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明 《四川心理科学》2014,(6):214-215,188
近年来,我国“阶层固化”现象日渐凸显,成为引发公众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所谓“阶层”,一般是对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群体的指称。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成员构成趋于稳定,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受阻,个人难以靠后天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换句话说,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封堵,社会不平等结构被原样复制。社会阶层结构一旦固化,公平正义势必遭受损害,社会发展活力与秩序和谐势必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会阶层对刻板印象的影响,选取客观上处于相对高阶层的被试108名和处于相对低阶层的被试99名,请被试对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典型高低阶层群体进行提名,并对两个群体进行能力-热情-道德三维度的评分。结果发现:(1)被评价者的社会阶层可以预测人们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高阶层群体被认为是"高能力、低热情、低道德"的,而低阶层群体则被认为是"低能力、高热情、高道德"的。(2)评价者的社会阶层主要影响了能力维度的评价,低阶层被试在能力评价上表现出了对内群体的偏好。整体来看,研究结果支持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社会阶层假设。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群体愤怒对集群行为意向影响的阶层差异,本研究基于集群行为的双加工模型,通过操纵群体愤怒情绪和社会阶层,测量被试参与集群行为的意向。结果发现:群体愤怒情况下,较高社会阶层者偏向采取规范的集群行为,相反,较低社会阶层者偏向采用非规范的集群行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阶层和集群行为类型是影响群体愤怒与集群行为意向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热情优先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规律。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觉情境(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会对热情优先产生调节作用,但在知觉自我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引入知觉者的社会阶层这一新的调节因素,提出如下假设:知觉他人时,高低阶层都认为热情更重要,但这种热情优先效应对低阶层更明显;知觉自我时,只有低阶层认为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比热情更重要。研究1让大学生阅读一些描述他人的包含热情和能力的混合特质句子,然后对每个人用形容词进行印象评定,并测量他们的客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高低阶层在对他人的印象评定中使用的热情特质词均比能力特质词多,但低阶层多的程度更高。研究2让非大学生成人对给出的一组热情和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并测量他们的主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低阶层认为热情特质词比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特质词比热情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这些结果不仅说明社会阶层对社会知觉普遍存在的热情优先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理解高低阶层在互动中容易发生哪些误解,以及如何缓解他们在互动中可能产生的冲突,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 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 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 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 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 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士在中国代表了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文人阶层,他们淡泊名利,秉持宁静致远之道.古往今来,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多少士人不求名利,用毕生精力求得诗文之精妙,精神之强大.倘若在当代艺术大世界里寻觅此种精神支撑力量——可以从画家何多苓那里获得. 邵大箴曾惊叹于何多苓的"自我"之强大.这又作何解?很多人说这是个性,不顾他人感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追求自己的东西,或许也太过于自傲,高估自己吧!对,这似乎是何多苓具有的特点.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气味"让他令人痴迷,让他与世格格不入,让他变化,让他回归,让他边缘化,让他拥有一片自留地.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社会阶层反映了其所掌控的客观社会资源(即客观社会阶层)和其主观上所感知到的自身社会地位(即主观社会阶层)的水平。收入(或财产)、职业、受教育程度是研究中常用来反映客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指标。而主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界定既包括对主观阶层进行问卷测量,也包括对其加以实验操纵。心理学研究要基于研究目的以及要考察的具体效应与机制对不同的操作化界定加以取舍,有时也要综合兼顾多种操作化方式。通过选取典型群体来代表不同阶层,这种做法宜慎重采用。同时研究的信效度问题有必要更多加以重视。未来研究应加强关注阶层认同偏差与阶层纵向流动等基础问题,以及因取样偏差而带来的阶层效应被简化的现象,并结合跨文化视角分析不同文化下社会阶层的内涵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当下,多学科都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的正义问题,著述纷呈,各有千秋,而中央党校靳凤林教授的《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制度伦理考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思想观点。该论著提出了具有独到见地的"权力、资本、劳动的社会阶层划分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对权力阶层、资本阶层和劳动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矛盾进行了哲学分析,率先提出并阐述了"权力阶层与  相似文献   

10.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 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 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视角。基于现有视角对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 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 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角度来推进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 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 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 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 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 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 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 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白洁  杨沈龙  徐步霄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21,53(10):1161-1172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 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 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1)与西方社会的情形相似, 在中国社会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也显著低于低阶层者; (2)社会阶层对再分配偏向的影响, 部分是通过贫富差距归因倾向起作用的: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或抱负等个体内部因素, 进而再分配偏向更低; (3)通过启动高阶层者谦卑的心态, 能够降低其贫富差距内归因倾向, 进而提升其再分配偏向。此结果验证了社会阶层不平等维持模型的重要观点, 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再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淑萍 《天风》2017,(7):18-19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教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知识分子、大学生、白领、私营企业主纷纷进入教会,教会当如何开展青年事工?牧者如何牧养后现代青年?这已经成为当代牧者积极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在与中国社会上层的接触中,其触角也涉及到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宦官。耶稣会士初入中国曾受到宦官的伤害和刁难,但随着传播宗教的需要,传教士们在晋接官绅时也注意利用宦官这一权势集团,其后亦有少数宦官信奉了天主教。但由于宦官群体的“寡昧失学”,他们中不可能出现西学派人物。而耶稣会士在与宦官的接触中,对中国封建社会集权专制下的宦官干政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从价值中立的立场对宦官所进行的批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是指群体被知觉为一个真正独立存在的有意义实体的程度.它受到知觉者、社会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实体性在群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认同、刻板印象,偏见和群际冲突.实体性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绝对积极的或消极的群体特征,它主要取决于知觉者与群体的关系性质和其所处的情境.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如何让实体性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利于群体关系的和谐是未来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实体性与群际关系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也是未来可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晚明社会隐藏着诸多导致社会变迁因素.在思想层面上,民间宗教作为官方扶持的正统宗教的"异端",教门派别纷繁芜杂,时而演变为普通民众拒抗官府的政治工具;在经济活动中,商品经济萌芽,商品贸易活跃,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新兴商人阶层要求分享特权阶层之权利.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晚明社会传统秩序、价值观念遭受冲击和挑战.本文集中研析晚明社会变迁背景,以及冯梦龙、凌蒙初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之宗教思想,试图揭示晚明话本小说宗教教化社会之目的.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晚明社会秩序变迁的两大因素:宗教因素和商品经济活动因素.(二)文人士大夫创作的话本小说中所持守的宗教观点和态度.本文得出结论为;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部分,文人群体不可能对自身所属阶层有质变性的超越.绝大多数话本小说作品主题思想表明:晚明士大夫文人群体极力宣扬和利用正统宗教思想观念,教化社会风尚,旨在维护和恢复传统的社会文化秩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张三聪  蒋汐 《美与时代》2014,(12):91-91
高士是中国传统社会精英阶层中的特殊群体。作为古代文人心目中不为俗羁的精神标杆,他们追求个性自适,在归居山林的隐逸生活中养神修道。正是因为高士不同凡响的声誉地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该群体的文学表述颇为丰富。其内容一方面显现出高士不同的个性与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对该群体所共有的精神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关注,而这一点正是明清瓷绘高士图像的理论来源。明清瓷绘将高士人物的集体属性与行、思模式以图像的方式进行展现,使士人阶层的观念广泛传达于社会,达到宣传与教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黄科安 《学海》2003,8(2):171-178
从词源的角度考察,“知识分子”一词乃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产物。但作为一个群体,知识分子早在这个名称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并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现代意义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阶层的崛起,确实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它与现代报刊、出版社、大学乃至研究机构等一套制度形武的出现密切相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阶层,本文通过他们创作的随笔作品的解读,深入剖析他们的类别、行动模式以及所创造的知识形态,从而对其精神史做出新的定位和诠释。  相似文献   

20.
在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备用容量模型框架下,探讨心理社会资源、拒绝敏感性在家庭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选取14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与积极心理变量结果相关度最高的乐观、控制感、自尊和外向性四种人格特质问卷作为心理社会资源的测量工具,同时施测了MacArthur主观社会阶层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还收集了被试的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月收入水平等客观家庭社会阶层指标。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家庭社会阶层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水平、拒绝敏感性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家庭社会阶层还顺序性地通过先影响心理社会资源、再影响拒绝敏感性这一链式路径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预防和干预低阶层大学生社交焦虑,未来可以考虑提升心理社会资源水平和降低拒绝威胁敏感性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