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歌德的普罗米修斯神话研究中,在歌德神话人生之中,我们时时看到花岗岩意象在闪耀。首先,花岗岩意象之于歌德来说,它是主体对世界的立场。歌德的神义论表明,人类的存在并非自然的,只有灵魂不朽是自然的。我们只有在融合水成论和火成论的层面上建立对世界的基础的信靠。其次,花岗岩作为基础的信靠性在现代市民社会里表现为"永恒的根基"被个体的非道德性侵蚀,我们应"顺乎伟大的生命"为生命不朽创造基础。最后,花岗岩蕴藏的自然奥秘以歌德所谓的"自然兴现"的方式向我们的审美知觉敞开,以此建立一种理解自我与世界的核心形象,倾心呼唤作为生命之根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康德和约纳斯是两位从道德维度界定不朽观念的哲学家。康德批判了理性心 理学对灵魂不朽的证明,进而将不朽视作实践理性寻求至善(德福一致)的公设。这意味着 我们需要设定无限的修善进程,以便在每个瞬间永不停息地提升道德,最终实现意志与道 德律的“完全适合”。而约纳斯在总结了诸种经验性与非经验性不朽观的弊端后认为我们 只有以人的有死性为基础,才能在道德决断的瞬间发现自己与永恒的联结。因此,不朽并非 相关于持续性的永存,而在于通过每个瞬间的道德行动去帮助上帝确立世界的善。尽管康德 和约纳斯的不朽观内嵌于不同的道德神学体系中,但都揭示了道德行动的瞬间与永恒的统一 。  相似文献   

3.
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是人这个有限存在者不得不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儒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备具特色的表达,在儒家可谓现世不朽的追求,即通过功德言的历史性影响进入历史记忆,借助血脉相传构成子孙万代的生命延续,和宇宙万物一体实现天人合一的无限境界。这一不朽观具有道德人文性、自然人伦性、审美存在性,其根本特质在于非个体性和历史此在性,包含着儒家思想的卓越和限度。在基督教可称作天国永生的盼望,它既是立足于个体的,也是超越现世的,但要通过信仰的途径,在儒家经验理性之外提供了一条可资参考的支援路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拱心石,自由是他的道德宗教的拱心石。康德证出自由的先天依据,指出自由的实践必然。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保证“至善”目标的神圣性与公正性。积极自由则将“至善”日标转变为人为自己立法的绝对律令。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三理念的关系为:自由在上帝的保证下达到不朽,上帝(至善)在自由的不朽追求(积极自由)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曹丕的文学思想是敏感精致的文人情怀的体现,这是与其冷峻强悍的现实政治人格迥异的深层心理,主旋律是黄老道家道教的贵人重生渴望成仙."文气说"将文学与自然感性的生命相联系,是道教贵生的生命观的体现,"文章不朽论"则是对生命短促现实苦痛的诗意超越,希望以艺术的形式实现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6.
<周易>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思想渊源之一.其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都运用了<周易>的思想资源,将"内求于心"的道德内求思想发挥到极致,完善地表达了关于本体、工夫一致的思想,最终的目的则是成就一种光明俊伟的人格,使人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在本质上获得圆融一致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正>全真道重视肉体生命的道德意蕴,将道德实践与全真修炼结合起来,力图在修炼中践行道德,在道德实践中进行修炼。全真修炼必须在人有限的肉体生命历程中,通过对人自然形体的塑造,提升人的精神层次与精神境界来实现。如全真道祖王重阳在《重阳全真集·诸散人求问》中说:"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驱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研究宗教时,常常忽略了一个自然的维度,因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他们的信仰有其自然属性.本文通过对孟村的田野考察,笔者认为民间宗教不仅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更是源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只有充分理解了民间宗教的自然属性,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宗教既是规范人们道德与行为的行动指南,更是人们解释其生活、自然、祖先以及疾病和苦痛的文化整体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说中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治疗思想.认为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成就自己的道德生命,成为具有道德的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一种道德信念,才能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实践自己的道德人生;生与死一样,都是求"道"的工具和使命;而是否能够实现生命的意义、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人格,主要取决于其生命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是一种包括图腾、祖先、自然崇拜于其中的多神信仰。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道德的原始一体化存在,使宗教信仰直接表现为某种道德约束;二是经由长期的宗教道德信仰而形成的敬畏心理为道德的播植预留了肥沃的土壤。今天来看,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既可利于一种理性生态主体的培养,亦可利于克服个人主义,转化生成出合理的人际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敬畏及其在个体道德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敬畏是指人们对道德法则,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人类的道德敬畏大致经历了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理性自觉的道德敬畏三种形态.道德敬畏的指向主要有四种,即敬畏自然、敬畏上帝、敬畏生命和敬畏规则.道德敬畏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个体道德意识产生的重要的情感因素,是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激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略论道教伦理思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伦理思维是中国道教认识伦理本体、完善自我和协调自然的特有的方式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道德智慧的独特体现.自我性思维、人本性思维和生态性思维是道教伦理思维的三大特征,它折射出道教抗命逆修、抱朴守真、清静恬淡、慈爱和同、度人济世、性命双修、顺应自然和力行不止的主体精神.道教伦理思维和主体精神的最终旨趣是对自我完满、人我和谐和人物(自然)和顺的追求.在现代化过程中,道教伦理思维及其主体精神是人类精神资源宝库中使生命得以充实、发展和丰富的重要智慧,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3.
荀子认为自然情欲构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但自然情欲具有随环境变迁的流转性以及对于物质对象渴求的无限性等特点,任凭欲望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冲突与混乱;以“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的确立既是对于欲望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内涵得以提升和展开的维度,“义”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贯穿和表现于各种礼仪形式之“文”中,完美的礼应该是“情文俱尽”,它以物化的形式涵养了个体的情感欲望,又为耳不可见的伦理道德提供感性的保证。苟子的“情义”内涵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其中实现了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旧时,祠堂主要是用来祭拜祖先的场所,是全族人的中心。它吸收了当地民间建筑形式的精华。如今,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川北祠堂已经逐渐颓败。一个地方的祠堂却仍然能够体现出当地人对宗族、道德、伦理、生活的观念,蕴藏民俗道德、族群、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形而上学,主要解释了道德的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原理,它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儒学的构成中,道德问题是贯穿其整个学说的主线,自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系统论述.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宋明时期的发展,直至近现代的完善,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理论生成了自身独具的结构范式.它通过对非感性世界的追问,为人们的道德生活与意义世界提供了源于生命内在自我领悟的终极关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评价、道德规范、道德序列以及道德修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身心二元论基础之上的当代生命伦理,理性自主被视为个体意志和价值的唯一体现,身体感知、直觉、本能等被悬置于认识和判断之外,弱化了身体体验及本能欲求,造成了对自主的另类束缚;理性选择并非总是道德的,沉重的理性思量亦可能使主体背离内在良心,忘却应有的责任;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本能,理性的道德判断应以道德情感、体验、本能为补充.当代生命伦理的道德困境,根源于对身体直觉、道德本能的遗忘和身体的缺位.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叙事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刺激和推动下,人们的物质欲求由手段遮蔽目的,使人的幸福追求系于"手段王国"中,沦为不断递进的欲望或幻觉。现代人需要激发自身的道德超越性,在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道路上,沿着作为"目的"的幸福伦理指向,通过关注和敬畏生命,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走向幸福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中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治疗思想。认为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成就自己的道德生命,成为具有道德的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一种道德信念,才能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实践自己的道德人生;生与死一样,都是求"道"的工具和使命;而是否能够实现生命的意义、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人格,主要取决于其生命实践。  相似文献   

20.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