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奥斯曼时期以来叙利亚形成了各教派分省自治的传统,复兴党执政后教派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开始减弱,阿萨德时期政府的严密控制维持了教派间相对平衡。巴沙尔统治时期叙利亚什叶派出现了明显增长,不少逊尼派信徒改信什叶派,同时什叶派内部的阿拉维派和伊斯玛仪派也转向主流什叶派信仰,这使叙利亚教派格局发生渐变。伊拉克什叶派的大批迁入、伊朗朝圣者入籍叙利亚、伊朗加强传教活动及叙政府的扶持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什叶派的强劲增长。什叶派增长对教派关系产生极大影响,打破了教派间的相对平衡,使教派矛盾不断升级并向冲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萨德统治时期,叙利亚的阿拉维派陷入自我认同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宗教文化、地理分布、历史记忆、法国委任统治时期的政策等因素使阿拉维派长期具有较强的宗教社团认同;第二,阿萨德政府使用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官方意识形态、团结逊尼派的政策,结合教育、文化艺术、历史、体育等多种途径来构建叙利亚民族认同,淡化宗教社团认同;第三,阿萨德的独裁统治、世俗主义政策的受挫、宗教社团之间的暴力冲突、国际环境的变化使阿拉维派陷入认同两难。叙利亚的民族认同构建困难重重,作为阿拉维派的阿萨德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3.
尼日利亚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庞大的穆斯林人口中,逊尼派居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影响,尼日利亚也逐渐出现了什叶派。在宗教领袖易卜拉欣·扎卡扎齐的领导下,尼日利亚什叶派规模迅速壮大,"尼日利亚伊斯兰运动"发展成为非洲最大的什叶派组织。与此同时,什叶派同尼日利亚政府、同逊尼派激进势力不时爆发冲突,给尼日利亚民族国家构建和国家治理设置了道道难题,且成为影响尼日利亚对外关系的一个敏感话题。  相似文献   

4.
在伊斯兰世界,沙特阿拉伯是唯一以瓦哈比主义(萨拉菲主义)构建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国家。以严守经训、仿效先贤、劝善戒恶为核心内容的瓦哈比派教义与什叶派教义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对立。沙特将瓦哈比派教义奉为国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决定了其国内什叶派在政治社会生活中一向处于不利地位。与瓦哈比派乌莱玛不同,沙特统治者对待什叶派的态度更多地建立在理性和实用主义的基础之上。在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冲击下,经过瓦哈比派乌莱玛的重新诠释,教义分歧转变为宗教与政治杂糅的教派主义话语。伴随沙特政府对宗教领域掌控力的增强以及沙特国家实力的上升,教派主义成为了沙特对内维护王权,对外追求地区大国地位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话语工具。本文从宗教与政治关系切入,通过分析沙特王室与官方乌莱玛、逊尼派民间宗教力量,以及国内外什叶派宗教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对教派主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阿里·侯赛尼·西斯塔尼是当代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领袖,同时也是整个什叶派世界声名最为显赫的宗教领袖之一。伊拉克战争后,其宗教政治思想实现了从无为主义到半寂静主义的转变。这种半寂静主义介于伊斯兰教无为主义与行动主义之间,是平衡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与伊拉克现实政治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张弛有度的政教关系理念、独立自主的国家观和人民主权的选举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西斯塔尼的宗教政治思想及其实践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关于阿拉维教派的法特瓦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14世纪马木鲁克时期由罕百里派教长伊本·泰米叶发布的三个法特瓦、16世纪奥斯曼统治时期由教长努哈·哈乃斐发布并呈送素丹萨利姆一世的法特瓦以及教长穆罕默德·木格拉比发布的一个法特瓦,它们一致认为阿拉维派是非伊斯兰的异端教派.20世纪有三个关于阿拉维派的重要法特瓦,逐渐承认并确立了其属于伊斯兰什叶派的地位.第一个是1936年由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哈吉·阿明·侯赛尼发布的,第二个是由大阿亚图拉哈桑·马哈迪·设拉齐在1972年发布的,第三个是由赛义德·穆萨·萨达尔在1973年发布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些法特瓦谱写了阿拉维派被承认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宗教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如何理解这一多样性的存在,构建宗教间的和谐关系,是国际国内宗教人士与宗教学家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比较神学一方面坚持忠实于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坚持对异传统的深度学习,并以此来重思、发展或深化自身的传统,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精神,近来已成为宗教学界一个令人关注的潮流。值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弗兰西斯·克鲁尼教授应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基地邀请访华之际,我们就关心的比较神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其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8.
什叶派伊斯兰教作为政治工具,在伊朗和叙利亚关系的演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70年阿萨德上台后,通过与什叶派乌里玛合作,获取了政权急需的宗教合法性。1979年以来,伊朗支持什叶派在叙利亚广泛传播,在扩大其影响的同时,也加剧了该国固有的教派矛盾。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伊朗以"保卫宰娜卜"的口号,动员和组织多国什叶派武装力量,成功保卫了巴沙尔政权。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巩固了它在"什叶派新月"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什叶派网络对于伊朗外交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教派和解运动在逊尼派和什叶派宗教界兴起,1947年伊斯兰教法学派和解协会的成立便是其最重要的标志。在30多年的时间内,和解协会推动了两大教派的交流,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走向解体。和解协会的兴衰历程为伊斯兰教后继的教派对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什叶派穆斯林是一个以移民为主体的宗教少数派团体。不同的宗教信仰使他们有别于逊尼派穆斯林,而民族归属、祖国观念等因素又让他们内部不断分化,较难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共同体。与主流社会的疏离,为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影响留下了空间,也增加了什叶派社团融入美国社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柏柏尔人是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土著居民。归信伊斯兰教之前,柏柏尔人信仰基督教、犹太教或原始宗教。柏柏尔人归信伊斯兰教始于阿拉伯人对马格里布的军事征服。他们的伊斯兰化涉及阿拉伯人与柏柏人之间、柏柏尔人不同支派之间的复杂关系。柏柏尔人谱系复杂、迁徙频繁,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不同部落的柏柏尔人出现过不同的教派选择。逊尼派、什叶派...  相似文献   

12.
2006年2月22日,伊拉克中北部萨拉赫丁省萨迈拉市的什叶派穆斯林圣地阿里·哈迪清真寺遭到炸弹袭击,致使清真寺金顶和宣礼塔被严重毁坏.这一事件使伊拉克教派矛盾(逊尼派和什叶派)以其独特的言行方式成为国际社会和国际政治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史料文献,从教派组织制度、信仰礼仪等方面考察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教派归属问题。认为逊尼派(Sunni)在中国伊斯兰教中始终居主流地位,但什叶派(Shi‘ah)教义主张也曾获得流传,不过在中国伊斯兰教中教派分歧始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以"反君士坦丁主义"理念为切入点,结合当代激进改革派神学家尤达及其耶稣政治的伦理观,展开对激进改革派神学的介绍与阐释,提出激进改革派神学以反君士坦丁主义为基本理论预设,强调自由"联合体"的教会观、宣告以"上帝国"对抗"基督教王国"的终末论、门徒伦理及和平主义等观念,是一种独具伦理性、实践性、教派性、民众性与批判性的神学建构。  相似文献   

15.
曲跃厚 《哲学动态》2001,(12):30-34
过程神学是一种哲学神学 ,其主题是上帝论。过程神学起源于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怀特海在哈佛大学讲授哲学的时期 ,经 30— 50年代哈茨霍恩和芝加哥学派 ,特别是 70年代以后科布和格里芬的发展 ,迄今已成为在西方颇有影响的一个神学流派。但中国的过程神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国内过程神学研究的现状中国的西方宗教神学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从教派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天主教神学、新教神学、东正教神学和犹太教神学 ;从和传统神学的关系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正统派神学、新正统派神学和自由派神学 ;从其神学特征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希…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穆斯林眼中的伊朗伊朗是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摇篮之一,伊朗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片16481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突厥族、库尔德族、俾路支族、鲁尔族、土库曼族、阿拉伯族等民族的近7000万人口。其中98.5%左右的人口是穆斯林,绝大多数人信奉什叶派,部分穆斯林信奉逊尼派及其所属哈乃斐、沙斐尔、马立克和罕伯里等教法学派。所有各教派的信奉者在伊朗都受到尊重,并且享有完全的自由。此外,在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亚美尼亚人、犹太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宗教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组织。在伊朗全国…  相似文献   

17.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宗教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学派、教派的形成、发展、分化与重新整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就伊斯兰教而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同教派、学派的此起彼伏、推陈出新也是一直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教派、门宦关系问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非  相似文献   

19.
"光明行者"活动在当今伊朗政府的宗教文化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至今没有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是以到两伊战争战场遗址纪念烈士为核心的大规模宗教文化活动。该活动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和精神性、强烈的什叶派因素、情景的现实性以及政府的全面介入等特点。它把以伊玛目侯赛因为集中体现的什叶派烈士文化作为核心叙事,实现了什叶派信仰与烈士文化的高度结合。它还借助人们对两伊战争的集体记忆,以一种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宣扬着伊朗政府的宗教观、历史观、战争观和国家观。经历"光明行者"的精神洗礼后,许多朝拜者强化了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把烈士作为生活的榜样,伊朗政府由此实现了这一活动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语言哲学的普遍特征在于把语言现象置于基督宗教背景中进行考察,而不是在纯哲学意义上关注它。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语言哲学,富有浓厚的神学意蕴。任何企图通过抹掉中世纪语言哲学的神学底蕴去构建所谓纯语言哲学的尝试都不过是一种解构性做法而已,必将导致整个中世纪语言哲学缺失特质而遭受否定。托马斯宗教语言哲学代表了中世纪基督宗教语言哲学的典型范式,它在基督宗教视野下通过整合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两种不同语言哲学传统,提出了对语言的独特看法。本文试图呈现托马斯宗教语言哲学的整体架构,彰显其基本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