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融  曲方炳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71-1979
人们会将“右”和“左”与积极或消极的事物相关联,这称为左右空间的情感效价.以具身认知理论和躯体特异性假设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右利手会将右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联,而左利手则会将左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连;左右空间情感效价是由利手与非利手的运动经验塑造的;利手与非利手运动经验的改变则会反转左右空间情感效价;趋近动机脑功能偏侧化与利手是一致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澄清利手运动与趋近动机在神经机制上的关联性,并探索文化因素与身体经验如何共同塑造左右空间情感效价.  相似文献   

2.
嫉妒——心灵上的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嫉妒是一种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复杂的负感情。它包含有红眼、醋心、怨恨、忿怒、沮丧、羡慕等多种感情因素。它是私有观念造成的一种低下心理。人们一旦被这种腐蚀剂污染后,轻者会糊涂,重者还会干蠢事,甚至违法乱纪,触犯刑律。千百年来,这种低下情感一直受到人们的唾弃与斥责。  相似文献   

3.
一、现行“情感”定义有重新探讨的必要现在国内外流行的情感定义,基本上有如下三种:第一,“所谓感情或情绪就是人对其所认识与处理一切的体验”。第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第三,“情感是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对情感过程中机体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的感知。它虽然对后继的  相似文献   

4.
在“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市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会不会“以利相交 ,利尽而疏”?一个人究竟还能不能交上一些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换句话说 ,还有没有不“以利相交”的朋友 ?如果这里的“利”仅指钱、财、商品、机会等物质利益 ,那回答是“能”;如果这里的“利”是指包括所有社会资源的广义利益 ,那回答则是“不能”。此话怎讲 ?第一种回答的意思是说 ,即使在市场经济社会 ,也会有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朋友。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而划之 ,可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化需要之分。物质利益基本上只能满足人的生理…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宗教的同源性,显示为如何从柏拉图哲学的神秘性过渡到基督教思想的神秘性.可以使宗教思考,即使得宗教中饱含着没有被想到的理性因素.在这种“宗教”思考中,由于缺少上帝目光与人的目光之间的交互性,因此上帝和人的灵魂不是被思考的或可以实现的对象,而是绝对的他者.只有做“非对象思考”时,灵魂才是高贵的.德里达所理解的责任,正是对这些“他者”的责任.没有神秘性,也就没有责任.“灵魂不灭”不可说,它属于这些无解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疑难问题,它不是被证明或证伪的,而是被体验的.灵魂的触角永远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正如商品是经济学的基础范畴一样,利益是伦理学的基础范畴。本文拟从伦理学角度对利益范畴作一初步考察。一、利益的含义象许多现代词语一样,利益一词在古汉语中最初也是分别使用的。利,本指工具之合用,所谓“刀和然后利”,后引伸而为“害”的反意词,表示对人有益的事。益,乃溢之本字,初指“盈”、  相似文献   

7.
“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相似文献   

8.
陈迎年 《现代哲学》2017,(1):133-141
在荀子那里,很容易分别出“好利心”“辨知心”“知道心”这“三心”。人们一般把好利心“下讲”,当作需要对治的动物性而归并入辨知心,由此引发荀子之心究竟是辨知心还是道德的心的争论。但如果着眼于“称情而立文”的过程,把辨知心隐没入好利心,突出好利心与知道心这“两心”,强调从好利心这一基础“上讲”出知道心,仍然是可能的。首先,“身尽其故则美”,荀子的心是两头通的,既是“天官”也是“天君”,天官、天君都是人的情实,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论基础。其次,“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由天官“自下而上”地贞定天君,从人心生长出道心,荀子谓之曰“危微之几”,它逼显出“心的生成史”:知道心不过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因好利心而兼权孰计,渐渐积伪浸润并最终凝聚内化了的一种“文化存在”(君子圣王)而已。最后,“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在“时间”的开启(“学为圣人”)和闭合(“眸而见之”)中,荀子让个体性的化性起伪(个人人格的完善)与政治性的圣王教化(整个社会的太平有序)共同到时了。荀子论证并推进了孔子“先富后教”“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
忙碌在滚滚红尘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便会获得包涵与谅解,这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他人,以律人之心律已,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寓理于此。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共颁布了四部宪法.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通过的,1975年、1979年和1982年颁布了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1992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枚题为“宪法颁布十周年”的流通纪念币.“宪法”纪念币就其图案来说并无错误,为什么说它是错版币呢?原因出在它的文字上.从币面文字上看,“宪法颁布十周年”给人的印象是我国颁布的宪法只有十年历史.特别是对那些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会认为我国到了1982年才有宪法.这不符合历史事实.那么,正确地提法就该是“第四部宪法颁布十周年”或“新宪法颁布十周年”,“宪法”和“新宪法”一字之差,相去却甚远.不精确的文字会引起人们的错觉和误解,“宪法颁布十周年”这种提法否定了前三部宪法的存在,割断了我国从1954年开始的四部宪法的演变过程.从逻辑的观点看,“宪法颁布十周年”在使用概念时犯了概念外延过宽的错误.因为此处的“宪法”既可以指第一部宪法、也可以指第二部、第三部宪法.而实际上,此枚纪念币的创作者并非是为了纪念前三部宪法而制作的.要准确、恰当地表达此枚纪念币的创作意图,要对“宪法”概念进行必要的限制.所谓限制,在逻辑中是通过增加一个概念的内涵会缩小它的外延.例如把“宪法”限制为“新宪法”,“国家”限制为“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凡是懂得摄影的人都知道,摄影成像是由于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当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到乳剂层,而且会穿透乳剂到达片基并被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感光。这样在成像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像月晕一样的影象,这被称之为“光晕现象”。在心理学上,则把人被事或人的某一点所迷惑而不及其余的现象叫“光晕心理”。光晕心理的产生会影响人们的理解力,使人们对事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1.管理理论关于人的假设的历史逻辑性管理是以人为对象的,各种管理理论实际上都以对人的不同理解或假设为前提。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已相继对人作出了四种典型意义的假设,这就是所谓“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伦理是伦理中重要的一环,企业伦理可以分成4个层次,分别为“利”、“乐”、“和”。“安”。如果依据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是安、和、乐、利。 “利”是利润。一般人喜欢说:“企业不是慈善事业,乃是营利事业”,便是站在企业伦理的“利润”层次,亦即“企业的经济责任”来立论的。 “利”有“正利”也有“邪利”。能“安”的利,叫做“正利”;“不安”的利,便是“邪利”企业应该赚取能“安”的利,不要贪图“不安”的利。  相似文献   

14.
拆字戏解     
令:“今”天努力一“点”,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佯:表面上假装成“羊”的“人”,实际上是狼。挫:想事事“坐”等到“手”的人,必定事事不顺。恢:哪怕是失败的“心~灰”,也能燃起希望的火焰。  相似文献   

15.
一、文化危机中的哲学眷注现象学在其创始人那里,原是为着“整个人生有无意义”的探问而祈求建构的“彻底有根据的哲学”,但在流行的现象学阐释中它正蜕演为一种冲淡了中心命意的方法。它诚然有自己独具的方法,但这方法却是牵系于它的不无价值宗趣的深层动机的。正像对于马克思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世界只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被实践地“人化”着的世界一样,对于胡塞尔说来,所谓世界只能是被主体意识所觉摄因而在主体意识中被命名、被赋予了相应意义的世界。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不再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世界”,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16.
攀比心理也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攀比多发生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当的人群中,这部分人认为既然自己和别人条件差不多,就不应在新的选择中与别人拉开太大差距。一旦发现别人超出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压住”别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如果不能达到别人的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位日本朋友,他的妹妹是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可能是由于不赞成妹妹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从来不提妹妹的事,后来他告诉我他虽然不满意妹妹加入那个宗教,但是又说不出她有什么其他不好。他觉得信仰新宗教的人一般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可是他们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原因是一般的日本人都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而新宗教的人大多只信一种宗教,于是在人们眼里就显得有点古怪或偏激。日本人对新宗教的态度,也反映在新宗教的称谓变化上,50、60年代,人们普遍使用“新兴宗教”的提法。它所指的是一种所谓“类似宗教”,即看似宗教而又比宗教低…  相似文献   

18.
从逻辑上讲,在一个真正尊重人权的世界里,区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暴力、虐待、压迫以及歧视会被视为荒谬。不过今天仍有许多人将私人或家庭关系看成孤立的,独特的事情,他们充其量认为,比较而言,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重要。而且如果我们真正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没有道理,但正是它塑造了(进而以此歪曲阻碍了)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从最开始起,现代的人权运动(为求得一个不把暴力、虐待和压迫当作“事物存在方式”的世界)确实就像它常被认为的那样,是保护“男人权利”的运动。17世纪的洛克和18世纪的卢梭一类哲学家当时提出了新奇的思想:男人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却没有提到女人和孩子也享有同样的权利。的确,因为他们对专制的关注局限在公共的或政治领域里男人彼此间(或者特指自由的、拥有财产的白人男子)的关系中,他们甚至没有提到私人或家庭范围内的专制问题。相反,当那种后来被广泛接受的认为国王们有统治其“臣民”的“神授权利”  相似文献   

19.
新闻和新闻传播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产生和发展的,新闻是劳动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它必然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造出许多“框架”,限制被统治者的言行。于是被统治者就会打着“自由”的旗帜,争取政治解放,一旦他们翻身做了主人,同样也会制造“框架”去规范它的被统治者。那么“自由”又会以另一种新的样式被另一部分人提出来。新闻从来不会也永远不会自由的,它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直到阶级社会的覆亡。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在某些人的一些习惯性细小动作中,往往会显露出他的真实性格来。嘴咬铅笔或其他物品在沉思或与人交谈时,经常用嘴咬笔杆或其它物品的人,性格十分内向,好我行我素。但如果是在心急如焚情况下,做这些小动作,是借以掩饰自己的心情,如被“逼”急了,也会大发雷霆、怒不可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