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筱筠: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地灾难频发。不断发生的灾难让人们关注灾难、思考灾难以及面对灾难。关于灾难的说法有很多,甚至网络还散布2012世界末日大灾难的说法。一时,宗教与灾难的关系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灾难?如何面对灾难?如何去应对灾难?对此,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相似文献   

2.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灾难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面对灾难,我们应该学会心理自助。心理自助是在遭受巨大心理打击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尽快摆脱灾难和刺激在心目中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前,一个人的名字巨烈地震撼着全世界;50年后的今天乃至有历史的人类就永远不会忘记那“条”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的日耳曼“狼”——阿道夫·希特勒。在我们这个时代,毫无疑问,谁也没有像他那样残酷地毁灭了如此众多的生灵和招来如此大的仇恨。在其追随者心目中,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救世主,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希望和理想。而在其他人的眼里,他  相似文献   

4.
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地震我们如何应对?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灾后心理危机同样是灾难,灾后心理疏导需专业人员,抗震救灾与灾后的心理干预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曾说:一个聪明的民族,在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平时多得多。在灾难中学习是人类成熟的一种方式。从这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我们学会了如何相处,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感受到了责任操守的崇高,多了一份相互之间的理解与牵挂.从这些感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理性思考生命的话题,如何构建人类的和谐共生意识,如何面对不一可预知的自然灾难。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级大地震在四川汶川爆发,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以各种方式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7.
让废墟作证     
当“5·12”大地震的余波渐趋平静的时候,当废墟下被掩埋的生灵再也没有了生还希望的时候,当幸存者的惊魂稍稍安定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富有远见的声音:让地震中受损最惨烈、已经成了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依然保持着震后的原貌,永远平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之中,让它成为中国灾难史上一个永恒的见证,让它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  相似文献   

8.
灾难作为人类社会无以规避的一面,理应被置于唯物史观视域加以哲学省思。从唯物史观看,灾难具有特定的关系意涵,任何灾难都是在具体的关系向度或关系共同体中生成和衍化的。考察灾难的社会性成因,其中经济性维度、政治性维度、观念性维度具有普遍的阐释意义,而面对当下频发的全球性“现代灾难”,则又需将资本性维度置于分析框架之中。灾难虽以极为深刻而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变迁和世界历史进程,但灾难终究只是历史合力中次要的、非主导性的力量,它无法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其历史作用有内在的限度和边界。因此,既要充分考量又不能片面夸大灾难之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罗卜桑丹津提出了以大本源之“普生灵命运”为主的宿命论世界观和历史观,以记述成吉思汗的“毕力克”作为表述自己思想的独特形式,论述了“变”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克观 《法音》2008,(6):78-79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众生受难,家园毁损。灾难面前,何人能不心痛,何人能不心急,何人能不悲戚!身为佛子,应当如何面对灾难?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10)
正虽然我们会经历各样的困苦甚至灾难,但我们有信心胜过一切2020年上半年,我们在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里进行了抗击疫情的战斗,如今我们更加为拥有这座美好的城市而感恩,我们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充满信心。为让中国进入到更美好更富足的兴隆之邦,我们理当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6.5级地震,瞬间大地震颤,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生命消殒——鲁甸之殇,中国之痛!面对灾难,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出号召,呼吁各地伊协和全国穆斯林,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一时间,各地穆斯林和全国人民一道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这力量是对同胞的挚爱,对生命的珍重,对祖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鸱鹗、孔雀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震将四川汶川的大地撕裂,让“天府之国”这片秀美的河山骤然变得满目疮痍,将鲜活的生灵推向冰冷之地,许多生命瞬间就从地球上消失。多少个曾经和我们家庭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没有了踪影。在死难同胞现场的镜头里,每个人都看到了那令人悲伤的画面,我们每一颗心的颤动都因着那里的悲情,每一双眼都看到了那里的泪水。  相似文献   

14.
文摘     
海啸后的东方式拯救    史哲、刘鉴强等在《南方周末》2005年1月6日头版发表文章,指出东方文明面对灾难时自发反应所采取的具有东方式拯救特色的——宗教拯救,给了人们直面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宗教可以让人们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宁静,从宗教 中寻求慰藉和从心理医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面临着世界性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它们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安全以及所有生灵的存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们都不断地吸取人类文明成果,贡献出各自的思弩和智慧。而佛教理念的生态学意义.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广泛注视。  相似文献   

16.
尽管汶川大地震过去几个月了,然而这场大地震在国人内心深处引起的巨大震撼依然在持续。我们不仅被地动山摇的灾难、被巨大的废墟震撼着,我们更被顽强的生命意志、被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被一个个血肉之躯英勇献身的事迹震撼着。我们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为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在每一个普通的人心中都感受到了久违的道德觉醒与威力!面对这种震撼,作为知识分子、特别是从事伦理学研究的我们,立刻感受到了一种责任:必须把这次“突发事件”中涌现出来的“道德、精神力量”铭记下来,使之存留在“兴邦”的“常态”建设中,成为中华伦理复兴的宝贵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如人权、人性、生命、责任、慈善等,在这场人类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不是值得特别关注呢?本组笔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期望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积极的促进。  相似文献   

18.
意雯 《天风》2013,(10):59-59
[随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对夫妻却拍下了这样的照片——破损的屋顶、焦黑的地板、报废的电器家具……以及和苍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夫妻俩爽朗的笑容。经历灾难的两人,却反而给他人带来了安慰和激励。相信有了这样的心态,这对夫妻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很美好。  相似文献   

19.
重大自然灾害后,使用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方法,利用心理危机快速反应专家服务组,给受灾者带来常规社会救援不能解决的紧急心理救护和进一步的心理援助,使不幸的人们在绝望中鼓起勇气、获得希望,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这段最艰难的时刻。面对灾难,危机干预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事务,是政府对灾难后受灾人群进行人文关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在莫斯科以“发展”为题召开的国际辩证哲学学会会议结束时,我曾指出,我们把发展完全理所当然地看作向上的发展是毫无根据的。面对人类已经掌握的核武器,这种观点已毫无根据。核武器的掌握,使作出用核武器进行自我毁灭的决定成为现实的可能,我们不得不与原子弹共存,不得不估计到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只有我们自己是自由的,我们才能为阻止这种莫大的灾难而有所作为。无论我们在这方面的自由活动范围实际上多么小,我们也能在这个范围内为防止人类自我毁灭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