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桑标  马丽雳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04,27(3):584-589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以及与错误信念的理解是否存在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发展特征。57名3—5岁的幼儿参加了实验。研究程序包括两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及假装游戏的拍摄、麦卡锡幼儿言语智力测验。结果发现:(1)幼儿的一般言语能力与错误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相关;(2)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存在情境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具有“指向愿望一指向信念”的维度特征;(3)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幼儿错误信念的理解与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其特定范畴(习惯用语)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相关;与“真正涉及心理状态”之间的相关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2.
张长英  桑标  戴玉英  刘蓓 《心理科学》2012,35(4):875-881
摘 要:为探明汉语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并追踪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本研究以101名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3个月的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情况和错误信念能力的发展状况,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时间点分别探讨了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儿童看图叙述中使用较多的愿望术语和情绪术语,信念术语应用相对较少,且认知词汇类型较少。控制了一般语言能力和年龄之后,仅在第一次测验上,情绪术语、信念术语仍然与同期及后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理状态推理中的观点偏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莉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6,38(3):349-355
采用知识状态推理和冲突愿望推理任务考察儿童对知识状态和愿望状态推理的偏差。被试为108名3~5岁的儿童,结果表明在知识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别人知识状态的推理会受到自己知识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而在冲突愿望推理任务中,与自己喜欢的情况相比,较小年龄的儿童在自己不喜欢的条件下更容易正确推理别人的愿望,表现出不对称性。因此儿童在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时具体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52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查了母亲处理亲子冲突的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儿童的母亲,其处理亲子冲突的方式有所差异,隔离处理方式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文章从冲突表征呈现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丁芳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3,26(5):896-897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是继皮亚杰理论、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面。心理理论意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目前 ,考察执行性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西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试就执行性功能与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以期为我国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积累资料 ,并能为在实践中指导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1 什么是执行性功能  Welsh和Pennington(1988)将执行性功能定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失言任务和改进的说服任务考察了153名7-11岁儿童的心理理论理解和使用能力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儿童的失言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能力7-9岁时发展迅速,9岁后趋于稳定;两种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现中度相关;8-9岁是儿童失言理解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发展的转折点。结果表明:心理状态理解和使用的能力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亲子互动游戏观察来考查亲子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第一,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儿童的亲子游戏参与方式中的主动参与和建议游戏两种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对于母亲来说,指导游戏的参与方式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显著相关。第二,控制了年龄因素之后,儿童情感交流方面的分享积极情感和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母亲这方面的指标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没有显著相关。文章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是认知发展领域里一个新的研究热潮,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 新思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文从心理理论概念入手,介绍了心理知识发展的有关理论 包括理论论、模块理论、匹配理论和CIAO模型,以及自心理理论研究开始以来的各种研究方 向,阐述了心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理论发展个别差异的研究,包括文化内差异、文 化间差异和种间差异,心理理论发展和其它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对心理理论发展 研究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梳理文献发现两者可能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儿童通过与家长或老师的共享阅读,启动联合注意,使用心理状态术语进行对话,进一步根据社会想象力,模拟社会互动,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心理理论能够助力儿童从宏观的阅读观的建立、元认知阅读策略的使用、故事情境模型的构建,到微观具体的短语、句子、语篇和多文本的理解等能力的提高,这些证据揭示了心理理论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进一步的神经生理证据发现,阅读和心理理论这两个过程的神经活动是有一定重叠的。由此推测,两者可能具备潜在的双向促进关系。未来需要更深入和长期的纵向追踪研究为两者的关系提供丰富的实证证据。此外,还应进行更多中国的低龄儿童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线上课程的盛行,也应更多关注多媒体内容阅读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希平  唐卫海  方格 《心理科学》2005,28(1):192-196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为代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元记忆“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就“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对心理表征问题进行自然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关概念和命题表征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弄清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的哲学解释;联结主义也对心理表征问题作了解释,根据被表征的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来表征的原则,联结主义网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对概念和命题进行表征。总的来说,联结主义对概念和命题的表征与它们的哲学解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方法论基础是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即"怎么都行"。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国外游戏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小英  王丽娟  郭丽华 《心理科学》2004,27(5):1187-1189
游戏一直是国外研究者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总结论述了近十年来国外关于亲子游戏与幼儿发展、装扮游戏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游戏的治疗作用等游戏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特质是可以概括、预测和解释行为的稳定的内部特征,包含了人的理智、情绪和社会方面的特征。特质理解是心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于社会能力的促进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包括儿童自由描述中特质词的使用、特质稳定性的理解、特质心理因果性的理解及与特质理解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理解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心理障碍与完美主义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心理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集中在进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恐惧和抑郁等领域。研究表明,完美主义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完美主义或者完美主义的所有维度都会导致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史小力  杨鑫辉 《心理科学》2004,27(4):974-977
目的:了解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寻找帮助大学生走出学业困境的方法。方法:以408名学业不及格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ymptom Check—List 90测试,检查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同时配合以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学业受挫的成因及大学生学业受挫后的心理状况。结果: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较高;不同补考次数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大学生学业受挫归因存在一定误区,学业受挫会给大学生带来种种不良心理反映。结论:学业受挫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学业受挫给大学生带来的种种不良心理反映又是影响大学生再学习的重要原因,应帮助学业受挫大学生走出学业困境。  相似文献   

17.
心理自我调控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Stemberg在整合已有风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理论一心理自我调控理论。该理论重新激活了人们对风格的研究兴趣,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相关实证研究。该文对该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2,25(5):531-534
本研究试图探究中国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通过探查90位3~5岁幼儿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特殊性及内在一致性,结果表明:3~5岁间幼儿的心理理论发生急剧变化;幼儿在各任务上的表现总体上存在某种潜在的一致性;但他们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心理理论表现具有显著的任务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3~5岁儿童对假装的辨认和对假装者心理的推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桂琴  方格 《心理学报》2003,35(5):662-668
研究设置了三种条件:玩具条件、替代物条件和虚构物条件;测查了3~5岁的儿童对假装的辨认和对假装者心理的推断。结果表明:(1) 大部分3岁儿童就能辨认假装,但是对假装心理的推断到5岁才逐步形成;(2) 3~5岁儿童对假装的辨认和对假装者心理的推断还受支持物的影响;(3) 3~5岁的学前儿童主要倾向于从外部特点理解假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