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 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了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  相似文献   

2.
苦路断想     
一个人漫步苦路,长长的羊肠小道迂回曲折于天地之间,我循着远行的足迹、追寻圣者的风采,阵阵山风撩绕着生命的悲壮之情,吾主—你曾在这里,为我舍命。 多愁的细雨亲吻着这段苦路,多情的落叶轻拂着这段艰辛,峰回路转,走不出一份生命的眷恋。耶稣!夜夜梧桐,这太多的崎岖,载不下你那么多的付出…… 踯躅于苦路,泪水凝噎,加尔瓦略山的每一个脚印都留有基督苦难的历史。圣母玛利亚目睹爱子俊美的容颜惨遭毁坏,荆棘的刺冠深嵌入额、血污染满了整个面容。零乱的长发夹杂着血泪混凝的辛酸,被山风扫过面颊。强壮的身躯被鞭笞、毒打、推…  相似文献   

3.
上下班的路上,每天都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路口的西北角是一片体闲区,除了地面上的一些花草外,有几块巨石塑成一个大大的假山风景,旁边,经常有散步的人漫不经心地靠在巨石的旁边。那天,领着孩子路过的时候,我无意一瞥,忽然发现巨石的一个细小的缝隙间竟然长出了一抹翠翠的绿,细长的叶子倔强地穿越巨石的阻隔,使劲向外伸展着,那根矮小的茎的顶端,蜿蜒过后直直地向着天空的方向生长着.竟然有着一种庄严的坚韧。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05,(4):19-24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烦恼以后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释迦牟尼佛曾经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作为全部佛法的基础。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或许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情况,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生活,烦恼和痛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失业之苦、破产之苦、炒股亏跌之苦、购物被宰之苦、通货膨胀之苦、环境污染之苦、抽烟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释尊把烦恼和痛苦简要地归结为八苦:生苦、老苦…  相似文献   

5.
和平万岁     
正清 《天风》2002,(2):16-16
面对神的启示,我们该怎样看待我们的生命。这该是我们引以深思的问题。当我们降临人世迎接第一抹金黄的阳光的同时,我们也同样蒙受着许多痛苦、挫折、不幸和悲哀。怪不得有许多人会发出人生不如意的喟叹。有这样一种人生论调,人生世上走一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抛开它表层的意思仔细分析,这无非是一种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的人生态度,而救我们获永生的基督已明白地告诫我们——不要因肉身的存在而陷入罪恶的深渊,关键在于使我们的灵魂得以超脱,永随天国的  相似文献   

6.
主依靠你     
曾经,我仰望天空抬头问苍天我该如何曾经,我迷失方向何去何从谁来回答我曾经,我困惑人生我问自己你是什么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本为什么给自己带上了那沉重的枷锁不敢追忆不敢回想那多事的春天啊你让我迷茫曾经的我被春天的大雪紧紧缠绕冰得、冷得、冻得、闷得使我窒息生活对我失去了意义眼睛模糊了泪水流干了.忧伤谷底的我反复烹煮着一杯苦酒苦待中盼着衷天的阳光我渴望春天的来到来唤醒我这个坚硬冰冷的心终于,一抹曙光直封谷底那是奥理的光照亮了我这昏睡的灵魂,踢给了我新生那光是永恒、是生命、是永不止息的爱因为那光是我主大地苏醒…  相似文献   

7.
读雪 《佛教文化》1996,(3):31-31
峨眉忆昔峨眉住,往来侣白云。朝辉映林表,暮搞漫溪幽岭觅苦去,观候反径行。夜阑卧样室,俯听林涛声。独坐独坐禅房里,静心似醉统。金民树秒疾,黄叶门前多。原野露应冷,裸枝蝉不歌。冉冉繁华逝,锋如一梦过。回向──为“人间佛教”而作任黑风晏重雨阴雷甲地向最高位苗为登攀看万山之巅土人稀有落英缤统劳率美鲜俯瞰着山露地把基转被贩的句子颓的道通无数的同胞在风雨中挥朝着手臂无司合摄若不得他们泪涌悲眼山控的风雨妞刀似尽尚挟着雷超用光闪闪地屹立山顶浑自震颤他终于下山回门人间破败的村子颓的道逼分娩的婴俩和着唱唱沉沉的黑夜…  相似文献   

8.
漫漫人生路     
莫子 《佛教文化》1995,(3):24-25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相似文献   

9.
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牢记自己的家乡,牢记着大地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品质所在。杨明权是乡亲们用“百家饭”喂养长大的苦孩子,20年前,因为穷,他走出了生养他的穷山村,一路打拼,成了  相似文献   

10.
物质的贫困,带来的是穷苦,固然不值得津津乐道;哲学的贫困,带来的是浅薄,尤其令人感到可悲。 蜗居的痛苦,失却的是生理机能的舒展,呼吸系统的自如;哲学智慧的匮乏,失却的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归宿。 一切都有希望靠外力得到,靠他人恩赐,包括丰裕的衣食住行诸等生活要素,惟哲学智慧,只有靠自身踏歌欢舞的时代精神,靠不朽、不衰、不滞、不呆的青春魂魄才能领有。 世间,有寄人篱下的房客,有攀附名门的食客,却没有攀龙附凤的哲学智慧,──哲学智慧不是龙鳞凤尾的组合物,而是把人生作为宇宙的一个运动质点的某种赋形思维,而…  相似文献   

11.
“文革”时,某单位的汽车不幸轧死了一家的小孩。那时虽讲究经济赔偿,但从“阶级感情”观点出发,也得想法抚慰死者家属。偏巧派去的人是个惯会讲“八股”口号的人,他对死者父亲说:“这点苦对咱贫下中农又算得了啥?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你一定能够挺直了胸膛!”对方难过了半天,最后讲道:“说啥呢?想想过去,咱有个儿子;看看现在,孩子没了;展望未来……”他哽咽地抹着泪说:“还不是个绝户?过去·现在·未来@江五振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万物的命运,不少时候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之不幸,可能会带来有幸,自己有幸,可能也会带给别人不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同门,利害为邻,因而“塞翁失马”的故事所说明的“祸福相依”的道理是深刻的。古人所说的“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也深含着“安危相易,祸  相似文献   

13.
美国社会重金钱贱学问的铜臭气已侵蚀到中学生,争相穿着名贵服装,而耻于苦作学问。衣着华贵的学生大受清睐,而苦作学问者大受白眼,使校园充斥着庸俗浅薄之风。为正风气救学  相似文献   

14.
苦乐     
人生是苦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苦是生活的常态,几乎日日有之。读《红楼梦》,想这样钟鸣鼎食之家,衣食无忧,应该是很快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可玩味的。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唇一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相似文献   

16.
春访甲茶     
造访甲茶,竟与春风春雨同行。那天,春风徐徐地吹着,吹来沁人心脾的气息,春雨缕缕如丝从天际飞来,扑到人的脸上即化为一抹清凉。我们不用雨具,就象摇曳着身姿伸展着嫩叶的一棵棵翠竹,舒坦地接受着这天赐的甘露。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也许早有人怪我太麻烦太嗦了,这则典故谁个不知?后世每每叹服王戎的高明,并把“道旁多苦李”奉为至理一路...  相似文献   

18.
轻轻地     
大雪轻轻地依偎在干枯的枝头,顿时使冷漠的冬天有了诗韵。细雨轻轻地爱抚着荒凉的山岗,蓦然唤出一抹嫩嫩的绿意。  相似文献   

19.
稻草人     
我对稻草人情有独钟,每想起它,心中常怀敬慕之情。 稻草人的身体瘦弱,全身都要靠一根深扎在地上的十字形木架支撑着,活象一尊耶稣苦像。它身上除了一件长期不变的“老爷”衫外,再有的就是头上那顶惊鸟帽了。然而,它那神态,却有超人的尊贵和美丽。而且,它的美丽无与伦比。如果美只专注于那些肤浅的姿态容貌,那简直是对稻草人的非凡品质的轻蔑和否认。你看它不论被田主安放在哪  相似文献   

20.
一叶     
今天也写日记。我这个人,在日记里只写让我快乐的事。日记标题叫做《快乐日记》。 那就让我回顾一下今天的高兴事儿吧。“今天星期六,公司休息,真好。早晨醒来,心情也好。女儿破天荒地为我准备了早餐,是她亲手做的三明治。想着女儿还是爱我这个老爸的,我吃得有滋有味。吃过午饭,和儿子一起去钓鱼。嘿,竟然钓到一条长长的鳗鱼,在儿子面前露了一把脸。儿子似乎更加崇拜我了。那条鳗鱼成了我们的晚餐,晚餐由我一手包办,老婆心里肯定很感激吧。我看见她的眼睛都湿润了。大概是对我越发着迷了。明天星期天,公司还不用上班,还有什么好事等着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