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想象的功能     
想象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学上指出: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人类活动的广阔领域中,想象不断地被应用并且发挥着它的无穷无尽的奇特功能。 艺术审美的飞翅 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想象是“艺术审美的飞翅”,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一出戏、一部电影……我们被想象的飞翅带入作品的意境中去,那是一个个深邃的艺术空间,扑朔迷离,绚丽多姿。想象在其间遨游,领略无限风光,唤起种种审美的愉悦感。不仅如此,想象还能引发我们的思索,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使我们感悟到作品的“象外  相似文献   

2.
赵婧 《中国宗教》2024,(3):72-73
<正>“薄肉塑”是一种绘塑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浅浮雕的形式塑出面部、手、脚等身体部位,以平涂的手法彩绘出飞天的衣裙、手持器物等部分,生动表现出飞天的凹凸起伏的立体感,反映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美学特征。麦积山石窟北周第4窟的“薄肉塑”飞天壁画将绘画与浅浮雕艺术创作手法结合起来,通过造型、构图、体积、光影、线条、色彩和虚实的处理赋予了“薄肉塑”壁画生动、丰富和独特的意象美,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非对象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象尽意的美学特征和必须借助于审美主体的想象、联想和心象的创构才可以被体悟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中国画创作常见的造型问题大致有四种,即再现性作品在具象写实的表现上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传达;在个性化形象的表现上忽视了艺术形象的个性与社会共性;再现性作品刻画不合常理,忽视了艺术想象与主题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表现性作品造型片面强调主观意识,忽视了作品追求视觉通感和传播正能量的当代艺术要求。针对以上状况,我们应当以先进的人文理念来提高审美境界、个人艺术风格和艺术想象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在审美形态上,藏传佛教艺术属于意象审美体系的,只有在宗教的意象中,我们才能感悟、体会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那种让人回味不尽、意味无穷的超然脱俗的情感。正是借助于象情感才得以表达。象是意外在的有形体,意是象内在的精神本质。意与象完美结合为意象之象,并且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做到具有审美的、诗意的、趣味的。许多语文老师都以“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教学活动。一、“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念分析诗意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达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性和教学审美价值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知识拓展,努力突出不同于我们现实语文作品的艺术审美性和高度。那么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与观念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美学对象的定义,美学的方法和任务,“审美”本质的定义,这是現代美学的“关鍵性”問題之一。Л.H.斯托洛維奇的这本新著就是研究这些問題的。在这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展了他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提出的論点。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斯托洛維奇提出了并且从理論上探討了現实的对象和現象的“审  相似文献   

7.
胡艳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05-106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对诗词作品进行审美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者物象都能让作家产生感发,然后通过对某些艺术手法的运用,采取一定的规范,利用文字使内心的感触得以表达出来,换言之,这就是诗人审美现实生活的一种结果。形成美感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情感和想象,所以,进行古代诗词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必须进行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的培养。古典诗词属于中华文化的精华,饱含着非常深刻、广泛、丰富的美学内容,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使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理念、审美要求以及审美情趣得到反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学精品。本文针对古代诗词教学,探讨了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吴为山的雕塑作品《老子》,秉持了其一贯的“写意雕塑风格”,作者凭借浪漫的构思想象、奇特的造型表现、写意的含蓄手法,构筑出一位“无形无象、有形有象”,既“恍惚”又神俊的体道者和昭道者,极具耐人寻味的意蕴之美和充满诗性的写意之美。  相似文献   

9.
冯宇光 《美与时代》2007,(1):100-102
《舞赋》中关于想象及乐舞之象有形又不限于形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艺术想象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汪婧 《美与时代》2014,(10):83-83
水墨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在现代中国绘画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读《绘画迹象论》一书中,对于“缘迹造象”的概念,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种理解。通过以如何调整“迹之象”为突破口,着力研究水墨画中“迹”、“象”、“境”与画面的重要关系,发现“迹象”的本意,进而理性认识“变象”艺术。  相似文献   

12.
陆机《文赋》首先对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和主观体验作了细致的心理学描写,刘勰《文心雕龙》在这一基础上对文艺现象作了系统理论概括,其中不少思想具有相当深刻的心理学意义。本文着重评介(1)“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一论断,认为他明确指出了文艺反映的特点;(2)“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认为这概括地揭示了艺术想象的心理过程;(3)“本性异区,文体繁诡”,则较好地阐明了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个性形成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一 有史以来,艺术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的本质特性既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每当我们欣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先秦的青铜器时,心中就充满了对古代先人的无比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并为他们非凡的艺术造诣和聪明才智深深折服.我们应该感谢,是艺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了我们民族和人类的历史,描述并升华了人类的精神体验,是艺术用一种审美的、刨造性的方式为我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连接世界的桥梁.可以想象,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就如同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一样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4.
韩瑜 《美与时代》2014,(4):87-87
“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贾平凹书画作品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探寻其作品中潜藏的心理内容,进而触摸到艺术家深层的心理内涵,而且也使我们能够对自身所从事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开拓新的视觉样式奠定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气势宏伟,规模宏大,内涵深远,其对宇宙万物的概括,独创艰难的技巧,赋予作品惊人的感染力,向我们传达了各种审美信息.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作品,向欣赏者传达自己的意图、情感和艺术趣味,因此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向我们传达的审美信息主要有三种:意趣、情趣和谐趣、换言之,一部音乐作品也就是在这三方面引导着欣赏者的审美情绪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对于各类艺术审美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美术绘画作品作为一门历史悠久且品类繁多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人群群众对美术绘画作品这一美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也逐渐升温,从目前全国各地所创办的美术长廊、绘画展、绘画培训班热等种种现象也可窥探一二。文章中,立足于大众审美能力,从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角度,来探讨美术绘画作品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影响,以期提升美术绘画作品的质量,让美术绘画作品以更完善的形象和审美功效来切实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观念艺术成为时尚,“皇帝的新装”成为经典,“御用型艺术”成为邀取功名的手段时,我们不禁困惑,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是文学式的情感?是哲学观念?排查大师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艺术家敏锐的生理感受。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则是手和眼的生理感受。所以我们常用“另出手眼”来形容有创新意识的作品。 当我们面对大师的精品,如罗丹雕塑、莫奈的风景等时,作品中首先打动我们的因素是什么?是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18.
高波  侯方峰 《孔子研究》2023,(2):118-125+159-160
孔子乐论中“尽善尽美”这一命题涉及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乐”“美”“善”等概念与艺术、审美、道德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所以“尽善尽美”有特殊的美学含义。通过对“乐”的艺术效果及艺术规则的分析可知,它是兼具道德和审美两种属性的特殊艺术现象,因而在乐论范围内“美”和“善”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价值,而是能够相互转化、融合,最终实现美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璐 《美与时代》2014,(1):90-90
“迹”与“象”是构成绘画的两个基本元素,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努力探索,展现自己艺术风格的两个方面。李戈哗是当代女性工笔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带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游离气息。游泳系列是李戈晔相对较成熟的代表作品,其中不难看出李戈晔作品中“迹”与“象”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构筑审美乌托邦的根本途径——论马尔库塞的"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勇 《现代哲学》2008,(3):43-49
马尔库塞关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图,是通过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革命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发挥了巨大作用.想象具有异在性,是建立新感性的基础和动力.作为艺术活动基本思维方式的想象,构筑了分别指向过去和未来的两种乌托邦.简言之,想象在审美世界中的自由驰骋,成为人实现自我解放的动力,也是构筑审美鸟托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