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天的电影圈里,“内容为王”已经成为一句流行语,然而一个好的故事也需要好的讲述方式,叙事方式在电影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换言之,一部电影能否成功吸引观众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近期上映的号称“国产怪兽电影零突破”的《3D食人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难免“三段论”式的叙事漏洞,情节展开不够严谨,很多地方没有合理的解释,给人一种浮躁之感.  相似文献   

2.
转向语言学:1960-1975年的历史与理论和《历史与理论》(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人们对叙事是否是历史编纂的必要条件、叙事是否进行解释、怎样进行解释等等这些问题达不成共识,那么人们普遍同意,大多数历史作品,尤其是某些有中心主题的作品的特色在于采用叙事的形式。然而,没有哪位哲学家提出过任何令人信服的准则来决定组成叙事的是什么,或如何认识叙事。另外,在明克或德雷这样乐观的多元论者与像曼德尔鲍姆或麦克库拉那样有科学倾向的人之间,关于叙事是否是解释性的观点看来已经两极分化了。麦克库拉认为,叙事只是一种为历史学家表现其发现的东西增添情趣的文学手法。事实上,他这种轻视性的言论是从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思想界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学术活动,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研究热潮的继续。它强化了“文化热”一开始就显示出来的巨大现实感:力图从现实出发去回顾历史,从对历史的重新解释和评价中寻求解决当代改革和现代化难题的答案,以便确立新的起点。这个事实本身正好说明:不论持什么观点都无法否认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今天和明天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结构主义为支撑的后现代激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的语境中,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的特色:其一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性假设,另一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的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的直接动力、基本方向和可能形式。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的协调,与黑格尔辩证法传统一脉相承,亦是全部欧洲现代性历史叙事的制高点。各种后现代话语多为那种张力的碎片化回应,并没有证明张力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它们大都表现为一种立场的申诉。  相似文献   

5.
叙事医学也可以作为一个质性研究工具来使用,从理论层面介绍了其四种叙事类型,病人叙事或经典的患病叙事、医生叙事、医患相遇的叙事、元叙事。从具体操作层面介绍叙事医学质性研究步骤,一是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介绍,二是研究设计,三是研究分析,四是综合分析讨论。从叙事医学质性研究来看,其将疾病治疗中的病患经历置于中心,从身体、时间、主体间性等各方面加以把握,同时关注不同叙事形式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情境。这些都是叙事医学研究无法为其他生物医学研究所取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了两互法体系。其体系与丁若镛两互作卦法大体一致,但又存在重要差异。吴澄的两互法基于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丁若镛则去除了先天易学的部分,仅择取其中的两互关系。另外,吴澄的两互卦遵循了秩序井然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性却未见于丁若镛的两互作卦法。总的来说,吴澄的两互法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丁若镛却将两互作卦法广泛地运用于《易》辞的解释之中,这可以说是丁若镛对互体说与两互法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谭敏 《宗教学研究》2004,(1):128-132
《列仙传》是早期道教神仙传记,叙述仙人们得道成仙的故事.它采用史传的叙事体例为其外在表现形式,以宗教内容为实质,表现出独特的叙事模式,对后世道教传记多有影响.本文拟对《列仙传》和以《史记》列传为代表的史传进行比较,以凸显仙传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8.
电影叙事学不是关注电影表意的层面,而是关注影片的叙事结构与叙事功能,是对一个影视作品叙事结构的抽象性研究分析。2015年国庆档,一部制作成本仅为170万的农村现实题材悬疑片《心迷宫》的上映引发了业界的热议,获得了极好的口碑。作为谜题电影,《心迷宫》的成功得益于导演精湛的叙事技巧,具体表现为:全知视点与多重内聚焦相结合、时间的变形和非线性的时序、版块式拼图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用建筑叙事学的理论,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地域博物馆建筑新现象进行部件、界面、路径、形态、情节等多层肌理叙事解析,研究理性物质实体下的多层语义的建构策略,为当代地域博物馆的建构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进化心理学一直热衷于人格共同性的探讨,但一些研究者也认为应该关注人格差异性,因为共同性和差异性是人格必不可分的两面。对人格差异性的进化解释比较成熟的有三种:生活历史理论、基因多样性理论和代价信号理论。生活历史理论认为是不同的环境(稳定和不稳定),造成了不同的生活历史策略(K策略和R策略),人格特质差异是这些策略的进化产物。基因多样性理论主要从基因突变和平衡选择的角度来解释人格差异性。前者强调突变基因的不可避免性引发了个性差异的存在和发展;后者强调概率的调节作用,解释了不同人格特质之所以能够并行存在的原因。代价信号理论则认为是个体拥有的先天禀赋或者资源差距导致其传递信号的能力差异,从而选择了不同的行为策略。未来研究需要加大遗传学、神经科学等方面的力度,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