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鬼的观念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以不死为信仰的旨趣,必然要面对死亡与鬼的基本观念。然而,从观念内涵和历史变迁来看,鬼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从鬼的观念历史演进入手,将鬼的意涵分梳为陌生的超自然力量和对疾病与死亡的焦虑。以此为基础,分析鬼这一本土观念与道教信仰实践的结合方式,围绕着长生与生活秩序理解道教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鬼的观念及其带来的信仰焦虑。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人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驿站中,无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迹。 一、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现将目前尚存并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的岁时节日中有关道教传说标举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孕育的民俗节日活动也多彩多姿。您知道吗,我国的许多民俗节日,虽然本身并不是道教节日,但其节日的风俗与道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俗节日——春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春节”是自西历(公元纪年)传入我国以后对旧历岁首第一天的称谓,在此之前人们称这一天为“元旦”(后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元旦)。元者始也,初也;旦者晨也。所以,元旦成为一个充满喜气、热闹非凡的日子。谚云:百节年为首。因此,元旦(春节)是我国人民最注重,也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节庆活动,形成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道教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活动仪式,有效地达成了人神之间、世俗世界与神仙世界的沟通与对话,表现出道教文化守望的道德情感与生命理想。道教节日很多。有的是神明的诞辰,比如三清、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这是道教不同宗派供奉的节日;有的是不同宗派祖师的诞辰;  相似文献   

5.
正在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存有解注文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解注文是指在陶瓶、陶瓮等器物上作特定的文字、符号,其反映的风俗观念是安稳冢墓,为生人解除注害、灾害。解注文的内容与早期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墓葬风俗"解注"释义"解注"的思想来源于民间风俗观念,后被道教文化吸收、改造。西凉建初元年(405)朱书陶钵文讲:"解天注、地注、人注、鬼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乐莫相念,苦莫相思,生人前行,死人却步,生死不得相撞。"~1文中"解"指分离,所讲"前行""却步" "不得相撞"都是在强调生者与死者的分离、分隔。从古代民间信仰来说,  相似文献   

6.
尹志华 《中国宗教》2018,(12):76-77
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相似文献   

7.
注鬼论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神学理论,对研究早期道教史、古代墓葬考古和古代丧葬习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剖析并论述了注、注病的含义以及道教对注鬼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道教注鬼论。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特别是,古代道士多入山修炼,一旦  相似文献   

9.
古回鹘文易经是作为道教文献传播到回鹘地区的.道教传到了高昌等地,其中的一些因素,如桃符治鬼等,在新疆还有流传.道教其他的一些因素,如九宫图,内丹、外丹等,在印度、欧洲和中亚地区都有影响.道教西传的载体,主要是留住西域的汉人、东来的胡商和一些神职人员;道教主要经过西域和西藏西传.这和宗教与文化的融合、宗教自身之间的融合与吸收、苏非思想的包容性以及信众信仰的复杂性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长生、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南阳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内容、题材、造型和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东汉时期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润,所反映出的神仙思想与东汉社会原始道教在民间逐步积累、逐渐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正贵州庙会的许多活动都与道教有关,如诵经礼忏、节日祭祀,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道场等,均包含道教的内容。庙会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着,今天贵州各种庙会仍然流行。庙会是贵州民间广为传承的一种群体性民俗活动。贵州庙会的许多活动都与道教有关,如诵经礼忏、节日祭祀,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道场等,均包含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2002,(3):54-54
为推进武汉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 ,市道协于 2 0 0 2年 2月 1日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道教界人士座谈。来自武大、华师大、湖大、社科院、华工等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 2 0余人参加了座谈。市道协副会长王平主持座谈会。吴诚真会长向参加座谈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节日的问候 ,并希望与各位专家学者联合起来 ,共同研究道教思想文化、推动长春观的发展、推动道教的研究活动 ,为弘扬道教文化而努力。张良皋、唐明邦、肖汉明、陈流沙、刘维之、冯崇岩、刘守华等专家学者就道教文化、道教养生、道教武术、道教建筑专题等发表了看法。然而 ,座谈会讨论最多…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教徒以太上老君弟子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石竹 《中国道教》2009,(4):13-14
我国的东北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战国秦汉之际,东北地区就有方仙道的踪迹.全真道兴起后,很快就传到了东北地区.现已发现一些金末元初的全真道碑刻.人清以后,东北道教中兴.道教在东北民众的生活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渗透到了民间风俗之中.东北地区的年节时令和日常礼俗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道教在明清以来的发展状况,传统学界已然做出过定论,即道教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晚期而日趋衰落,也就是说,道教与中华帝国的政治命运是密切相联、共荣共损的,这其中,全真道作为道教的两大分支之一也不能例外。不过,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来考量,明清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倒退,这在史学界尚有争论;另一方面,包括全真道在内,关于道教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自华裔学者柳存仁和外国学者德宝仁(Pierre-Henry de Bruyn)开始,学术  相似文献   

16.
川北剑阁及周围各县民间流传的道教戏很多,当地人称作傩戏。其内容丰富,流传甚广,凡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祭祀求神,治病免灾,甚至于修新房、开荒山都离不开傩戏。那些庙会、香会、朝山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过去,有人将傩戏写成“裸果”或“覼缕”是一种误解。傩戏、傩神、傩文化实际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原始巫觋鬼道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古代賨人的鬼神文化、鬼神崇拜演变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玉皇大帝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尊神 ,在一般民众心目中 ,他是天庭总管 ,实际上的最高神。不过 ,玉皇崇拜初起于道教 ,他在道教中的地位是居于三清之下的第一尊神。而且 ,道教又以系统的经书 ,完整的崇拜科仪 ,向社会展示着自己的教义。道教对于玉皇崇拜的内容和形式 ,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 ,是中国文化长期演变的结果 ,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内涵。若要了解玉皇大帝崇拜所映示的中国文化的种种素质和特点 ,主要应当研究道教对他的解释和祭祀、祈求诸科仪。然后再及于民间对玉皇崇拜方式以及相应的观念 ,因为相对而言 ,这些民间的风俗 ,…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上,北京曾出现过许多道教庙会,它们是北京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认真梳理和分析北京道教庙会的类型和风俗,对于研究道教文化和老北京的传统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道教庙会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金代以来北京所建的宫观如土地庙、白云观、东岳庙、九天宫、都城隍庙、火神庙、财神庙、药王庙、蟠桃宫、吕祖阁、真武庙、北顶、东顶、中顶、南顶、西顶等数十座宫观,这些道教宫观于明代以后都陆续形成了京城定期的庙会。直到民国年间和解放初期,在京城影响最大的四大庙会(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庙会)…  相似文献   

19.
正座谈会大致达成了几点共识:一是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二是道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找好定位,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三是道教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只有固本培元,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推动全国道教界人士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更加明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并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对道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道教  相似文献   

20.
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饮食养生思想,也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岭南饮食文化就深受道教影响,其饮食文化之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一、道教养生思想对岭南饮食风俗的影响道教是重生的宗教,早期道书《太平经》就明确指出:“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如何重生、长生?道教认为饮食至为关键,《混俗颐生录》云:“食为性命之基。”为此,道教提出“饮食以养其体”的养生思想和“饮食以时调之”的养生之道以及节食、淡味、服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