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分配择偶币的范式考察资源多寡对大学生择偶线索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择偶资源多寡影响大学生的择偶线索偏好,低资源条件下人们更看重忠贞、健康等“必需品”(necessities),高资源条件下则会增加对创造力等“奢侈品”(luxuries)的考虑。2)择偶线索偏好存在性别差异,当自身资源较少时,女性比男性更看重长期伴侣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男性比女性更看重伴侣的忠贞;当自身具备高资源时,性别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发现择偶线索中的“奢侈品”和国外研究结果类似,而“必需品”和国外研究差异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择偶线索偏好可能受到进化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卫东 《心理科学》2005,28(3):681-687
摘 要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女性择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本研究从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出发,研究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的择偶偏好。研究用实验的方法,结果表明(1)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更青睐具有“好资源”的男性(2)对照组女性在外显测量的情况下往往表示更喜欢男性的“好爸爸”特质,而在阈下测量时,无论哪一组的女性都更重视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择偶时普遍更重视资源线索,在经济压力之下,这种择偶偏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田芊  张雷  孙时进 《心理科学》2019,(3):681-687
摘 要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女性择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本研究从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出发,研究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的择偶偏好。研究用实验的方法,结果表明(1)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更青睐具有“好资源”的男性(2)对照组女性在外显测量的情况下往往表示更喜欢男性的“好爸爸”特质,而在阈下测量时,无论哪一组的女性都更重视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择偶时普遍更重视资源线索,在经济压力之下,这种择偶偏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景健美 《天风》2016,(6):33-34
基督徒择偶要考虑“门当户对”吗?在笔者看来,简单的门当户对并不是基督徒择偶的黄金法则。门当户对是传统的看法,我们应当有现代社会新的考量,也应当听听进入婚姻的基督徒的说法,更应当知道,圣经中有帮助我们建立幸福婚姻的法则。  相似文献   

5.
基于进化领域的生命史理论,采用两种实验启动的途径探讨性别比、童年经济状况和女性长短期择偶偏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女性在长期择偶中更为重视男性的“好爸爸”和“好资源”,在短期择偶中更为重视男性的“好基因”;性别比在女性长期择偶的“好爸爸”偏好上具有显著主效应,在“女多男少”情境下女性对“好爸爸”的偏好水平会较“男多女少”时明显提高;性别比和童年经济状况在女性长期择偶“好爸爸”偏好上的交互效应显著:童年贫穷女性在“女多”情境下会明显提高对长期择偶“好爸爸”的偏好水平,童年富裕女性在性别失衡情境下对长期“好爸爸”的偏好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香港《明报》1988年2月29日载:最近亚特曼系统国际公司对五百名十七到三十九岁的日本单身女性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日本妇女择偶条件是,对方要有经济基础,其次则为身体要健康。 但问及男朋友的条件时,答案竟大不相同:“个性”及“感觉”最为重要。经济方面的保障甚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社会。互联网除了承担技术的基本工具化作用之外,更为人类建构了一个可能世界。其中,“在线”(online)就是互联网的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所谓“在线”,就是人在由互联网架构的可能世界中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人类在信息时代呈现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线生存的出现,意味着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具有了两种存在方式,即“在线”的存在和“在世”的存在。①由此可见,信息时代的生存哲学不仅要将研究的视角引向“在线”生存,更要…  相似文献   

8.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女性择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出发,研究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的择偶偏好。使用自由回忆法对女性择偶偏好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更青睐具有“好资源”的男性;(2)无论哪一组的女性都更重视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择偶时普遍更重视资源线索,在经济压力之下,这种择偶偏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哲学史的意义上 ,我们为何可以把当代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称之为“生存论转向” ?我以为主要包括下述三重意蕴。首先 ,以“生存论转向”来表达对当代哲学的根本性理解 ,是因为这种概括凸显了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 ,即把哲学视为关于人类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在“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的理论进军中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所谓“形而上学”的根本性弊端 ,在于它把人同人的世界割裂开来 ,试图以人的“理性”去“洞悉”与人相对峙的“世界”的“普遍规律” ,并把这种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无涉的、永恒的“普遍规律”作为规范人的思…  相似文献   

10.
翻译和语境     
人们在日常都要进行交际,而交际都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翻译也离不开语境。所谓语境就是指人们交际时的社会背景、知识背景,使用语言的人的种种情况以及交际的时间、地点等等。当然也指上下文。翻译时如果不照顾到语境就会不“信”、不“达”,更谈不到“雅”了。特别是对那些歧义(二义)句、省略句、索引句(含“他”“我”“这”“今天”“曾”等词)等更要认真对待。关于歧义句:有时是由一词多义构成歧义句。例如:I would rather have his room than his company.有人译为:“我宁肯要他的房间,不要他的公司。”英文中的com-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无神论者。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一段话中所说的“天”,与《易传》中所表达的“天之道”的含义相一致,指的都是自然。孔子认为人死后无知无鬼。他虽重视祭祀,但并非相信鬼神,只是为了“神道设教”。孔子以后的荀子、王充是较孔子更为彻底的无神论者,然亦重祭祀。他们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并不真信鬼神。孔子之所谓“天命”,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他所谓“命”,是指人的寿命、运命而言。无论在形神关系还是天人关系上,孔子都不是有神论者。  相似文献   

12.
以68名20~33岁之间的未婚女性为被试, 探讨了她们在信息板上做出择偶决策时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结果显示:(1)候选人的性格、健康状况、责任心是女性择偶时优先考虑的线索; (2)被试在完成信息板任务时间接表现出来的线索偏好不完全等同于主观评估给出的线索偏好; (3)择偶决策是一个有限理性的启发式搜索过程, 且时间紧迫性和候选人数量影响被试对择偶线索的信息加工方式; (4)候选人数量与择偶满意度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增加候选人数量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决策后的满意度。依据有关的理论和发现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的伦理学以艰深难懂著称,他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认识罗尔斯伦理学体系的关键。本文拟对罗尔斯的“原始状态”(Origainl Position)和“末知之幕”(TheVeil of ignorance)谈一点看法。 在罗尔斯的体系中,作为整个伦理学基础的正义原则,只有在人们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对自已的任何个人利益都不考虑时,通过全体人的协议才能得出。这是一个选择过程,此时人们处于“原始状态”,在人们面前有一重“末知之蓦”,人们对自己的财产、能力、地位等情况毫无所知。这时人们可以超越个人利益,不带有任何个人偏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共同选择出来的原则才可以“作为公平的正义”。  相似文献   

14.
美育应该被阐述为“审美培育”而不是“审美教育”。智育、德育的核心纽结在“教”,美育的核心纽结在“育”。此育非彼育,彼育重“教”而此育重“培”。所谓“培”,其立足点是对于无功利心的唤醒和引导,其方法论则是由内向外的点拨和平等条件下使对象的蓦然颖悟。  相似文献   

15.
所谓“自控”是指一个人自我控制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二,是控制自己的行动。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要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家庭,要处理夫妻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要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  相似文献   

16.
“慎”德有两个维度:慎微与慎独。慎微之德重“微”,慎独之德重“隐”,不愧屋漏是慎独要达到的很高标准,其建立以良心为心理基地,其意义在于人的自我制约。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事业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千里马才干,同时也要提倡老黄牛精神。所谓“千里马”,古人又叫“千里足”,是指一种灵活快速,日驰千里的良马。用于人才比喻,则是指智略干炼的王佐之才。现在人们用它来表示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品格特征,即志向高远、目标明确、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才思敏捷、勇于创新等品格特征或素质。人们常把这些品格特征称为“千里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给人一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伟大力量。所谓“老黄牛精神”,主要就是指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忠诚老实的无私献身精  相似文献   

18.
对全球化的一种主体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流行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全球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共识。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却在持续了十几年后的今天,似乎开始出现了质的方面的“冷”的趋向。①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世界历史过程,且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故人们是不可能通过所谓的“热潮”来达到对“全球化”的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的;二是基于不同的全球化主体的认识结构和价值判断,学术研究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全球化”,甚至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全球化迷雾”和“全球化神话”,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备战和作战,无论平时或战时,各国都要构筑工事。一些军事院校,要讲授《工事设计》课。因此,讲授“工事分类”便必不可少。所谓“工事”,就是为抵御敌人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而构筑的建筑物。把“工事”划分为“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两类,是大家公认的一种划分。但按何种标准去划分两类工事,人们的提法则有不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  相似文献   

20.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越要我学、我越不学”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差生中更为突出.学生的这种反常心理状态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