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我国萧齐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之所谓“道”,解放以来发表过意见的人,火部分认为是儒家之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道家之道或佛家之道。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刘勰在宗经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观念与主张。《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表示不满。为了矫正文坛风气,刘勰主张在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有内容、有力量的创作风格对抗柔靡无物的创作倾向,使文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物象表层是由言辞构成的光色美,陆机倡导辞意双美,即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刘勰追求衔华佩实,即文学兼有动人文采和充实内容.文学的物象深层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之风运动中产生的意象美,《文赋》标举“颐情志于典坟”,即文学在古籍中涵养情志;《文心雕龙》崇尚“宗经”“趣新”,即文学在尊崇儒家经典的前提下创造新情趣.两部文论著作的哲学心理是:陆机在华亭鹤唳中与“寻找本真”的海德格尔哲学契合,刘勰在雕琢文心中与“乘物以游心”的道家哲学契合.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研究中与易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心雕龙》归属于儒学汉易系统而非玄学化王弼易学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研究中诸多有争议的问题都可获得较为明确而贯通的解答:《文心雕龙》撰著于郑学重立学官的齐代;因陶渊明与颜延之同属于玄学一脉且其文不合“折之中和”的儒家准则而未获作家品题;刘勰的“五材”说是建构在汉易五行说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相似文献   

7.
“图物写貌”、“穷形尽相”都是指对事物作生动细致的描写,以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早在楚词、诸子散文中就出现了对事物的极致描写,在汉赋中更是极尽雕琢刻画之能事.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认为从《诗经》以来,对事物的描写十分逼真,如同雕刻一般,达到了穷形尽相的地步,并将这个现象确立成了理论命题.钟嵘《诗品序》则把“穷形尽相、图物写貌”这个理论命题延伸到了诗中,就是他的“滋味说”,认为诗歌应当有“滋味”.方法就是穷情写物.经过几代人的诠释,2“穷形尽相、图物写貌”已经成为完整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8.
刘兆吉 《心理学报》1986,19(3):11-13
刘勰(约公元465—532年)是《文心雕龙》作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本文试图论述这本著作中的文艺鉴赏的心理学思想。关于刘勰论创作部分已在本学报1985年第二期《文心雕龙》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一文中发表了。  相似文献   

9.
小说《方教授焚稿断痴情》(《作品》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年过半百的方正在某电影制片厂修改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其公开身份是A大学的图书馆馆员(到电影厂不久,A大学将他晋升为副教授)。由于他其貌不扬,加上不修边幅,极不时髦,因而人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位青年作家来到方正的住处“信手翻翻他的稿子以找出疏漏之处,待他回来后哂而正之。”但是“展卷一看,竟惊呆了:娟秀,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提到其全书的论文方法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指出使用"折衷"之法调和各家之言、各体之文,是该书的宗旨。因此,全面地了解"折衷"之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刘勰文论的内在思想。历来各家对于"折衷"说法颇有不同,大体上分为儒、释两家,但既然"折衷"体现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思想,对其本身的理解也不应只执一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儒、佛并用的知识分子并不少见,"外儒而内释、老"也是常见现象,刘勰当然亦不例外。如此,我们尽量还原"折衷"之法的含义,也应仔细辨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刘勰的文章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道,解放前后发表过意见的人,既有认为是儒家之道,也有认为是道家之道,但少数认为是佛家之道或儒道佛三家之道。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而近年又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我对上述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是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公元约465—522年)的代表作,是不朽的文艺理论经典著作。《文心雕龙》共50篇。《文心雕龙》是空前绝后的文论,是有中国物色的美学不朽经典,写得确实好,体大思周,说得中肯,符合实际,有很多精彩的创新之见。在新时代来研读《文心雕龙》,应该特别重视《文心雕龙》中的精华,尤其是那些后人难以企及的很多精彩深细的创见,更要深入研究,做出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使《文心雕龙》能在新时代放射出伟大光辉,对世界新美学作出杰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风骨"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含义十分丰富,学术界对"风骨"的阐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单列《风骨》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风骨"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含义、特征及产生条件."风"、"骨"原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又紧密联系.刘勰"风骨"的释义有分而论之者,亦有合而论之者,有单就《风骨》篇展开释义者,亦有就刘彦和文学系统解析者,其中不乏精要到位之论述.研究者多认为文学批评中的"风骨",乃是一种清新真切、雄健有力的作品风貌,是刘勰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提出的一种审美要求,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趣影响深远.这一论断精要合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将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放在广义的文本层面来分析不免稍显偏颇.刘勰所说的"风骨"是一个统一体,它是以作家遒举挺特的人格气量为基础,以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条件,以端直有力的文本叙事为手段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风清骨峻"是刘勰理想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时代风格,也是对当时作者的迫切要求,目的是求作文、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王正 《道德与文明》2020,(2):136-141
"哪吒"和"敖丙"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中呈现出古今的流变,这种流变背后正是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敖丙之争体现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这一观念,《哪吒闹海》中的两者之争是对群众利益作为善标准这一价值判准的体现,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体现了一种个体性的复杂善恶观念。这其中的古今之变,对我们当下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齐佛教徒、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刘勰 (公元 465~ 5 2 0年 ) ,写有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其中提出并阐明了“文原于道”。儒家有六经之道 ,道家有自然之道 ,佛教有四谛之道 ,道教有神仙之道 ,诸子百家各有其道。“道沿圣以垂文 ,圣因文而明道” ,各家各有其“道” ,各有其“圣” ,自然各有其“文” ,“原道心以敷章 ,研神理而设教” ,是谓文章。道教之“文” ,其经书至今已逾万卷 ,是一个庞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体系。道教自东汉流传至今 ,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的哲理、神仙信仰、醮仪规范、方法道术、宗教意象、宗教…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先主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将“那么”划分为“指”“代”“连”三类,后来,金立鑫同志发展了《八》的观点,明确指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这是在总结书面语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换比较而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只是他忽视了汉语口语中“那么”的一种现象。“那么”一词在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例如: (1)我们这些个都是个文人了,都是书生了,那么力量者很单薄,而且就是说都是个体劳动者,我们必须作研究。那么这个偶有所发,或是这个有些心得,有些认识,那么想把它给它呃交流一下,和别人交换一下,我的看法对不对。那么,毕竟咱考虑将来想要发表或者是要讨论,那么,我觉得有这么个团  相似文献   

17.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大基本观念,多作对立二分。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立论理念出发,通过对主体“情”与“志”在诗发生过程中不同逻辑顺序和质相的体认,作了“情”源、“志”体的置归,并揭示了两者的互为性联系。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王锐生同志在《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中说:“人性就是人的本质。”我反复细读数遍,终未找出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大概他是把这一命题作为已知前提运用的,以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用“人性”一词的。二千多年前孔子有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他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体性》篇中讲到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并具体总结出了文章写作中的"八体",以期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方法上体现作品由于作家的个性而表现出的不同变化。与刘勰观点相近的是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罗斯金崇尚人物的自然美与生命美,在他的论著中,关于"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阐述,他偏向于与刘勰相近的"为情而造文"的观点,但同时罗斯金比刘勰更侧重于讲求人物情感的生发,在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更偏重于形式,对于"情感"所占比重二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比兴》集中体现了刘勰对于“比、兴”两种修辞手法的观点,并一直影响着修辞学界对比喻和起兴的理解,第一,刘勰对于“比兴”内容含义和表达方式的阐释过于程式化和概念化,缺乏灵活性。第二,刘勰对于“比兴”二者修辞功用和适用感情范围的界定过于绝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