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浏览书刊,偶见几副对联,甚觉怪异,然细加玩味,禁不住拍案击节,叹妙称奇! (一)不对联 对联,最起码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否则何以成对?然而,偏有人作出了不对之联,那是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为他送去的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2.
正广告对联,顾名思义,既是广告又是对联。它具有广告的宣传作用,又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因为对联的某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对立、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好读易记。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在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辑录几副广告对联,与诸君共品赏。聚来千亩雪;  相似文献   

3.
雨,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仅写下了大量咏雨诗作,也留下了不少嵌有"雨"字的对联。这些嵌"雨"对联,已成为联苑中的朵朵奇葩,细细品味,别有情趣。明朝嘉靖进士张居正,少时聪颖过人。一日,当朝文学家顾出上联以试张的才学,上联曰:"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应声续了下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上下联托物言志,对仗工整,不露斧凿之痕,难怪顾听后,对张居正赞叹不已。宋代邱琼从小才学出众。一次,他与同窗为争座位而吵闹。塾师便出句让他俩对,谁能续上下联谁先入座。于是,塾师脱口吟  相似文献   

4.
趣联的谐趣     
正趣联的谐趣来自其俊秀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对称、均衡、完整、和谐的趣味。本来,对仗就是一种"天机自合"的机趣,因逻辑的严密、思维的辩证、色调的鲜明和形式的工整而产生一种流畅、摇曳、映衬、照应之美。一般对联多在对等范畴的观念上进行。所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对"雾蒙蒙"者是也。趣联在形式上也是和谐的,但往往并不是两个对等的范畴,而是包藏着大小不等、错落不一的寄属关系。如"放开肚皮吃饭"对"立定脚跟做人",  相似文献   

5.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6.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狗年话狗联     
2006年,是狗年。狗又称犬。以机智勇敢,忠于职守,赢得了人们喜爱和尊敬。古今文人以“狗”字题联的趣事不少。下面采撷数对,为太平盛世的狗年增添情趣。号称“对联才子”的钟耘舫曾自题一副春联,联语曰:“谋生梦好鸡常破;索债人多狗不闲。”联语不但对仗工稳,而且意趣横生。试想:谋生的“美梦”刚刚被  相似文献   

8.
弥勒趣联     
弥勒趣联李诚南我国地广寺多,许多地方的寺院都塑有弥勒之像,这些塑像形态上笑容可掬,人见人爱。塑像两旁的对联各言其妙,各具春秋,让人读来浮想万千。这些对联除了描写弥勒的形态之外,有的托物寓理,教导人们待人接物应厚道宽容;有的对联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利用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功用性和观赏性,崇拜观音之风也在其中得以体现。如有一幅对联写道:万法皆空观自在,一尘不染见如来。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文学形式。自它诞生以来的一千多年间,由无数作者创作的大量优秀对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虽仅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即上下联)构成,但它篇幅可长可短,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既可抒情也可叙事和议论。对联虽属文学范畴,但不少作品既闪耀着形象思维的艺术之光,也闪耀着逻辑思维的智慧之光。下面略举几例,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11.
民国肇建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福音传播事业所需以及袁世凯所表现出的对基督宗教之睦善态度,遂对其抱有好感,寄予厚望,接受其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大多数传教士认为,袁世凯是其时中国领导者之中的最强有力者和最能胜任者,是最能在国家处于困境之际统领国家、给潜在混乱局面带来秩序和稳定的人,是1911年革命后挽救中国危局之最佳人选,故对其高压专制与独裁统治给予辩护,支持其镇压"二次革命"。然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期冀变儒教为国教,影响到基督宗教之在华传播,传教士最终对其表示出极大失望,痛惜其"帝制自为"。短短几年间,传教士经历了对袁世凯由"希望"变"失望"的复杂情感过程。  相似文献   

12.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马寅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周恩来为他手书了一副对  相似文献   

13.
论文交融互摄式运用了宗教学和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搜集于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数百幅宣教对联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条分缕析,进而就对联这一原本被汉民族用以承载"伦理之道"与"知行之道"的器具,何以成为了中国文化语境下非汉族的布依族天主教信徒传载"肉身之道"的载体,以及布依族天主教信徒究竟如何运用对联的载道功用,把宗教神学的"超性"哲理与尘世生活的"现世"伦理有机结合,从而构建起了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这一和合"场域"等论题做出了初步的学理论释。  相似文献   

14.
回文联,又称“倒顺联”、“卷帘对”,即上下联皆可倒读成文的对联,所谓“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它的合时应景的内容,睿智巧妙的构思.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欣赏与喜爱。不管是新春伊始,还是喜庆佳节,寿典大事,人们都以贴对联来增加喜庆气氛。即使是衷挽之际,人们也献上挽联,以示悼念。对联的这种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来自它的内容或者写作中汉字的巧遣妙用,更来自于对联中显示出的高度的思维技巧。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思维艺术,对联都值得人们认真研究,本文试举几联,略略论述其思维上的特点。一、以外在独特的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例①相传表世凯死后,有一…  相似文献   

16.
正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语言文字更是魅力无穷,历代文人雅士巧妙地运用文字撰写对联,绽放着一朵朵超脱卓绝的智慧之花。现撷取数例,与君共赏,以博一乐。很久以前,在江西宜黄县城的学前街上,有一经营铁器的店铺,店铺后面是一广场,建有戏台。一年春节,店老板请当地一私塾先生撰写春联。这位先生略加思索,写出这样一副对联:铁锤是铁,铁砧也是铁,铁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称之为楹联,俗一点叫它是对子。追溯它的历史,则源远流长,直可攀于五代;考察它的应用,则三教九流,多曾见于各处。然而,对联却一向被看作是文人们的雕虫小技、笔墨游戏,从来是不入正宗的。诗、词、散文不用说,俗曲、谣谚、宝卷、弹词,都是可以写入文学史的,唯独对联却不曾入于史传。可是,对联却并没有因此而湮没不闻,弃置不用。这是由于对联自有它的独特之功用:在只言片语、著墨无多的文字中,既能叙事绘景,写意抒情,又能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店市。…  相似文献   

18.
从古至今,用对联做广告比比皆是,好的对联广告均别具匠心、生动有趣,充满睿意。有的告示语由于构思巧妙,富有创意,也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19.
读《中国天主教》后敖华枢《中国天主教》1997年第3期的封面是一幅耶稣圣心像,封二、封三及封底还有几幅彩照,很引起我的兴趣。我生平特别敬爱耶稣圣心和圣家,早起晚睡,我总要念段奉献耶稣圣心和圣家颂,求得善终之恩。我写了副对联提醒自己:“休叹一生虚度,但...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是第一个有“对联天子”之称的皇帝,他喜欢对联,曾提倡家家户户贴春联,还常常微服私访,同黎民百姓联对。一天他在南京走街串巷时,看到一家酒店旁边有个秀才以书作枕躺在石椅上。就推醒他说:“老夫有一下联需对上联,对出后请先生饮酒。”秀才一听有酒喝,顿时抛却了被打扰的不快,连忙说:“老先生请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