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韶》乐来源于帝的《九招》,经过不断的发展,齐《韶》成为春秋时期齐国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杰出代表,孔子的"尽善尽美"更是对齐《韶》的高度赞誉。齐《韶》作为齐国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场面宏大、优美典雅、刚毅庄重、欢快愉悦、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和音乐跌宕起伏,也成为齐国宫廷乐舞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2.
齐国《韶》乐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帝喾、帝尧、帝舜的上古时代,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代表之一,堪称经典。《韶》乐源于帝喾的《九招》,后经帝尧更名《大章》传承,至帝舜时代,正式形成了《箫韶》。齐国《韶》乐则是在舜之《箫韶》的基础上继承发展的,充分反映了齐国乐舞的艺术成就,是《九招》、《大章》和《箫韶》三个不同时代的乐舞体现。探析《韶》乐的起源,从乐舞研究上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社会发展上来讲弘扬了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舜《韶》是产生于虞舜时期的一个古代乐舞,当它传承至齐国之后,就变成了齐《韶》。这两代乐舞的内容是否相同,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舜《韶》是宣扬自黄帝至虞舜、夏启九世之功德;而齐《韶》则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了的乐舞,其内容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地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4.
齐国《韶》乐经历代修改、承传,至春秋末“尽善尽美”,齐亡后,未因国亡而废,仍被后人世代奏演。用乐舞祭孔子始于东汉,但直至南北朝也无专用乐舞,其间,多数记载认为以“六代之乐”代之,而实为齐国《韶》乐。隋代虽然新创了祭孔子专用乐舞,但仅仅是新编歌诗,乐和舞仍是沿承齐《韶》之旧。唐至明清便成为“仿古乐舞”了。《韶》迹犹存,但却难以考究。  相似文献   

5.
邵彬 《管子学刊》2005,(4):99-101
为了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掘、利用古代《韶》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韶》乐的故乡淄博,更是以此倾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但是,由于事过境迁,乐与时化,实难寻觅古《韶》之容貌,更难找到其遗音。本文通过考证认为,《祭孔乐舞》就是古代《韶》乐的有形载体,《韶》的音乐即随着《祭孔乐舞》的代代承传而保存下来。所以,目前尚存的“祭孔”音乐应是我们探索古《韶》音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邵彬 《管子学刊》2009,(3):46-49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而且久传后世1118年。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但是,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的一个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这个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的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7.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而且久传后世1118年。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但是,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一种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其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8.
齐国《韶》乐,是我国古代乐苑中的一束奇葩,它展示了上古乐舞的突出成就。本文就齐《韶》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其演奏形式,表演顺序及风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尚书 .益稷》对《韶》的记载 ,完全定位于虞舜时期 ,是破绽百出的 :其一 ,所载《韶》的礼仪性等级色彩不符合虞舜的时代特征 ;其二 ,从所载乐舞的结构上看 ,也并非舜时所能具备的 ;其三 ,所载《韶》的乐器也多带有后世烙印。究其原因 ,当是众儒士出于崇拜孔子学说 ,张冠李戴所致。因此 ,《尚书 .益稷》关于舜《韶》的记载 ,是作者远借上古传说 ,近采孔子所闻齐《韶》,附会而成的一个假古董  相似文献   

10.
《尚书·益稷》对《韶》的记载,完全定位于虞舜时期,是破绽百出的:其一,所载《韶》的礼仪性等级色彩不符合虞舜的时代特征;其二,从所载乐舞的结构上看,也并非舜时所能具备的;其三,所载《韶》的乐器也多带有后世烙印。究其原因.当是众儒士出于崇拜孔子学说,张冠李戴所致。因此,《尚书·益稷》关于舜《韶》的记载,是作者远借上古传说,近采孔子所闻齐《韶》,附会而成的一个假古董。  相似文献   

11.
乐舞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它是一种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是我国古代社会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古代齐国乐舞《韶》乐又是其中古人所推崇的以规矩、中和为特点的雅乐舞中的典范,它以其动人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展示着我国古代乐舞的辉煌成就。本文从《韶》乐的起源、蕴含内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入手,对《韶》乐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旨在能够更好地了解齐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情况,弘扬齐国古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自从孔子在齐闻<韶>之后,他那深切的感受与精辟的评价,使齐国<韶>乐不仅成为上古乐舞的典范.齐<韶>以何魅力感动了孔子?究其原因,主要应是其内容所致.关于齐<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以笔者考证,它应是在舜<韶>基础上,遵循着"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规律,更新变化成的一个具有崭新内容的乐舞.这个内容就是更加贴近了齐国的实际,明显地突出了对齐国强盛和历代齐君功德的歌颂.  相似文献   

13.
王福银 《管子学刊》2007,(2):39-40,62
祭孔乐舞是迄今为止中国仅存的雅乐舞,而《韶乐》又是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的雅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两者在我国雅乐发展历史中同样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艺术发展的规律,任何艺术的新生作品都必须或必然是建立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祭孔乐舞的诞生虽然远离《韶乐》流传盛行的西周,但是,《韶乐》的内容和形式却深深影响着中国历代雅乐的制作和发展。作为中国雅乐分支的孔庙乐舞,对《韶乐》的传承也必定有历史的必然和血脉的联系。因此毋庸置疑,现存的祭孔乐舞成为当下我们寻找古《韶乐》历史面貌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实物资料。而通过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不仅有关而且渊源久矣。  相似文献   

14.
刘秀荣 《管子学刊》2009,(1):120-123
面对各地对《韶》乐的争宗,本文考证了《韶》乐的由来及其故乡,明确指出,《韶》乐源自帝喾之《九招》和帝尧之《大章》,齐国是其真正的故乡,湖南、广东之说纯系传说。  相似文献   

15.
齐国乐舞文化的考古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国乐舞文化的考古发现靳桂云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齐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乐舞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齐国乐舞文化素称发达,管仲作歌以驱疲劳;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晏婴、邹忌以歌...  相似文献   

16.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在齐闻《韶》时生活状态的事实陈述,而非孔子闻《韶》时心理状态的外在化表现。孔子在齐闻《韶》前后,生活窘迫,"三月不知肉味"。但他并不以此为苦,在听到令人陶醉的《韶》乐时,仍不禁赞叹:《韶》乐竟然让人感到如此快乐。"三月不知肉味"长期以来被视作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不断被附加和生发出各种新的音乐审美意义,这种认识在其出发点上有违文本原意。  相似文献   

17.
齐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齐闻《韶》后,如痴如醉,感慨万千,进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介。这充分说明了齐《韶》在当时确实具有无穷魅力。孔子赞美齐《韶》的核心是内容极“善”与形式极“美”。那么,齐《韶》的内容到底“善”在何处?其形式又美在何方?本文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古《韶乐》嬗变为《齐韶乐舞》之管见──兼述孔子与《齐韶乐舞》王川昆一古《韶乐》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部大型乐舞。其流传与艺术形式,是极其悠久和灿烂堂皇的,历来被称作"美哉韶乐稀世国宝",足见其非同一般。据《周礼》记载,此乐舞为上古时期帝王虞舜所作。其实...  相似文献   

19.
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子在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子在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宋代并未绝响,郑汝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子在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子在齐闻韶"章表述的是孔子与音乐交集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学者围绕此章释义进行了多层面的思想对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认为孔子借闻《韶》忘味表达对天下无道的悲痛,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意识;程颐、朱熹等通过对孔子与《韶》乐关系的分析呈现了理学家所向往的圣人境界;而现代学者如钱穆、徐复观等人认为该章传达着儒家的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论语》"子在齐闻《韶》"章的诠释史考察,揭示孔子"在齐闻《韶》"事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思想意蕴,最后落脚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借以深化对儒家与音乐关系的理解,领略经典在塑造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