱推广工作的总结,以及目前所有生前预嘱签署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其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法律政策、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国族心理、医疗制度改革、临床学科发展等均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前预嘱使得个人意愿和医疗偏好成为现代医学成长和成熟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将会对探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理论作出众所欢迎的贡献。这类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因为马克思的许多实质性论点是建立在他关于信念和动机之产生的主张上的。例如,马克思提出这样一个论点:随着资本主义的成熟,工人阶级的意识将经历这样一种变化,即从渴望短期的、物质的幸福到追求长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这一论点要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3.
著名苏联学者П.Н.费多谢耶夫院士的这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对社会发展和科学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我们现在评论的这本书的第二版较1966年版作了重要增补。这本书的《政策和策略的哲学基础》这一部分,深刻地分析了社会认识的哲学基础,首先分析了唯物史观,指出了它对于工人阶级的革命改造活动的重大作用。近年来在我们的书报杂志上就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范畴——其中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的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结构与个性》这本集体著作是在1974年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伦理学家座谈会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作者是著名的苏联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阿尼西莫夫、阿尔汉格尔斯基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R.米勒尔等人。阐明道德结构和个性的道德结构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创立道德教育的科学理论的必要前提。只有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创立把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起来去培养人的一种严密体系。我们这里所评论的这本1977年问世的书就是阐述这些问题的。该书是用结构方法,从道德意识与个人行为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出发来研究道德意识和个人行为的。该书的任务决定了其对材料进行阐述的逻辑:各章的顺序反映了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偶然在《世界哲学》今年第一期上看到徐志跃先生的"维特根斯担《杂评》的汉译及其宗教思想"一文,得知他对我译的《杂评》一书提出许多批评,十分高兴,也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6.
7.
谁都会认为,任何一本象我们讨论的这样命名的书,会有受到指责的危险。因为这本书是与当前的问题关联的,而每个认真的赫拉克利特信奉者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研究当今问题的哲学书籍也许很快就过时了。当哲学家还没有踏入一条河时,变化着的社会就已经在前进了。就本书探讨的问题是很长的哲学史内的问题来说,用这一书名很容易被人误解。在书中确实研究有关社会特殊方面的问题的地方,例如,在对毛主义的中国和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讨论中,那只是研究历史,因为中国已不再是毛主义的了,而心理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理论已远远超过斯金纳了——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8.
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形成过程是马列主义所有组成部分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形成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具有特殊的方法论意义。过去、现在和将来,唯物辩证法都是根据共产主义原则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不可缺少的普遍方法。因此,必须大力支持和欢迎人们就 相似文献
9.
评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评论杂志》1967年附刊第五期中,我对现象学的、语言学的和解释学的基本理论做了比较,特别就这些学科对理解和认识交往行为的意义的分析所作的贡献,做了比较。在这篇文章里,我也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论。下面,我只把批评他的那一部分看法重新发表出来;收集在这本集子中的伽达默尔写的原批判(见本集第57页等),同我对他的批评的那一部分看法直接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人们在关注莫言原作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译作译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的英译本《生死疲劳》来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Gary S. Foster Megan Sherrard Janet R. Cosbey Richard L. Hummel 《Journal of Aging and Identity》2001,6(3):165-179
While gerontology and issues of aging are attracting more focus and scholarship,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examin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old age as perception, particularly in historical contexts. We use data from gravestones and burial records (1870s–1950s) of a single, large, midwestern cemetery to examine those who were said to have died of old age or senility for patterned differe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labels. We then compare this labeled group with all others of the same age range in the cemetery for fundamental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that would expla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se elder-status labels. Though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between and within groups were often small and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y are typically in the direction predicted, and contribute to some historical sense of old age as soci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2.
Havi Car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2013,21(4):541-556
Abstract The confusion surrounding Heidegger’s account of death in Being and Time has led to severe criticisms, some of which dismiss his analysis as incoherent and obtuse. I argue that Heidegger’s critics err by equating Heidegger’s concept of death with our ordinary concept. As I show, Heidegger’s concept of death is not the same as the ordinary meaning of the term, namely, the event that ends life. But nor does this concept merely denote the finitude of Dasein’s possibilities or the groundlessness of existence, as William Blattner and Hubert Dreyfus have suggested. Rather, I argue, the concept of death has to be understood both as temporal finitude and as finitude of possibility. I show how this reading addresses the criticisms directed at Heidegger’s death analysis as well as solving textual problems generated by more limite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cept. 相似文献
13.
徐泽斌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2A):68-69,92
愈演愈烈的医疗纠纷带来了诸多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也引发了医疗机构的许多深层次思考。在现代医疗呼唤人文关怀回归的背景下,京东中美医院以文化为路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尝试。以实录的形式记录了京东中美医院人文关怀的点滴细节,以期探求细节背后的文化根源。介绍了京东中美医院“人本、仁爱、公益”的文化理念和极具特色的医院行为文化,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重视医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让现代医疗回归人文关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Grundmann Christoffer H. 《Christian Bioethics: Non-Ecumenical Studies in Medical Morality》2003,9(1):79-90
The author, an ordained Lutheran pastor, reflects upon his experiencesas chaplain at a small hospital in southwestern Germany (Tropenklinik– Paul Lecher Krankenhaus, Tübingen). Besides itsexpertise in the treatment of tropical diseases this 100 + bedhospital serves as the referral hospital for terminally illand dying patients from the local University hospitals and thesurrounding area. The experiences at the bedside of such patientswith various denominational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s challengedthe chaplain to go beyond the confines of any fixed theologicalsystem or counseling technique. They made him to discover threeessentials as the very basis of such ministry, which he sharesin this article. He identifies these as (1) the necessity torealize the situation sober mindedly, (2) the desire to becomea companion, and (3) the venture of confident faith, where holdingon to any genuine perspective of life is deemed ridiculous. 相似文献
15.
16.
陈恒年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24-25
医学的服务范围、作用领域和责任载体等逐渐从医院向社会延伸、扩展。"医学的目的"决定医学发展和医院定位的方向,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促使医学不断地从医院走向社会。医院唯有在清醒认识医学目的的前提下,抓住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完善的契机,在医学模式上转变,在医疗服务上拓展,在医疗管理上改进,才能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及家属善终认知的质性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形成四个整合结果:不恐惧,从心理上接受死亡,做好死亡的准备;没有痛苦和不适,不延长死亡过程,以自己期望的方式离开;不是他人的负担,能感受到来自亲人和专业人员的支持;维持做人的尊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灵性需求得到满足。揭示了生命末期患者及家属的潜在需求,要求医务人员需要根据生命末期患者、家属的不同需求,评估不同的个体对善终的偏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最终达到善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生生”思想是儒家超越死亡焦虑的根本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宇宙自然视域下的“原始反终”; 血脉和精神传承视域下的“父死子继”; 丧礼和祭礼视域下的“慎终追远”; 体生和不朽视域下的“存顺没宁”; 生死抉择视域下的“杀身成仁”; 知命和立命视域下的“顺受其正”。儒家以“生生”思想统摄生死,彰显了深沉的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