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超杰 《孔子研究》2021,(1):107-117
《左传》以叙事理路确立了齐桓、晋文的"伯/霸"诠释。但《公羊》《穀梁》并不注重齐桓、晋文的叙事及其"伯/霸"属性,二传意在对"齐桓晋文之事"予以赋义。由于何休、杜预、范宁三传注皆将齐桓、晋文之诠释指向"伯/霸",使得"齐桓晋文之事"被固定在"伯/霸"之上,而《公》《穀》所赋之义反而难以彰显。从叙事回到赋义,以"同尊周"为核心、以"三临之言"为视域解读《穀梁》,以"天子—鲁—诸侯"之秩序为中心审视《公羊》,可以发现《公》《穀》赋义下的"齐桓晋文之事"体现了《春秋》义旨。虽然三传诠释理路各有不同,但都在《春秋》义下予以发传,而杜预、何休、范宁之注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三传之义。  相似文献   

2.
《易·彖传》说《颐》、《大过》等十二卦时,分别用到"时"、"时义"、"时用"三个概念,此三者内涵实可作为六十四卦卦义之通例。若详绎此《周易》"大时之义",对认识儒学《易》理乃至全部儒学思想体系,意义所关至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敦煌遗书地论学派文献为中心,剖析与梳理了地论师用隐显、体用、因果等模式,将佛性论从修道论视野诠释成时间序列的存在论意义。《金刚仙论》是依隐显观念阐释佛性的"当常""现常",地论师将"当常""现常"转化为时间序列上的"当有""现有"。同时,地论师将《金刚仙论》里法身与报身的"本有"和"始有"以诠释佛性,从而出现佛性的"本有"和"始有"。但是,《金刚仙论》的佛性"当常"为本有、"现常"为始有;而经过地论师的阐释,至隋唐时期,逐渐演变成"当常"为始有、"现常"为本有。  相似文献   

4.
正作者:侯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定价:118元。本书为作者2009年同名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它在将佛教仪式二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以斋僧的各种表现形态为参照背景,利用敦煌遗书中的论义文、斋(意)文、变文和密教仪轨,辅之以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科仪、宝卷、意旨集等大量新材料,搭建起了  相似文献   

5.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论、道义论",应该被浓缩为儒家、休谟、斯密代表的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康德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和边沁、密尔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功利论。  相似文献   

6.
敦煌P.2861和P.2256号文书,被认为是梁朝道士宋文明的《通门论》。通过比较,该文书与《道藏》中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出自一部书,即隋朝编撰的20卷本《玄门大论》,又名《玄门论》、《道门大论》,并非两卷本的《通门论》。北宋以后,20卷本《玄门大论》亡佚,敦煌文书及《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均系其节本而不是全本。  相似文献   

7.
方广锠 《法音》2012,(7):25-29
敦煌遗书蕴含世界四大文化、六大宗教丰富信息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北方陷入动荡。而在遥远的中国西北,道士王圆籙在静谧的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藏匿千年之久的密室——敦煌藏经洞。藏经洞藏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各种文字的古代遗书数万件,还有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遗书中,以汉文、藏文遗书为最大宗,其中汉文遗书的总数约为58000号。  相似文献   

8.
葛洪卒年考     
葛洪的年寿及卒年,历来争议较大。通过详细考辨《神仙传》《世说新语》《高僧传》《晋书》《道藏》以及敦煌遗书等所载有关葛洪卒年的各种文献,笔者认为葛洪实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享年六十一岁。  相似文献   

9.
写本一切经的资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史概观 本世纪汉字文化圈的佛教研究得到飞速的发展,其中敦煌佛教遗书的发现是一个划时期的事件。明年是公元2000年,正是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在这一百年中,对敦煌遗书的研究,除了佛教领域外,语言文字、文学、天文学、道教等各个领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被总称为“敦煌学”。佛教遗书占据全部敦煌遗书的一半以上,其研究依凭着新资料而不断深化,加之各地所藏遗书的不断缩微化与不断刊布,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一研究做一个总体的回顾。 另一方面,以《高丽藏》为首,各种刻本一切经影印本的积极出版,使研究者可以…  相似文献   

10.
传义法师现为南京毗卢寺方丈。他自幼喜画,从师出家后,更专情于书画,多年磨砺,成绩不俗,形成了独特风格,引起了美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5月29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传义大和尚中国画作品展暨《传义画集》的首发式,传义法师的画作得到了美术界名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一些学者对敦煌本《坛经》的误解,就敦煌本《坛经》研究、《坛经》的附益、传衣表信与《坛经》传宗、"南宗"及"南能北秀"等禅宗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考辨,肯定了敦煌本是现存最早的《坛经》,是慧能说法讲经的记录,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2.
索南 《宗教学研究》2023,(1):153-162
《入菩萨行论》(《菩提行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论典,这部论典的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存有部分《入菩萨行论》藏文写本,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部论典的形成史以及汉藏佛经文献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与藏文传世本《入菩萨行论》、宋代汉文译本《菩提行经》的比较,指出了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版本特征及价值,并就同一部经典产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依据藏传佛教相关文献,提出《入菩萨行论》梵文原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分别流传于古印度的不同区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是此三种不同版本的相应译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敦煌本《庄子》的分类与定名针对敦煌本《庄子》的整理研究,学界主要的重点仍然集中在辑录、校勘、考辨三方面。1917年,罗振玉在其《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群书丛残》中首先对《刻意篇》《山木篇》《徐无鬼篇》三篇残卷进行辑录。~1 1924年,《敦煌石室遗书三种》中又辑录《田子方品》篇~2,并写成跋文《南华真经田子方品残卷跋》一文;随后他对以上4个残卷进行综述,撰成《南华真经校记序》及《南华真经校记》二文。刘师培则是针对P.2531残卷进行研究,在《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庄子郭象注残卷》一文中用明刻本《庄子》对郭象注进行校勘。以上两位学者均以残卷中的避讳情况断定文书的抄写年代并作出了简单的校记。1960年,日本寺冈龙含《敦煌本郭象注庄子南华真经辑影》对《庄子》残卷进行了辑影,虽然在完整性方面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春秋》,三传为之诠解,传以经言大义,后人理解"微言大义",或以孔子口传密授,仅公羊得之;或藉"义例"褒贬言之。清人刘逢禄认为,阐释圣人微言大义,必须兼有师法传承与义例褒贬,方能彰明圣人著述思想。清代发扬今文经学,尤推何休,义例之学同时得到重视。论文认为除了经学内在的汉学溯源,清代对"例"的研究,有一部分影响来自清代对"律例"的不断修纂,深化了经学家对"经例"的重视与诠释,同时将汉代藉经义以决狱的做法重新发扬,刘逢禄即具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15.
许雪涛 《现代哲学》2011,(5):122-128
彰明《春秋》义旨是《公羊传》之鹄的,其中虽有详略不等的叙事,也都与义旨有关。基于随文作注和叙事本身的特点,何休在注解《公羊传》叙事的故言、故事、故义三个层面中,使用了若干方法,如提醒叙事结构、还原人物心理、补充传文、论证传文、结合经文书法见义、引经典印证传义等等,不仅使事件呈现得更为丰富和细腻,亦将事件所寓之义更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严可均《全三国文》从《列子·仲尼篇》张湛注中辑佚的何晏《无名论》,存在着重要的疑问。本文通过辨疑,考订《无名论》辑佚杂有张湛的随文注语。依据考订,澄清了何晏《无名论》的文献面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何晏"贵无"说的理论特质和思想地位加以判断,肯定了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究了《大智度论》之传译对鸠摩罗什、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的具体影响,认为《大智度论》是《注维摩诘所说经》释经材料的重要来源。《注维摩诘所说经》对《大智度论》的征引不仅推动了般若学说在南方的讲说和传播,且对佛经义疏体的兴盛有助推之功。其解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的方法,开启了东晋庐山慧远唱导"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之先河。唐代敦煌佛教讲经文"说缘喻"也是此种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大乘百法明门论》自唐代译介以来,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成为共许的大乘佛法的纲要性论著。但是这部论的翻译情况和内容来源,早期历史的记载就已经比较混乱,古代即有佛教学者产生了疑问。本文结合小乘论著、敦煌遗书等资料,对相关历史信息重新进行考辨,认为该论的翻译时间和地点以道宣之说更为可靠;内容、结构和上座部、有部学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作者为"天亲"的可能性较大;内容源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说法较难成立,而源于一部不为人知的大论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相似文献   

19.
《般若心经》属佛教般若类经典.它言简意赅,思想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极大,是我们今天研究佛教的基本典籍之一.据我调查核实,在从三国至今的漫长岁月中,该经曾被译出达21次之多,历代的注疏则在百家以上,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它的重视及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重要.近几年我在整理敦煌遗书的过程中,发现敦煌遗书中所存《般若心经》的译本、注疏很多,这说明该经当时在敦煌也十分流行.不少敦煌《般若心经》写本的末尾附有题记,在此摘引几条,以反映敦煌流传《般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出土佛教文献的概况 散藏于世界各国的古代敦煌文献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除了数量最大的汉文文书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阂文、梵文、西夏文写卷,其中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义书。 从敦煌遗书纪年题记看,时代最早的佛教卷于是日本中村不折氏旧藏的《譬喻经》(散746),系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之物。其次为S.0797《十诵比丘戒本》,写成于西凉李暠建初元年(405)。时代最晚者为北图藏收字4号《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戒品》和俄藏《曹宗寿造经帙疏》(F.32A M.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