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聪 《世界哲学》2020,(1):45-54,160
《巴门尼德》的主题是形相论(理念论)与辩证术,柏拉图式辩证术问题与他应对智术师运动及其背后的前苏格拉底“存在之战”直接相关。本文考察柏拉图改造修辞术为辩证术的过程和哲学意义,以此定位形相与辩证术的位置。《巴门尼德》的形相论批判和辩证术展示指向共同的目的,即呈现逻辑推理与范畴描述对于人类认识存在的作用及限度,并由此凸显辩证术对于哲学探究新路彳圣的意义,这篇对话传达了柏拉图对人类认识与存在之问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西方19世纪末以来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的搜集、整理、编辑以及研究的现状.第尔斯通过对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中世纪希腊语文献的梳理,提出了撰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学述传统,钩沉学述文献并编撰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的标准版本.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在此基础上使用现代语言深入、细致地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整体以及学派、人物的残篇文献详加考证、注疏、阐释,产生了许多成果,并对第尔斯建立学述传统的方法及其成果做出了批判性的发展,古典学与哲学史史料、哲学问题等多领域合作形成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文献整理成果.  相似文献   

3.
邓定 《哲学研究》2022,(2):109-118
在法兰克福的马尔库塞档案馆中保存着《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研讨班记录,它记录了海德格尔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和1931年夏季学期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研讨班内容。然而,这份记录却并未被《海德格尔全集》第83卷的编者马克·米查尔斯基收录其中,就连海德格尔本人后来也几乎从未提及上述两次研讨班,这已是学界一段公案。在《海德格尔,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海德格尔全面阐释了《巴门尼德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第三条进路”(155e4-157b5),最后得出结论:“瞬间作为动静转变的发生通道和时间视域的绽出开端,同时具有无性”。与海德格尔后期对柏拉图的存在之历史定位相照,上述结论展现了他20世纪20-40年代对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复杂态度,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海德格尔前后期关于柏拉图思想阐释的整体进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于苏格拉底和王阳明伦理学的基本命题———“德性即知识”与“致良知” ,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识的方法、德性的实现三个方面 ,围绕着“知”与“德”这一核心问题 ,进行了分析阐述和比较研究 ,并透过这一个案试图揭示中西两种伦理学传统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关于易学的起源,关于早期易学诸多问题已有一些实证性的研究,而吴前衡先生的<<传>前易学>一书则试图为<易传>之前的易学,建构起一个理论系统来.尽管这一理论系统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些不足,但依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确实对早期易学上的某些重大问题,如易学范式、六十四卦的产生、八卦取象、周易筮法遇八等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论证.  相似文献   

6.
<哲学论稿>是海德格尔在30年代的重要手稿,与晚期思想关系密切.如何解说<哲学论稿>与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成为疏通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联系的关键.这个疏通工作把Befragtes的问题作为引导性问题,以之为追问的线索,考察了两个问题:一、以此在为Befragtes如何决定了<存在与时间>必须以此在的生存现象学描述为主体内容;而直接"从Ereignis而来"如何决定了<从Ereignis而来>向哲学的投稿贡献是Ereignis的自行发生成文?二、是否借助一个Befragtes或以什么存在者为Befragtes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成文时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易刚 《哲学研究》2021,(10):84-94
在《普罗泰戈拉》里,苏格拉底否认存在不自制,由此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不自制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从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角度,反驳苏格拉底对不自制的否认。但这些反驳忽略了《普罗泰戈拉》中所隐含的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根据这种二阶结构,在快乐主义的第一阶段,受现象力量影响的行动者,在对当下和未来的快乐和痛苦进行大小估值时,就已经考虑了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而有快乐测量技艺的行动者,则在两个阶段都不受当下快乐之诱惑的影响。因此学者们的这些反驳不能成立。本文对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分析也同时表明,那种认为苏格拉底是理智主义的标准观点并不正确;相反,苏格拉底所持有的是一种能够容纳当下快乐之诱惑等非理性因素的道德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之所以没有按原计划完成,外在原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产生了矛盾。他已经意识到传统主体性思想的残余在《存在与时间》中产生了影响,但还不知道如何克服。《存在与时间》后的海德格尔始终是在肯定它问题的方向和范围的前提下,对《存在与时间》的主体性思想残余进行着明确而反复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现代的哲学思潮,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当电影与存在主义结合之后,电影从此拥有了表达思考与痛苦的哲学功能。《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少年派的奇幻的海上历险经历,通过对男主角的心路历程的描述,探讨了人的存在的问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意识水质上积淀着一种对存在的关怀。《周易》从盈极生亏、满则把损、盛则入衰的“无道”法则中深刻领悟到“人道”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辩识,以“不失其正”命题勾勒出在进退存亡之间以中道而持盈的持盈路径,其基本格调是持盈于德性之中的。在《周易》把这种存在关怀转向一种对待盈的关怀使得持盈于德性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既是一种生存因又最一种本体因;在与《老子》持盈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本体理念的哲蕴。  相似文献   

11.
《游叙弗伦》讨论的是虔敬,然而,要真正理解虔敬的意义以及虔敬在两位对话人身上的表现,苏格拉底的反讽是关键。何以认定对话中暗含苏格拉底的反讽?除了其中众多不可小视的细节,还可以从二人定义虔敬的整个过程中发现某些意味深长的标记。由于反讽的运用,虔敬问题变得更复杂了;反过来,借着对虔敬的讨论,苏格拉底的反讽也展示了它多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荀子为传经之儒,他与《诗》、《书》、《礼》、《乐》、《春秋》的关系,经前人与时贤考释,都已略见端倪。然而,他与《周易》的关系仍朴朔迷离,其论《易》、用《易》、阐《易》、传《易》之功,尚未得到彰扬。 荀子,自刘向起就被称为“善为易者”。汪中的《荀卿子通论》和胡元仪的《荀卿别传》在彰显荀子传授《毛诗》、《鲁诗》、《韩诗》、《春秋三传》及《礼》之功后,都曾致力于考证荀子与《周易》的关系,然除重申刘向的结论外,于实证上并无多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墨子》引《尚书》文计40则,通过其与今文《尚书》、孔壁古文《尚书》、汉代新出“百两《尚书》”、东晋梅赜古文《尚书》等《尚书》传本的比较可见,墨家所传《尚书》有独自的选本系统,而且这一选本系统与儒家选本系统同样具有篇数按年代递加的合理性,即与战国所传《尚书》篇数的现实比例相合。由《墨子》引《尚书》我们还可看到:流传至今的伏生今文《尚书》确为战国古本;孔壁古文《尚书》仅是战国所传多种《尚书》选本中一种流传很不广的思孟学派的选本;梅赜古文《尚书》不但与《墨子》之《尚书》引文不同,而且与16种先秦文籍中163次《尚书》引文也不同,所以“梅赜抄袭前世古籍中《尚书》引文而伪造古文《尚书》”的传统观点应重新研究;或许梅赜古文《尚书》是一个民间所传古文《尚书》的真实传本。  相似文献   

14.
“之”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通过对《孟子》中“之”的词性分析,来加深对《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论语》之"学"历来有多种解释,这些解释有其内在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论语》之"学"是以"孝"为基础的修身为其始,以处世、治国为其最终目的;从途径上讲,六经为其学习方法之一;从效果上论,则有自觉、觉他两重含义。《论语》之"学"对当今社会最有启示之处就在于应从孝悌入手,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只有如此,"学"才能够成为一件愉悦身心之事,而并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似文献   

16.
陈斯一 《世界哲学》2017,(3):122-128
在《形而上学》A.3中,亚里士多德将早期自然哲学家从提出质料因、到提出推动因,再到提出目的因的哲学史进程表述为"真理的强迫"。本文试以《形而上学》A.3文本中真理的两次"强迫"为线索,分析亚里士多德阐述早期自然哲学史的内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体系(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目的论理路。  相似文献   

17.
杨朝明 《管子学刊》2012,(2):99-104
在孔子心目中,“文武之政”可谓理想的政治样板.孔子时代,周朝“方策”典章一定还有不少存留,新近问世的“清华简”可以旁证,“清华简”《保训》篇对认识“周政”和儒家思想意义重大,该篇关于“中”的论述,印证了儒家中道思想的源流及其对“周政”的极大影响,说明孔子儒家思想与“文武之政”的确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许家星 《哲学动态》2022,(11):61-72
随着《四书》在儒家经典谱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元代儒学面临着如何摆正《四书》与《六经》两套经典系统关系的新问题。陈栎通过寻找《尚书》与《四书》文本间的关联,挖掘两者在性、理、敬、知、行等核心范畴上的相通性,提出“《四书》之宗祖,往往出于《书》”说,主张“看《四书》,穷一经”的《四书》与《六经》并重观,强调《尚书》作为《四书》之源的统摄意义。对此,王祎以“同一理也”沟通《四书》与《六经》,史伯璿则提出针对性的“《四书》为《六经》本原”,两者与陈栎之说共同体现了元儒安顿《四书》《六经》新旧两套经典系统的努力,显示了这一新课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理之“理”。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贾志璞  盖光 《管子学刊》2010,(4):99-103
《周易》通过"一阴一阳"彼此互补、交合的"创生"过程,构建起一个充满"生"之节律的宇宙自然,生命彼此"互化"呈现出流转不息的"生生"运演节律,同时为自然天地提供了多样、繁复、循环及演化的可能。《周易》阐释的这一充满节律、循环往复、多样统一的宇宙自然所彰显的魅力,实际是对生命的颂扬及多样之"和"的赞美,而这一切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