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2.
泰山是五岳独尊的东岳,其神以“大帝”称之,地位显赫。历代帝王或巡狩、或封禅、或神祭、或褒封,奠定了泰山神———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中的崇高地位,“被供奉为神灵界的王者”①。正史中有许多关于东岳大帝的记载,东岳庙也遍及全国大多数地方。本文将从泰山神———东岳大帝信仰的起源、东岳大帝的身世和职司、对泰山神的祭祀和褒封以及东岳大帝信仰的影响等问题入手,从东岳大帝信仰具体而微地反观道教神仙信仰所蕴含的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以及这种信仰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一、泰山神信仰源于对泰山的自然崇拜泰…  相似文献   

3.
信仰     
王雷 《天风》2008,(14):40-42
在基督徒的生活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仰。信仰是神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人得以认识神并实践神旨意的必要途径。不仅如此,通过信仰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属灵的经验和属天的福分,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可忽视民间信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民间信仰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如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植根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较低层次的信仰。这  相似文献   

5.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颇有影响的城市保护神。本文根据史藉文集、笔记小说、道教经典的有关记载,对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城隍神的职掌、城隍神信仰与民俗,城隍神信仰与道教诸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还对城隍神信仰的变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民间信仰是一个应予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被20世纪现代性话语否定的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其实内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因素,例如信众的主体性、理性及其信仰的世俗性等。在当代民间信仰的复兴与演变中,这些因素更逐渐增长、日趋强化。经由适当引导下的调整与变革,民间信仰能够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并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供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文昌本是天上星神,后来衍变为主司科举文运、劝善教化的人格神。明清时期,伴随着文昌信仰的兴盛,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越发紧密,逐渐形成了以文昌信仰为中心的劝孝教化机制。文昌信仰与传统孝道的结合实则是道教神学与儒家传统孝道的结合。道教神学体系是儒家传统孝道的载体,儒家传统孝道思想则通过道教神学的形式得到强化和贯彻。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社会出现信仰危机时,这种融合儒道宣扬孝道的方式更易于被寻常百姓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孝道教化功能的不足,对明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虫神是中国远古就出现的一种信仰,是中国农业虫灾猖獗的产物。虫神最初是对神秘力量神虫的崇拜,为朝廷专享的正祀。到宋以后发展出实为民族英雄崇拜的刘猛将军信仰。元以后朝廷废除蜡祭,虫神信仰变为民间信仰。清以后又成为政府承认的信仰。虫神的主神也再度发生变化,变为爱民的官员。虫神主神的变化表明,中国的信仰是有历史根据的,非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的统辖;中国信仰的轨迹有一个由神到人的过程,是对人自身力量的崇拜;中国的神灵信仰是有道德评判的。  相似文献   

9.
岭南冼夫人信仰经历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对祖宗的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的信仰有关;英雄崇拜与冼夫人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德行垂范的历史功绩,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和冼夫人家族及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将冼夫人作为福、禄、寿的保护神和和合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观念、理想愿望和信仰传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西南苗疆走廊的黑神是源自中原文化的民间神灵,贵州和湖南沅水流域是黑神信仰流播的典型地区。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沅水流域的黑神信仰,认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兴建的黑神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沅水流域民间的黑神传说是对中原黑神历史的重新建构。通过沅水流域黑神庙及黑神传说的考察,揭示黑神信仰对沅水流域族群的整合及地方社会的影响。指出黑神信仰在沅水流域的传播是国家力量的推动,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1.
正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古城区东部,是苏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园区建区才几十年,但是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已经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和生存。与其他江南地区一样,苏州工业园区百姓的信仰同属于太湖流域信仰的范围。这里的民众,除了信仰传统的道教神明,还信仰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本地神明。这些神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其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不小的影响。土谷神信仰便是园区百姓信仰的本地神明之一。土谷神和其他神一样,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精神寄托。但土谷神之于民众,似乎与其他神比起来显得更为重要,这主要是与百姓赋予土地神的职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徐晓望 《法音》2000,(1):86-89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  相似文献   

13.
跳腰喽神是黔东南人在农历七月举行的一项传统活动。人认为人的灵魂在腰喽神的帮助下,可到天上、祖鼓坪和地狱参观,鬼师只扮演辅助角色。论文通过对黔东南人跳腰喽神仪式、跳腰喽神信仰的建构机制和实践活动的考察,认为跳腰喽神是人历史记忆的传承,实质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5.
神圣空间是一种承载文化的平台和反映社会过程的文本。对民间信仰家庭神圣空间的研究,能直观揭示民间信仰这一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家庭神圣空间得以复兴与传承的过程。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家庭神圣空间进行了剖析,结果显示:家庭神圣空间具有私密性、隐蔽性;空间自身及其中物品的神圣性与日常性可进行弹性转换,这使得神圣空间深刻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植-传承"是民间信仰生命力之所在,私密性和隐蔽性促使家庭神圣空间成为信仰的传承平台之一,而对日常生活的嵌入则展演了信仰深深根植于家庭和个人以保存传承资源的过程。同时,研究发现核心信众希望操纵家庭神圣空间而获得家庭内部话语权的提升,其本质是现代化背景下社会转向非传统化。  相似文献   

16.
壁山神信仰是自唐宋以降直到近代,盛行于巴蜀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壁山神最初是一种自然神崇拜、民众的自发信仰,后来转为奉祀唐代刺史赵延之,成为一位保境安民和调节水旱的人格神.壁山神在唐宋时期屡受朝廷封赐,为其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其行祠遍布今重庆和四川,以及贵州的遵义.壁山神信仰在晚近时期发展成为一种定期举行的庙会,即壁山会.同时,为了适应新的人文社会环境,壁山神还产生了诸如“送子”等新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清代初年,满洲贵族在北方民族固有的萨满教祭祀天地的古老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民族的诸多文化因素,特别重视对皇天后土之神的祭拜。本文主要论述清初满族皇天后土信仰的历史渊源、祭祀活动和信仰特色。  相似文献   

18.
学界关于城隍信仰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明清或唐宋时期城隍信仰的发展,而元代作为城隍信仰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我们至今仍对元代城隍信仰不甚了解,对诸如城隍是否在元代成为官方信仰,是否纳入国家祀典等问题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对《全元文》所收全部52篇《城隍文》逐篇加以细读,重点考察《城隍文》作者和作文背景、城隍庙时空分布、城隍神神性和身份、城隍神职责功能、城隍庙修缮和维护的资金来源、官府和普通民众的城隍信仰,并一一列表加以说明,同时也参考未收入《全元文》的相关史书、野史杂录和笔记小说等资料,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和呈现元代城隍信仰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20.
灶神信仰源远流长,可上溯至火神崇拜和图腾崇拜,历经浮沉,延续至今,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化符号;灶神信仰的功能亦几经变化,最终以鉴察善恶为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以孝道为核心、妇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伦理观;当前传统家庭概念悄然解构,信仰缺失,灶神作为家神,其家庭伦理观可以为重构家庭概念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借鉴,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和安放个体身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