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和追求美,相比之下对心理美容则重视不够。其实,没有健康的心理,哪有红润、细腻、白皙、娇嫩,亮丽的容颜呢?没有健康的心理,哪有健壮的体魂和蓬勃的朝气呢?%心理美容的目的是除去烦恼、焦虑、紧张、急躁、忧愁、寂寞,获得内在的年轻效果。与外在的除疵点、皱纹,亮丽肌肤等两者不可偏废。心理美容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只需做到以下几点:%幽默幽默是人的一种健康机能,是心理美容的良方。幽默和风趣的言行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快的情绪,而且能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生活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它能使沉…  相似文献   

2.
在衣食足知荣辱,仓禀实知礼节的今天,美容整容盛行起来是自然的,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需求。而在社会需求的背后则有巨大而广泛的心理基础。美容者中有一些人是对自己容貌的自信心不足,不能容纳自我或容纳不足,希望通过美容整容改善自己的容貌,这是正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而心理健康也需要丰富的“营养”则知之不多。事实上,心理“营养”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那么,人类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心理学思想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友荣 《心理科学》1999,22(5):461-462
1心理发生观梁先生认为人的身体(确切地说是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从生物进化史看去,总是心随着身而发展,身先而心后,先有其身而后有其心”[1]。他指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取决于人与自然长期不懈地相互作用,“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个方面言之: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不可一息或离,人涵育在自然中,浑一不分……则人之生也时时劳动而改造着自然,同时也发展着自己”[1]。自然环境在人的心理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人类正是通过认识和改造着自然的同时,认识和发展着自己的。而个体的心理发生则完…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紧张感日益加剧。据有关资料,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逐步上升。如今已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心理疾病患病率则更为普遍 。面对心理疾病的增多,心理工作者们不断发出呼吁。社会应该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注意对人们心理的保护。每个人在生活中既要注意身体的保健,也要学会讲心理卫生,人人都应该学会经常为自己的心灵进行“美容”。  相似文献   

6.
在人与人交往中,认识他人是很重要的,而我们要认识一个人,除了观察其言行和外表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观察其表情。表情是一个人內心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个人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它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作用。 一个人的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可分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体态表情。  相似文献   

7.
超越嫉妒     
何谓嫉妒?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的解释颇多。在我国的辞典中,“嫉”的意思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则是埋没贤良的人。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嫉妒就是“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要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嫉妒就是因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  相似文献   

8.
儒家是要成德的。儒家为什么要成德 ?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 ,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 ,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 ,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 ,但儒家的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秦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 ,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 ,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从呱呱坠地时起,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就开始了自主地生长发育过程.当她一旦达到生命的全盛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衰老与死亡。尽管生长、成熟、衰亡同样是地球之上的“万物之灵”所不可抵御的自然规律,但在人类社会这幅巨型的“平面坐标”中,仍然会显示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线段”的长短不尽相同。有些人似乎是青春常在;而有些人却是未老先衰。也就是说,即使在相同的内在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衰老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其原因就是还有一些影响人体的外在因素——自我可以控制的因素在起作用。诸  相似文献   

10.
据说,有位大师有“运气帷幄,治病千里”奇功——他可以通过自己强大无比的意念,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而且居然能“意到病除”,也不管患者患的是什么顽疾绝症。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心理按摩”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奇效。什么是“心理按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手法”,对那些出现“心理疲劳”、“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暗示、开导、说服和矫正,以让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应当扫除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有些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但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马克思和所有其他哲学家所使用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个词与较高的精神水平的心理动机没有任何关系,与较低的、较卑鄙的心理动机也没任何关系。在哲  相似文献   

12.
当人们不再满足于通过遗传所呈现的"自然"身体,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设想来创造一种"应该是"或"就是"的外在身体形象时,则会导致外在客观的身体形象与内在主观的审美需求之间的身心冲突与焦虑。这其中包括美与健康的伦理冲突,外在美与内在美的伦理冲突,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伦理冲突。医学美容整形技术虽然具有形而下的实际可操作性,但是这种外化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形而上的理论层面进行伦理规范与监督。需要在受术者个人、美容整形医务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其实践过程中坚守基本的伦理底线,才能防止身体的极度异化,才能使得美容整形行业能够沿着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健康有序地蓬勃发展下去,使得美容整形增强技术的实践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情字这条道路上,有些人浑身散发魅力,处处有爱慕者和知心的人围绕;有些人不知怎么的,长相和学识人品都不差,在人群中却是最不显眼的一个,既引不起别人的注意,更别提获得异性的青睐。要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并不难,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且有勇气表达自己,关怀别人,一定可以获得异性爱慕的眼神。要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就要从“相信自己的魅力”做起,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即是魅力的所在。找出自己的优点,好好地善用它,自然别人也会相信自己是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相  相似文献   

14.
“Existentialismus”,有译“生存主义”,有译“存在主义”,朱谦之先生和我则援日译而用“实存主义”,近年来大量使用的则是“存在主义”。“存在”和“实存”本是译自“Sein”和“Existenz”。“Sein”一般译为“存在”或“有”,似乎已成定译;但“Existenz”则不是这个一般的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也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二义的。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存在”和“实存”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而也说明了我们应当用“实存”而不应当用“存在”的道理所在。近年来不适当地甚至可以说错误地使用“存在  相似文献   

15.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青年男女喜欢表现自己,以展示自己的“魅力”获得爱慕,但往往展示过度而弄巧成拙,失去应有的魅力。如何展示自己呢? 1.不力求“倾倒众生”,以释放神韵之美。 俗话说,“人要衣装“。合理妆扮自己,即适时、适地、适体地展示自我形象。如果过于突出自己,一味追求前卫,或“独  相似文献   

17.
翻阅名人的传记,品味名人的自白,追溯名人的经历,我们一边可以感受到那种信念的催化,欣赏每一个人独领风骚的魅力,一边可认真构划自己的人生。一条自白,就是一面旗帜。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具有比一般水平的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出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  相似文献   

18.
对一般人而言,“门”是家的象征,进“门”就是回家,而出“门”则意味着离家远征。如果把家放大.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也有“门”,“城门”、“国门”是也。  相似文献   

19.
自负心理简而言之就是“世界皆浊,唯我独清。”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自恋成癖”等等,意思就是过高估价自己,认为周围的人水平太低,不  相似文献   

20.
闻道 《天风》2009,(10):50-51
有人说,信心是绝望的人麻醉自己的借口;也有人说,信心是成功的人肯定自己的理由;还有人说,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我想这些答案并不是我们基督徒所想要的。因为第一种说法过于悲观,后两种说法则类似,都把信心归结为一种强烈的心理作用或心理暗示。让我们回到圣经来看何谓“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