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多次提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2.
罗莎·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1913)中提出了资本积累必须以非资本主义环境为前提、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和"最后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依据在于"资本积累不能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实现"的论断.尽管卢森堡否定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图式、重新建构资本积累模型的理论尝试是错误的,但是她对资本主义横向扩展的研究,特别是她强调资本主义"通过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而发展"的新观点,在全球化资本主义不断扩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哲学方法论而言,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提出的消解形而上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对熊十力诸师友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批评,力图改变重建形上儒学所导致的现代新儒学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的疏离,开辟现代新儒学由抽象的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之路,体现了现代新儒学开展的另一种方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对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儒学在未来开展中处理好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维武 《孔子研究》2013,(2):87-103
徐复观提出的消解形而上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对熊十力诸师友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批评,力图改变重建形上儒学所导致的现代新儒学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的疏离,开辟现代新儒学由抽象的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之路,体现了现代新儒学开展的另一种方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对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儒学在未来开展中处理好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如果我们承认真、善、美都是人类主体性自由的对象化形式的话,那么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就具有如下现象学的结构:(1)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中最普遍、最深刻的意向性事实(die intentionale Tatsache),正是这一点使康德在现象意义上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先验原则,并诱使胡塞尔一步步背叛了他自己对于现象学的纯“描述”性的规定,而回溯到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但无论如何,人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概念和表象自由地与自然界区别开来,并将客观世界作为“意义”与自己的主体性不可分割地、均匀地“混合”起来,这的确是一个现象学意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研究的诸多分支学科中,社会哲学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哲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总的看来还有待深入展开;其中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定位和体系建构等问题,讨论中还存在较多的分歧。现在所应该做的,便是在整合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浪漫主义文学大潮,以汹涌澎湃之势风靡全国。但是不久就迅速地衰落了下来,而且,在20世纪再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思潮。造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殊命运的原因在于:个性主义思潮并非受到人为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国基础薄弱;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经常成为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中国文化中重理性、重实用传统的制约以及浪漫主义文学自身发展中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以“辨证治疗”为主体的针灸教材,与针灸临床实践需要相脱节。主要的针灸专业杂志的文献多数采用“辨病治疗”模式。脱离临床的针灸学课本知识制造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状态。虽然新版针灸教材仍然以“辨证诊疗”为主体,但和旧版教材比较仍然展现了针灸临床“辨病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针灸临床的实践需要,《针灸治疗学》教材应当进行更为务实的改革。建立现代针灸学临床诊疗体系既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数据和事实,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角度,论述了针灸临床的辨证施治模式向辨病治疗模式转化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9.
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郑莉君 《心理科学》2003,26(1):167-168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地发展了起来。我们看到,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对个别心理障碍问题咨询发展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少数学者的宣传、实践发展到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自发的学术活动发展到政府教育部门的一项工作.发展迅速。我们作为这项事业较早的参与者,深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感到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对发展中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此,我们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其前提是需要我们中国社会能对伊斯兰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公道、正确的评价。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对人类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在加剧,这种不利、负面的舆论也在中国社会蔓延,社会对宗教、民族问题上的猜忌、误解、敌视和分化在加剧、恶化,尤其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及评价上也受到西方偏见的影响和驱动,令人担心和不安。实际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1.
王景迁  于静 《管子学刊》2006,10(2):111-117
《格萨尔》史诗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化起源于原始崇拜与宗教信仰,其哲理基础是二元的,藏传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教理念是史诗中生态文化的主要哲理基础。古代藏族人民以宗教信仰与宗教惩罚、部落法规及习俗禁忌等社会机制为手段对藏区的自然生态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藏区建立了和谐的生态环境。在生态问题叠出的今天,探讨史诗中的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化的转换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观,转变生态理念,完善生态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进行现代转换的三条主要途径。唯此,《格萨尔》史诗才能在生态的21世纪更加凸显其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Peter Rogers is an established professional artist, whose work is known to both European and American audiences. His recent book, A Painter's Quest: Art as a Way of Revelation (Santa Fe, New Mexico: Bear & Company), traces with unusual integrity hi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s both an artist and an individual. In the following presentation, the artist has provided PSYCIIOLOGICAL PERSPECTIVES with an unpublished account of several synchronistic experiences relevant to his Quest. In parallel with these stories. we have chosen paintings from his book which reflect how these experiences were transmuted into works of art.  相似文献   

13.
张霞 《管子学刊》2004,(2):82-85
本文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渊源,着重分析研究《管子》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并着重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对当代的启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sort of liberty associated with a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is of particular value because it ensures moral self-responsibility. Two conceptions of freedom are considered but only one is invoked. It is contended that one, namely, positive freedom, is actually a kind of ability or power. One's positive freedom may be lost as a result of events not initiated by other human beings. Negative freedom, by contrast, is a distinctively normative notion. It is a social condition that members of a community ought to maintain out of respect for human dignity, that is, each person's responsibility to choose to live rightly.
It is argued that since 'ought' implies 'can', persons can only be morally responsible for what they can choose to do. If they lack negative freedom, then in addition to natural limitations, they will also be limited by the voluntary conduct of others. Yet this limitation could be prevented by the choices of others, including governments, to secure for all persons their negative freedom. Because of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requirement that each person be left free, such negative freedom is the quintessential public good.
Finally,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negative freedom is 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 one's sphere of moral authority. This makes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he society that secures negative freedom.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