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面向针灸医生及患者的不同调查问卷了解中国社会对"针刺得气"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发现,多数患者不了解得气概念但熟知酸麻胀等针感,30%的患者会主动要求较强的针感;绝大多数医生对得气概念清楚,但也有近20%的人对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大多数医生认为针感明显时疗效好,他们会采用各种方法来增强针感。  相似文献   

2.
肿瘤治疗:以人为本,从"过度"到"和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往过分注重疾病本身,强调彻底杀灭肿瘤的根治性疗法,必然会导致过度治疗.随着对肿瘤演变过程了解程度的提高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肿瘤是一种慢性病"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对肿瘤细胞的镇压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要让健康的细胞、组织、器官修养生息,实现机体与肿瘤的"和平共处",达到长期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3.
关系取向是分析和界定中国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医行为具有关系取向的特质,即"关系就医"取向.分析患者的关系取向表现和医生对关系就医现象的接受度,并对医惠双方的社会属性和关系就医取向进行了相关分析.传统文化影响和医患双方的需求是关系就医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临床工作中对"安慰剂"效应重视不够."安慰剂"效应建立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之上.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学意义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医生对患者态度冷漠,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已成为我国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继而弱化了医疗的"安慰剂"效应.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倡临床工作以人为本而非以疾病为主,建立医患共赢的医疗体制,改善医疗环境,有利于产生和加强临床工作的"安慰剂"效应,切实促进医疗和谐.  相似文献   

5.
"行己有耻"     
朱珊 《学海》2007,(6):76-78
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78),在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与刀》中,以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西方罪感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东方耻感文化的概念.在她看来,所谓"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  相似文献   

6.
"哲学语法"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一直以来,这个概念都让人困惑.本文通过对语法任意性、语言自治性、规则、语词用法等概念的分析,澄清"哲学语法"概念的内容,指出它在哪些方面优于"逻辑",哪些方面又有所误导.  相似文献   

7.
一个具有良好医师专业精神的医生,实际上也应当是患者心目中的理想医生.为了了解医生对自身专业精神素质的要求与患者对医师的期盼是否一致,医生的努力是否是患者所希望得到的,本调查在问卷中,以"您心目中的理想医生"为题,设计了6个问题19个选项,在此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患者对个体标本采集知情同意的现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分组,对知情同意结果、原因、理解程度进行分析.知情同意者1 691例,主要原因为尊重医生的意见;知情不同意者281例,主要原因为怀疑医生的正确性或无法理解知情同意内容.结果表明,医生在知情同意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恶性肿瘤治疗决策中往往会有家属的参与,对家属参与决策的道德辩护常常诉诸于后果论,假设家属的参与有利于实现患者的最佳利益,然而这一假设是否成立?笔者通过对北京市两所三甲医院的11组患者、家属和医生进行访谈,分别了解三方参与决策的方式、程度及考虑因素等。本文在三方观点对比分析基础上,结合最佳利益的伦理概念探讨恶性肿瘤的最佳治疗决策。结论是提高患者的自主性有利于形成最佳治疗方案,并实现其最佳利益,医生和家属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