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邀请,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当代著名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博士(H.Engelhardt)由范瑞平博士陪同,于1999年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上海,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恩格尔哈特就生命伦理学术文化、生命伦理学的进展、高技...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24日,本刊主编杜治政教授就<医学与哲学>杂志2004年第12期发表的<医学哲学研究纲要>及一组医学哲学方面的文章,致信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H. T.恩格尔哈特教授(H.Tristrm Engelhardt),提出了七个有关医学哲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问题,恩格尔哈特教授于2005年2月将答复寄给本刊,现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6月21日晚22时左右,突然接到香港城市大学范瑞平教授发来消息,恩格尔哈特先生几小时前因病在美国逝世。我随即先于瑞平教授将这一噩讯转告给东南大学的孙慕义教授。因为当时我想到的是,范、孙两位教授都是将恩格尔哈特先生的著作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学者。一定程度上说,恩格尔哈特教授的生命伦理学理论和思想在中国大陆学界的传播和影响,发端于2006年范教授翻译的恩格尔哈特所著《生命伦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在大陆的出版发行,很  相似文献   

4.
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与医学与哲学杂志社拟于2013年6月27日~30日在大连举办第七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27日报到,30日离会)。会议学术委员会由恩格尔哈特(H.T.Engelhardt)、杜治政、罗秉祥、赵明杰、范瑞平组成,由恩格尔哈特、杜治政和罗秉祥进行主题演讲。参会论文须  相似文献   

5.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一书的启发艾川美国著名医学哲学家和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H.TristramEngeihardt,Jr.)的名著《生命伦理学的基础》(TheFoundationsofBioethics,OxfordUniv...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6月21日将近凌晨,范瑞平教授发来微信,告诉我,恩格尔哈特教授几小时前仙逝。虽然我已知恩格尔哈特教授患病多年,并一直关注着他的病情,不时地打听着,但听到瑞平教授传此噩耗,一是感到有些突然,二是感到悲痛和不舍。很早就知道恩格尔哈特教授的大名。1995年春,我到长沙,时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的王一方教授送给我该出版社刚出版的恩格尔哈特教授著作《生命伦理学基础》(范瑞平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恩格尔哈特教授,并  相似文献   

7.
正也许这个标题不能算作一篇文章的好标题,但它直观地反映出我此时此刻的心理,我的确怀念在休斯敦与恩格尔哈特先生相处的一年。虽然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恩格尔哈特先生拥有渊博学识而又慈蔼可亲、宽容待人的长者形象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却。也许我这样描述还不够,也许有人会说,其实恩格尔哈特先生性格也非常乐观,言谈非常幽默,并且待人处事还相  相似文献   

8.
本次研讨会于2011年12月9日~11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医学与哲学》杂志(大连)、《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西安)、《中外医学哲学》杂志(香港)、《医学与哲学杂志》(美国)和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承办.恩格尔哈特(H.T.Engelhardt,Jr.)、李义庭、陈晓阳、赵明杰、王明旭及笔者六位教授组成会议学术委员会,曹永福博士担任会议秘书长.笔者认真聆听和参与了两天的会议发言和讨论,做了会议总结.受到会议发言和讨论的启发,这里有一些感想和评论,借助《医学与哲学》提供的机会与读者们交流一下,作为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与恩格尔哈特先生相识,得益于范瑞平、罗秉祥及其香港同仁于201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组织的"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暨中美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恩格尔哈特先生的学者气质和学术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折服。期间,我作为军队学者做了《军事生命伦理探析》的发言,提出建构适合中国本土实际的军事医学伦理学的设想。对此,恩格尔哈特表示极为赞同。会后,我们彼此又进行了深入交流,感觉学术理念和学术观点颇为相近,都倡导应当基于文化差异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美国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行中国化解读:对文化背景之差异性解读和对人伦关系的历史理解之差异性解读.在此基础上;认识允许原则及其恩氏俗世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应用中的有限性.其对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敬悼吾友     
正今天最难过的是听到老朋友恩格尔哈特(H.Tristram Engelhardt,Jr.)昨天(2018年6月21日)在美国逝世的消息……Tris是生命伦理学界的最重要建构者,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98年他来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为生命伦理学国际会议担任主题演讲嘉宾的时候。在见面前早已拜读他的大作,他的《生命伦理学基础》(tion of Bioethics)一书是很有哲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是我最推崇的生命伦理学巨著,也是我常在课堂上用的一本基本著作。我的学生不但都听到过他的观点,也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的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的推论式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的原因,为了克服推论式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与上帝神秘联合的东正教。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哲学走向——访美国彼得·赫尔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彼得·赫尔(PeterHare),哲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Bufalo)分校哲学系教授,前系主任,美国《皮尔士研究-美国哲学季刊》杂志主编,美国哲学促进会主席,皮尔士哲学研究会主席,全美哲学学会理事会理事。著有《理由、理解和信仰》,《魔鬼和...  相似文献   

14.
《世界哲学》2006,(3):F0003-F0003
过程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是当今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化思潮。为使国内中青年哲学工作较系统地了解当代西方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由广西师范大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将于今年7月18日在桂林举办。  相似文献   

15.
环境哲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现状,我们于1998年7月28日通过国际互联网访问了美国环境哲学中心(htp:∥www.cep.unt.edu/.),从网上我们获得了大量有关环境哲学的有用信息,现概述如下:197...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怡 《哲学动态》2004,(1):27-31
实用主义是美国重要的哲学传统.按照美国哲学家的看法,20世纪的美国哲学大体上是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此消彼长的历史:分析哲学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兴盛是与实用主义互动的结果;而90年代后出现的实用主义的复兴,又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里我将主要围绕当代美国哲学家的论述,考察实用主义在当今美国哲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当今美国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与恩格尔哈特教授的相识,缘于1997年范瑞平教授提供的一次机会。是年5月初,我因帮助女儿在美国伯明翰安家,在经过几天忙碌稍有眉目后,应瑞平教授之约,到休斯敦商谈办一本以沟通中国与世界医学伦理学研究成果的杂志。正是这次机会,我认识了恩先生(我习惯这样称呼他)。5月6日上午到达休斯敦稍做安置后,瑞平下午就领我至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所属的医  相似文献   

18.
陈荣捷(1901-1994),广东开平人,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即在美国教授、研究中国哲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陈先生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在国际汉学界早有盛誉。在悠悠的教研生涯中,他为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为儒学的国际研究作出了贡献。一、学者、译者、儒者陈荣捷192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然后即往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哲学,1929年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庄子哲学》。同年,他回岭南大学执教。三十年代中后期往美国夏威夷大学任教,并曾任该校哲学系系主任。1942年前往美国本土,任德特茅思学院(DartmouthCollege)中…  相似文献   

19.
A.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高国希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C·Macintyre,1929—)是英美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际现象学学会《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编委,1984年任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现任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一汉克哲学讲座教授。他的哲学以其批判性、富有挑战性、多学科的文化叙述形式特别是其德性理论而享誉欧美思想界。1985年以来渐为我国学者译介和研究。麦金太尔著述颇丰,著有:《马克思主义:一种解释》(195),《无意识:一种概念的分析》(1958,《督教信仰中的难题》(1959),《伦理学简史》(1966),《世俗化与道德变迁》(1967),《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68),《无神论的宗教意义》(1967,与P.利科合著),《赫伯特·马尔库塞:解说与反驳》(1970),《反对时代的自我镜象:意识形态和哲学文集》(1971),《社会学理论和哲学分析》(编,1970),《黑格尔:批评文集》(1976,编),《德性之后:道德理论研究》(198;1984第2版),《谁之正义?哪种合理性?》(1988),《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索观点:百科全书、谱系学和传统》(1990  相似文献   

20.
理性与西方文化:现代性或后现代性——访江天骥教授本刊记者江天骥,1915年生。1942、1947年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Boulder)研究生院哲学专业。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科学哲学杂志》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