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世俗化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和宗教现象。当代西欧社会的宗教正经历着世俗化的发展。宗教的多元化也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现象。本文对西欧社会的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东岳庙的恢复为例,讨论政府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角色的多面性。世俗化和非世俗化是国际社会学家对50多年来世界不同地区宗教消沉或复兴的描述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政府对传统宗教的管理是世界世俗化运动的特殊表现。本文认为最近30年中国形成了新的宗教市场,政府的参与说明中国的世俗化力量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宗教的生存形态。  相似文献   

3.
关于宗教世俗化的几点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有种观点认为宗教世俗化是宗教衰落的表现,其实不然。宗教的世俗化有多重含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宗教世俗化的几点全新的阐释,说明宗教的世俗化不仅是宗教发展的新契机,而且还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充当了并继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即:宗教对道德控制功能的作用;宗教——尤其在特定宗教的内部,对于集体精神、团结精神的重新发现;宗教对于社会革命的作用力。通过论证,可以看出宗教世俗化对于社会的作用客观存在,并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被赋予许多全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龚锐 《佛学研究》2004,(1):337-343
对宗教世俗化现象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者,认为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的必然进程,像贝格尔那样悲观地认为宗教世俗化的到来,便意味着宗教走到了尽头,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已然摆到了我们面前,即宗教世俗化的确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了信仰宗教的不同场域里。  相似文献   

5.
2014年彼得·伯格同时在德国和美国出版《现代化的多种祭坛:多元主义时代的宗教研究新范式刍议》,该书可以视为伯格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最新探索,当然也可以说是晚年定论。伯格试图在“世俗化”和“去世俗化”之间达成某种平衡,为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提供理论阐释。他认为,现代性必然会导致多元主义的出现且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现代性意味着人类生存境况“从命运到选择”的巨大转变,多元主义是促成这场转变的重要因素。多元主义极大地削弱人们赖以生存的原有世界的确定性,引发普遍的焦虑,基要主义和相对主义是缓解焦虑的两种可能模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既非基要主义者也非相对主义者,对于相对性,他们处于拒、迎之间的中间立场,更多的是以实用的态度应对和处理多元主义的生活难题。伯格将其探索始终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宗教多元主义,并关注了多元主义在个体信仰和宗教组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者和政治家为解释“基地”组织的行为提出过很多理论模型。其中一个理论假设是.恐怖组织可能类似于一种膜拜或邪教。并用此观,量去解释和理解“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的活动。该观点认为,本·拉登是一个实施控制的人物.通过他的控制和操纵使组织成员同广大伊斯兰社会相脱离。如果该理论成立,我们就有可能创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恐怖组织膜拜理论模型.把他们的行为解释成一种破坏性的宗教运动.而并非暴力性的政治集团。“基地”组织以及大多数恐怖组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膜拜或邪教。基地组织具备某些邪教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些标志,可有助于辨识可能向恐怖暴力活动发展的宗教运动。  相似文献   

7.
全球宗教正朝着世俗化演进,虔诚信仰南传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布朗和德昂等民族的宗教生活也不例外。一个宗教的神圣性就是拒绝"他教"与"本教"并存,可这里的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竞在同一仪式中共存、相容与互通,呈现了与"文明冲突论"悖逆的和谐情景。论文试就"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同场域、共时态交汇于同一宗教仪式"的世俗化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邪教与宗教确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明晰地将邪教与宗教、特别是将邪教与非法宗教活动加以界定和区分,既是现实理论问题,也是困扰基层办案单位正确执法的症结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各地宗教工作的实际,以及在打击邪教、制止非法宗教活动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厘清宗教与邪教;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特别是邪教与非法宗教活动关系的若干关键性要素,并就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正常的宗教活动、引导和深化宗教领域反邪教工作、防范和处理邪教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是:传统宗教信仰内容的淡化;宗教崇拜形式的简单化和现代化;传统宗教的伦理化和当地化等.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宗教仍将继续在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继续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和民族文化认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宗教伦理作为宗教世俗化的产物,在动员社会力量,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宗教伦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只能间接地、潜在地影响社会发展,而体现现代性的社会制度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宗教伦理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其现代转换水平自々高低,与宗教世俗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文摘     
佛教的发展与世俗化越非在2005年第2期《觉群》上撰写文章,阐述自己对佛教世俗化的理解。作者认为:一、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佛教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采取新的措施发挥佛教的主体精神。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在时间的境遇中保持自身的特性,佛教世俗化不但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  相似文献   

12.
宗教市场,对谁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市场论是当前宗教社会学研究中颇为流行的、以经济学供需关系解释宗教现象的一种理论。该学说引入国内后,深得学界某些研究者推崇,被视为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客观地说,宗教市场论从“市场”角度诠释宗教现象,为人们全面、理性认识宗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然而,谬误离真理只差一步,当前某些学者提出的“开放(中国)宗教市场”论不仅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反而会扰乱中国“宗教市场”,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3.
边疆宗教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内地宗教相比,边疆宗教的情况更为复杂,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更大。然而我们习惯于就宗教论宗教,就管理论管理,或者离开宗教谈边疆,离开边疆谈宗教,致使边疆宗教问题越管越多,越管越难。当前,面临边疆宗教偏离发展轨道、宗教渗透频发、极端主义蔓延等严峻形势,必须推动单一宗教管理模式向多元宗教治理模式转化。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边疆宗教只有适应边疆、植根边疆、融入边疆、服务边疆,才能最终与边疆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基督宗教将向何处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基督宗教将走向衰落,另有人认为基督宗教将得到复兴。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 基督宗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欧一些国家的确有衰落的趋势。这与社会的世俗化有直接关系。所谓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也就是指社会愈来愈理性化,宗教对它的影响日益缩小,宗教成为个人的私事。从20世纪的基督宗教的发展来看,尤其是二战以来,西方基督宗教的世俗化似乎大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一是表现在人们对基督宗教态度冷漠。二是反映在信徒人数的流失,主要表现在西方的主流基督教会,…  相似文献   

15.
以传播宗教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宗教教育在英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宗教教育在英国经历了从垄断学校教育到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宗教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一直积极地改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代英国宗教教育在世俗化、多元化及公民教育兴起的背景下,依然对英国社会发挥着导向、凝聚、整合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所谓“儒学第三期开展”的涵义需要进行再诠释:就当下以及将来的发展而言,儒学第三期开展是指儒学从东亚到全球的地域性扩展,在此过程中,与西方宗教传统的对话将构成其核心课题之一。其次,儒学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传统以及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将儒学作为一种宗教传统。再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话性一直构成儒学传统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最后,儒学传统对于宗教对话至少应有三方面的贡献,即“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以及多元宗教参与和多元宗教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宗教自由放任理论和国际宗教管制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宗教管制理论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宗教人对来世的追求表明宗教经济人理性选择理论偏离了人的实际;缺乏道德感宗教的客观存在表明宗教并不当然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宗教市场的自律调节功能具有有限性,产品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弊端同样存在于宗教市场,取消一切宗教管制的宗教自由放任理论不成立,宗教管制因此具有深刻的经济基础,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为宗教管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宜静 《现代哲学》2007,3(3):133-138
文章简要介绍和分析了阿部正雄对当代宗教对话理论问题的思考。首先,针对世界诸宗教的当代处境,阿部指出目前宗教对话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只有这样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回应当代反宗教意识形态的挑战;其次,针对宗教内部的多元化问题,阿部提出了以佛教“三身佛”理论作为整合世界诸宗教之多元性和统一性的工作假说。笔者认为这一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宗教间的相互学习和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佛教优越感,难以真正为佛教和其他宗教“平等”的相互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美国的经验出发,对近年来有关族群、宗教以及移民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各种理论进行反思。在挑战既有的宗教世俗化与族群同化理论的同时,通过移民为美国宗教带来活力的解释,说明为何世俗的美国社会具有如此鲜明的宗教特征;指出宗教与族群的共生性有助于理解美国宗教群体中所体现的种族区隔现象。宗教在为移民提供归属感、价值和庇护所中,仍扮演意义建构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中国化不仅是习总书记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提出的创新论断,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宗教中国化发展演变规律做出的理论概括。从历史上来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神道与人道在此经神道设教、绝地天通、人神分离、神权归政等阶段的较量和演变,中华文明逐渐从宗教时代走向人文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世俗化国家奠定了基础,从此宗教中国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