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早在道教还未形成有形的宗教形式之前,在汉民族中,就已广泛地流传着神仙之说。道教继承了这种神仙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变成道教独有的神仙信仰体系,从而产生了反映这种神仙信仰的道教造像艺术和建筑艺术。这些精湛的造像艺术和规模宏伟的建筑,一直是中华氏族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为世人所赞叹。道教神仙信仰与造像艺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冯鹤 《中国道教》2013,(1):28-29
星斗崇拜是中华文化古老的传统,《史记·天官书》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在古代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而道教对之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星斗信仰体系. 2012年12月27-28日,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纯阳观召开.研讨会由广州市道教协会与香港道教学院共同举办,以"研讨星斗文化,共弘华人信仰"为主题,是道教界、学术界首次以星斗信仰为主题开展的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3.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4.
进入台湾地区以后,从北部的台北,到南部的高雄,随处可见规模不等、造形各异的寺庙或宫观。其数量之多,香火之盛,实属大陆内地罕见,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说,台湾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民众信仰笃诚的地区。在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中,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它在该地区的民众生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一、道教对台湾民众生活的影响道教属于多神信仰,在其开发的和复杂的神真体系中,不仅包括为数众多的神灵与仙真,而且也包括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神以及著名历史人物。台湾地区的道教神灵信仰主要来源于福建、广东等地的民间信仰,例如,…  相似文献   

5.
道教绘画始于汉末,盛于唐宋之际。道教绘画除了斋醮法事画外,还包括壁画、宫观建筑中门、窗、柱、梁上的彩绘。法事绘画一般以三清、帝君、神仙、星图等为主,而壁画、建筑彩绘等则以宣扬道教教义、弘扬教化功绩为主,内容多涉及道教神仙传说、经文故事等。建筑装饰上的彩绘,多以花鸟、走兽、山水等为多。几乎中国绘画艺术所表现的领域都能在道教绘画中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道教的绘画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的道教信仰、意识观念和审美观念。道教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6.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规模之大,宗教特点之显著,布局之合理,设计构思之精巧,建筑技艺水平之高超,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研究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对于弘扬武当道教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艺术     
正道教在东盟各国的传播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3月10日,道教在东盟各国的传播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南省东盟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南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湖南省道教协会协办。议题为道教(含民间信仰)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与现状、道教(含民间信仰)与东盟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义枢》成书于唐高宗时,为青溪大德孟安排法师在整合前人《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十卷共三十七品,现收于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芟夷繁冗,广引众经,以事类之",以期达到"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的目的。该书为道教由南北朝到隋唐以来教义教理的集成之果,为道教诸多信仰说教与信仰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今笔者以第一卷第二品《法身义》为主,以《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关于"天尊有几身"的内容为辅,展开讨论,以阐述道教多神信仰的神学义理其神学信仰对世间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所在,神仙居游的处所--洞天福地,自然成为道教信仰中必不可少的配套部件.洞天福地是道教各级仙真仙居、游憩之乐园,也是道门士众奉道、弘道、修道及通灵接真之圣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继承中华民族远古民俗信仰,形成它天神、地祗多种神团信仰特色,由之演出符箓斋醮等宗教义理。这些科教,对阐扬道教起了一定作用,在民间有一定信仰。这只是道教宗教形式的一面。道教的另一面则是一直贯穿于教内的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道教学术涉及面很广,本文就只“仙道贵生”谈一点浅见。道教认为,人通过方术修炼,可以却病延年,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在继承道家哲学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道教易学是以<周易>卦爻象、卦数及历代易学中围绕着<周易>经、传及其阐释而出现的概念、命题等来对道教的信仰、教义思想进行解说的一种学术形式.道教易学主要为解决不同时期之道教教义、信仰中的人天关系问题而提出,并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道教易学形式,如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等.开展道教易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学术界探讨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塑造、现代文化精神塑造等问题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学术进路展开的,关于道教信仰的实践与观念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不断丰富我们对道教信仰的内在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腠理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由此,“道教是什么”的理论课题也逐步被“什么是道教”的具体研究凸显出来。就学理上看,处理这个一体两面的问题,需要有多面相的视角综合,即我们需要一个复数的道教才能充分阐发道教信仰基于社会生活的本土性。从另一个视角看,面对现代社会生活和知识模式的道教信仰,需要有一个内在自洽的自我叙述性义理建构,以展开其应有公共空间及当代价值,加入具有当下性的本土社会与文化生活。道教的义理建构需要内在的一贯性,而这一单数的道教可以成为道教学指向的复数的道教的映照和渊鉴,形成学术潜力和信仰活力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3.
神仙信仰作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应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它的兴起,固然与此时医药学水平之提高、地理认知之拓展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肉体不死"思想的出现,则是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这一因素,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力探讨了道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仙信仰在战国时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尤李 《中国道教》2013,(1):54-55
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一向以崇佛著称,道教的记载和文化遗迹比较少.许多研究者认为道教对辽朝没有什么影响,学界也多用文献材料或近年出土的墓葬考古资料讨论契丹上层对道教的政策,道教、道士与贵族官僚的关系等.①《辽史》所载"李弘以左道聚众为乱,支解,分示五京"②,曲折地反映出道教在民间的影响.河北省易县龙兴观后殿阶右存有辽道宗寿昌六年(1100)所建香幢,八面刻,正书,③对研究乡村民众的道教信仰显得弥足珍贵,而以往讨论辽代道教,几乎无人注意此条材料.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领域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道教的理念与实践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道教经典中蕴含了对人类心性的解读,以及试图恢复身心健康的方法。荣格等心理学家从中提取可发掘的心理学要素,并对之做出了相应的诠释。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流派与方法都已经或正在为认识道教与心理健康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现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充分,若深入理解道教生命中心主义的特殊追求与信仰认同模式,并以此视角更精确地分析心理测量与实验生成的各项指标,则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心理学范式可期。  相似文献   

16.
明世宗崇信道教,为满足其道教信仰需求和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在西苑修建了皇家道观大高玄殿。作为御用道场,大高玄殿的建筑布局、殿堂配置与所奉神祇蕴含了丰富的道教信仰信息,体现了明世宗对道教的认知,以及修道成神、道法并重、亦神亦王、知恩报本的奉道理念。大高玄殿是明世宗修建的人间仙境,藉此构建了他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17.
由太上道祖《道德经》成书作为一个开端,道教已然发展了超过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种种信仰精神、教义与实践,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传承至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令道教本身累积的丰富文化内涵渗透于中国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遇到种种不同的挑战,并作出不同的响应,这正是研究道教的学者所描述的道教历史中一种“变革与传承、容纳与自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围绕“道”的信仰,道教历史上对《老子》的注本众多,各种注本通过对《老子》之“道”这一基本哲学范畴的解释,作为其立说的基础,其中《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两部较早的重要注本,对“道”的不同解释,体现了道教形成过程中基本思想的重大转变,对研究早期道教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文 《中国道教》2003,(5):52-54
闵智亭道长在《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中国宗教》2003年4月号)一文中,指出:“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学理论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今天,深刻认识道教的核心信仰,是社会对道教发展的要求,也是道教适应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感于斯,笔者不揣简陋,愿取“以经解经”的方法,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道…  相似文献   

20.
道教信仰中的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纯阳帝君等神灵,在庞大的道教神仙谱系及国家祀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元代道教史籍中也是重点记述的对象.对他们进行深人研究,不但对厘清道教神系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官方与道教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