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青铜器——利簋.四十余年来,学界已对利簋进行了深入讨论,却仍存争议.其中对铭文“岁鼎(贞)克闻夙又(有)商”句的断读和释义就有颇多分歧.结合甲骨卜辞、金文、简帛文献,特别是清华简等相关出土材料,铭文断为“岁贞,克,闻,夙有商”似较为通顺.准此“岁鼎(贞)”读为“岁贞”,释作岁星出现并进行占卜.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搜求完备、体例合理、编校精审的王徵著述及研究资料集成——《王全集》(2011年12月第1版)(下文简称《全集》)由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教授编校整理出版了,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承担了此部扛鼎之作的出版任务.这部装帧考究的《全集》,共二十二卷,另有附录五种,200多幅插图,近71万字.研读之际,颇感厚重.  相似文献   

3.
<正>长春真人刘渊然是明初重要的道教领袖,辞归南京朝天宫后,坐化于西山道院,后葬于江宁县安德乡园子冈。2010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发掘一座明代砖室墓,墓室保存完整,出土的墓志确认墓主为刘渊然(图1)。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弘景禅师是唐初天台宗重要高僧,但因史料有限,学界对其研究较薄弱。1994年湖北当阳玉泉寺宋代铁塔地宫中出土的舍利石函铭文,记载了弘景禅师的两项事迹。两项事迹未曾见于传世文献,但所涉时间恰与文献中高僧一行、怀让等人师从弘景的记载相契合。该铭文对研究弘景禅师壮年时期活动及其与皇室关系有补史作用,并明确了其"三受诏入宫"之所指,进一步充实了弘景的生平年表。  相似文献   

5.
中古时期,在中原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小区广泛流行燃灯信仰与仪式。传世文献之外,还有两组有关燃灯的新文献值得注意。其一、敦煌藏经洞出土写本中保存了不少汉文和藏文燃灯文,这些燃灯文或用于斋会,或用于节庆,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其二、而中原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石灯,这些石灯大多刻有铭文,这些铭文实际上很多也是发愿文,施主发愿祈福,以为功德。敦煌燃灯文与中原石灯铭文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很大不同,结合传世文献进行比较极富旨趣,两者均体现出对早期佛教传统的追溯,通过研读其中所体现的佛教历史文化传统、思想特征、社会背景,可以看出燃灯文化在中原与敦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此外,由于载体的不同,石灯铭文体现出很强的纪念碑性。  相似文献   

6.
王徵散论     
王徵(1571─1644)是明末天主教徒、维新派和机械工程学家,但长期以来为旧史学家所忽视。本文认为宋伯胤先生《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一书,对王徵的科学成就和宗教信仰做出了公正的评价,恢复了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并从王徵的思想、政治经历,探讨了天主教信仰对他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辽代《耶律仁先墓志》,1983年出土于辽宁北票县小塔子乡莲花山,有契丹小字和汉字志文两种碑文。目前有关于该墓志的研究,都是对其契丹小字的志文进行研究,尚未有对其汉字志文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显示,且该墓志的契丹小字志文和汉字志文并不是对译的。该志碑文不仅记载了耶律仁先的宦绩,还涉及辽国、宋朝和西夏的历史,且碑文字体拙茂峻逸,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对该墓志汉字志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志文书法风格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墓志书法临习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方旭东 《现代哲学》2023,(3):141-154
在晚明奉教士人中,王徵以其“畏天爱人”之说独树一帜,基督宗教原有的信爱论在他这里变成了“畏天”说。论者一般认为,这种“畏”的宗教情感,是王徵以儒释耶的结果。本文挑战了这种流行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王徵“畏天”思想主要来自善书。通过对王徵所用“畏天”一词语义的考辨,作者确定,其用法与善书最为接近。而王徵从小所受的善书教育以及他本人对善书从未间断的修持,证明这种相同不是巧合,而是王徵从善书那里习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徵略传王徵,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泾阳鲁桥镇王家堡。字良甫,又字葵心,号了一道人,又号支离叟,天主教圣名斐理伯(Philipe),乡人私谥端节先生。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乡试中举,后困公车近三十年,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登文震孟榜进士。王徵饱读经典诸书,才富五车。名理渊涵,躬行砥砺。任直隶广平府推官,辨清白  相似文献   

10.
天主教最早传入陕西境内是在明代末年,"泰西两教之播布关内,始自明末清初"。据史籍记载,比较确切的标志应是陕西泾阳县鲁桥镇尖担王家堡人王徵于1625年(天启五年)邀请法籍传教士金尼阁来陕开教,并于1628年(天启八年)建立陕西境内第一座天主堂——"崇一堂"。  相似文献   

11.
王徵(1571—1644),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陕西泾阳人。16岁补弟子员,24岁中举人,52岁考上进士。寻补广平推官、扬州推官,在登抚孙元化推荐下,任山东按察司佥事,监辽海军务。嗣因登州游击孔有德等叛,登州失陷,元化被执,王徵只身逃归。1643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关,罗致缙绅,在李自成的特使面前,王徵坚决不从,引佩刀自誓,由其子永春代为应命,乡人以身赎者百人。永春得以平安回家。王徵与西洋传教士多有交往,且因性好格物穷理,与教士所言相契,由崇信科学而皈依天主教,洗名斐理伯,成为虔诚的天主教教友,其超性生活颇为充实,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2.
孙敬明 《管子学刊》2012,(2):123-125
考古发现研究证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营建于西周早期,论者或以为此乃西周薄古或丰邑.依据城址时代与相关动植物遗存以及墓葬出土青铜器之铭文,结合商代卜辞所记王师曾多次征人(夷)方而驻戍齐地的记载,即可推证此应是商周时期的齐邑,而金文所记驻此的“齐师”属于西周王室军队,此齐邑则是济水流域商周王师戍守东方的军事城堡.  相似文献   

13.
芮馨 《美与时代》2016,(10):131-132
随着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探索和近代考古学的勃然兴起,墓志的出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书法家的关注。墓志是我国古代一种很重要的石刻形式,风格不一,美不胜收。单纯对于书法而言,墓志书法和许多书法名作一样,都是瑰丽多姿、形式多样,并且也是众人所临习书法的好模本,如司马昞墓志铭、刁遵墓志铭等。从目前人们发现的墓志来看,上自汉魏,下至现代,每一品墓志都各具特色且分别代表着每个时代的书风。而在这些出土的墓志当中,洛阳北魏所出土的墓志不仅仅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也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由于墓志书法艺术是一个较大的课题,现仅从墓志的来源、作用、形制、文体以及北魏时期墓志代表作品进行浅谈。墓志书法艺术是博大而精深的,因而对于墓志书法的研究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程浩 《管子学刊》2016,(1):99-100
随州文峰塔M1出土的春秋晚期编钟记载了曾国的族源,其铭文所记王"遣命"的曾国始封君南公,可能并不是"左右"文武的伯括,而是代父就封的南宫括长子。叶家山曾国墓地M2曾侯谏夫人墓出土的斗子鼎中,曾国的初代封君曾侯谏即自称为"夭"。而这位自称为"夭"的曾侯谏,很可能就是清华简《良臣》中的"南宫夭"。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十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已,但仍延续了唐代以来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多元信仰格局。儒道佛信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中分布、影响不一,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居于五代社会信仰格局的主导地位,道、佛信仰仅作为儒家信仰的补充而存在。本文以历年出土的五代十国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中所反映的五代时期社会信仰状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唐代景教文献已逐渐引起学者们的不断关注与研究兴趣,但与景教有关的资料绝不只是这些,被人忽略的景教徒墓志铭,应该是对景教资料的绝好补充,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西安的《米继芬墓志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55年,《米继芬墓志铭》于西安西郊三桥出土。墓志呈方形,盖顶长约47厘米,宽45厘米,上题篆书"大唐故米府君墓志铭";盖四周线刻四神纹饰。志石长48厘米,宽47厘米;阴文行书,共20行,每行20字至26字不等;志石四侧,线刻有十二生肖图案。  相似文献   

17.
陕西高陵通远坊原名南刘家,系一大片荒芜之地,且多义坟荒冢,人烟稀少,无人耕种。通远坊乃外国传教士所起之名称。这里原有刘光祖一家老户,据传在明末全家人信奉了天主教,因此,从那时起这里就有了天主教的宗教活动,清康熙七年(1668),又有从富平县魏村迁来的魏姓一家(系王徵姑母家)的后代,相传是受了王徵的影响,全家人也是在明末信奉了天主教,从此,通远坊的宗教活动经常举行,故在群众中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开始有些人相继信奉了天主并受洗入教。方济升,方济会士,意大利那不勒斯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8),康熙五十七年(1718)来华传教…  相似文献   

18.
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徐显秀墓,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彩绘壁画,以及陶俑、瓷器等文物。其中的壁画,造型丰富,人物形态逼真,画面布局合理。徐显秀墓室壁画保存完好,这对于研究北齐时期墓室壁画的绘画技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莒国亡年辨     
杜勇 《管子学刊》2010,(3):115-116,128
在莒文化研究中,学界对于莒国灭亡的年代,有亡于楚简王元年和齐威王时期两种不同的说法。经深入考析有关文献和金文资料,证明莒亡于楚简王元年(前431)的文献记载是可靠的,而莒亡于齐威王时期的说法则不可信据。  相似文献   

20.
<正>《阿罗憾墓志铭》出土于洛阳,具体时间不详,最早见于1909年,端方(1861-1911)在《陶斋藏石记》卷二十一中,刊布了阿罗憾墓志的录文,这方墓志字迹不是很清楚,端方的录文缺少了7个字。1995年,林梅村先生发表的论文,根据上下文补录其中的五个字,我们用()表示林先生的补字。墓志共18行,每行约17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