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波 《法音》2009,(8):20-25
虽然中国古来便有慈善观念和慈善事业,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慈善意识近几年来才在公众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慈善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并逐步迈上正规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的各种慈善活动中,佛教界每每有着不容忽视的突出贡献,佛教的慈悲意识与慈善事业一起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西佛教慈善事业源远流长,笔者用两年时间收集了近年来山西各县市佛教慈善数据资料。结合山西佛教慈善历史传统,分析了现阶段山西佛教慈善事业出现的新特征,借此以卵击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一个特别讲因果、重伦理、修慈悲、非暴力、求出世解脱的宗教。她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与以重伦理、尚仁义、讲忠孝、谋三立(立德立名立功)的儒家和重修身养性、讲自然和谐的道家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09,(2):3-18
一、社会福祉古今通,慈善兼济实相共世间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而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他这话显示了佛学和哲学的重要性,也是赞赏佛教的兼容并包和博大精深。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法论服从价值观,又都基于世界观。在世界观中很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价值观中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福祉又是核心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佛教徒投身于慈善事业,不仅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更是佛弟子修学佛法的具体实践。它也是佛教对社会的关爱,佛教徒对社会肩负的使命。从理论上来讲,这一使命从大乘佛教的般若解脱、不舍世间以及慈悲济世的教义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实践上来看,佛教界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安宁、富乐、进步所做的种种奉献便是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觉醒 《法音》2011,(11)
(2011年10月18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慈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佛教历来有致力于慈善公益以利益大众、回报社会的传统。佛教  相似文献   

7.
世起 《法音》2000,(1):74-78
人们看到观音菩萨,便会想到佛教的大慈大悲。慈悲为大乘佛教的根本,贯串着中国佛教整个发展过程。福建佛教界秉承慈悲济世的大乘佛教思想,自古以来行善积德,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近现代更是不断发展、发扬光大。现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略作介绍,以供探讨。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前段时间,我从福建的一个刊物上看到,某研究人员认为,近代福建佛教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是从近代在华基督教出于传教需要、兴办各种慈善事业以争取信徒中得到启迪的。我认为,这种说法缘于对福建佛教的历史缺乏研究。其实,很早以来,在历代高僧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加强佛教界力行慈善以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佛教慈善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2011年10月18日至19日,佛教慈善与社会服务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  相似文献   

9.
宗论 《中国宗教》2018,(7):37-37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佛协积极推动沧州佛教的发展,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参与安老敬老、扶贫救苦等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27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中国佛教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无锡灵山书院承办的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书画慈善义展在江苏无锡灵山隆重揭幕。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江苏省政协主  相似文献   

11.
圣凯 《中国宗教》2012,(3):33-34
随着《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将激发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的热情,掀起宗教界从事慈善活动的热潮。提高宗教与慈善关系的认识,规范宗教界的慈善行为,促进宗教与现代慈善的良性合作,是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12,(10):40-41
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以荐福观音寺70位尼众法师为主体,期望以公益慈善为平台做"度人之舟"。2005年,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8年来,基金会秉承"慈悲济世"的佛陀情怀,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宗旨,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践行庄严国土、利乐大众的社会理想。8年的精进耕耘、8年的不懈努力,众多檀越积极投入,无数信众自觉奉献,基金会在广阔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展开了大量的慈善济世活动。基金会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惠及了更多的民众。抚慰鳏寡老人、体恤孤独  相似文献   

13.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14.
明生 《法音》2012,(9):27-29
慈善是佛教徒践行佛法的行化之门,其源头乃是本自佛陀的出世本怀。尤其在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慈善理念的开展与实践贯穿着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良好的慈善形象和社会功能,是当前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世界人民沟通的和谐平台。所以,强调和探讨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当下之实践,对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的行化度世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佛陀本怀的慈善理念《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意思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心地流出,对诸  相似文献   

15.
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北史·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沈浮,自得而已。”而在此之前,《韩非子·内储》:“王日,慈惠,行善也。”即以慈爱优惠来做善事。直接释义大约是“以慈行善”。既然是“以慈行善”,其重点则在于对“慈”的理解。“慈”,《说文》只注二字:“爱也。”《左传》:“宣慈惠和”,做疏注的人发挥道:“慈者爱,出於心,恩被于物也。”这就把中国古代对慈及爱的理解讲得比较清楚了: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她的恩惠要遍施于万物,当然首先是人。汉代贾谊讲:“侧隐怜人,谓之慈。”对人,要…  相似文献   

16.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17.
明生 《中国宗教》2014,(6):50-52
佛教界通过大力宣传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会大众的慈悲价值观,提倡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弘扬佛教爱他利他精神,赢得了新时代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明生。  相似文献   

18.
李湖江 《法音》2015,(2):39-43
<正>民国肇始,百废待兴。一方面彼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与战乱的影响,造成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蔡勤禹指出:"民国社会弱势群体与传统社会弱势群体有共性,根据这种特点,民国弱势群体可以分为灾民、难民、失业者、残疾者、乞丐、失养儿童、鳏寡老人、不幸妇女等。"[1]这些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救济,而彼时的社会救济制度并不完善,佛教慈善救济事业在那个  相似文献   

19.
郑筱筠:在《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2期,我们曾经专门邀请几位专家学者对话宗教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大家认为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慈善公益活动也开始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转型。但随着日益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宗教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社会定位问  相似文献   

20.
明生 《法音》2014,(10)
正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