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福海、雷咏雪同志合著的《主体论》一书,前不久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对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系统的论述,具有以下学术特色。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学术热点的时代背景。指出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也是世界人文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把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放在当代世界历史发展长河的大背景下研究,更加突出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肖明等人著的《管理哲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书,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管理科学作了全面系统的哲学概括。它分析了管理活动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过程,阐明了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探讨了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齐振海教授主编的《管理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论述管理中的哲学问题的专著。该书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管理哲学资料,并概括了现代管理的新资料、新经验,把我国管理哲学的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该书编著者不仅重新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体系,并对管理哲学的许多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新的探索。一、建构管理哲学的新体系以前人们认为管理哲学是哲学在管理学中的具体应用,或者是对管理进行简单的哲学探讨,因此他们或者照搬哲学的体系,或者沿袭管理学的体系。与此不同,《管理哲学》的体系是从对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最抽象的概括中提取出来的,“管理”在这个体系中始终居于  相似文献   

4.
正赵敦华教授《马克思哲学要义》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该书以文本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马克思的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和唯物史观、辩证哲学以及《资本论》的逻辑结构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课题,作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该书以清晰、精细的文本分析和对根本问题及其复杂性的理论洞见见长,以其所关注的问题将全书分为"启蒙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突破哲学价值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框架,在新的方法论视域中重新规定作为价值哲学基石的价值范畴,赖金良先生发表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以下简称赖文)等一系列颇富创见和启发的论文。赖文在把“人”和“主体”两概念作了仔细区分之后,提出“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人’”、“人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人以自己为价值,把自己设定为价值”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有所突破,把价值从“主体”、“主体性”、“客体”拉回到人本身,试图实现价值从人的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理论界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哲学著作.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某些同志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恩格斯晚期哲学中忽视或者没有主体性思想.个别同志甚至认为,恩格斯晚期把精力放在自然辩证法和事物本来面目的研究是“深化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学说关注人,恩格斯学说关注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仍然非常重视主体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研究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问题正在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继《光明日报》去年2月3日发表了肖雪慧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后,《哲学研究》去年第8期发表了夏伟东与肖雪慧商榷的文章《略论道德的本质》。此外,上海《社会科学》在1986年第2期和第5期又分别发表了尹继佐、罗若山两同志有关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两篇文章。为了便于同志们研究探讨,特将上述几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杨寿堪教授的新著《黑格尔哲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黑格尔思想的一个重要成果。本书对《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考察、概述,对黑格尔哲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作了有见地的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伊里因科夫(1924-1979)在苏联哲学界属于后起之秀。他从1953年获得哲学副博士学位并到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以来撰写了许多著作,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精湛的见解。伊里因科夫一生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唯物辩证法。他从不回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些尖端而又难度极大的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回答,观点明确,前后一致。他的著作和观点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一再受到伊利切夫等人的点名批评,但也受到哲学界前辈罗森塔尔和凯德洛夫等人的支持。他的著作和文章曾被译成18种文字。他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使他一举成名。这本书被认为是在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深入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著作。罗森塔尔为该书所写的前言指出,这本书“研究了辩证方法的最本质和最有趣的方面之一,即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该书被誉为“整个一代哲学家学习马列主义哲学的参考书”,成了“推动在这个方向上开展一系列研究的强大动力”。(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6期)此书共五章,下面的译文是该书第五章《马克思〈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的第一节。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刊载了钱时惕同志撰写的《熵概念有关问题的哲学分析》(以下简称“钱文”)。文章对熵概念进行了讨论,这对推动熵概念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但是钱文提出的熵就是“系统的弥散度”等观点是不合适的。鉴于熵概念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地位,对与熵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应该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5):92-99
传统观点、当代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以及中世纪对《迷途指津》的解读,其共同点在于认为迈蒙尼德关注的是"元哲学"问题:即哲学与托拉(理性与启示)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迷途指津》关注的是古典哲学问题:人类的完满和真正的幸福由什么构成?人怎样或者应该如何处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与肉体之间的张力?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寓言是被先知-统治者所充分了解的作为控制真理传播的工具,这似乎不如皮纳斯关于寓言是"表达先知自己对真理不完整理解的手段"的观点更切中肯綮。《迷途指津》中的寓言是表达人类形而上学知识的片面和局限的媒介,该书正是表达人在试图掌握不完全理解的真理时的知性体验。  相似文献   

12.
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卷(以下简称《基础》)的出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中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因为《基础》是这一改革中所取得的第一项系统性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该书遵循着客体→主体→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形式框架,力图贯彻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统一的原则,以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一体化。这一特点曾被有关评论看作是该书最重要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化哲学主体性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上海市哲学会于1991年11月举行了两次小型研讨会.一些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志就当前继续研讨主体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会同志认为,主体性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这不是“一阵热”、“一阵风”就能把问题讨论清楚的.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这个课题有必要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4.
论坛荟萃     
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在哲学领域里,主体是个热门课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它拓宽了哲学研究领域,展示了新的哲学视角。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恩格斯逝世,特别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主体这个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些人手中掷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砖头”。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主义,与他们在主体问题上倡导的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唯主体主义是一刀两刃。这种思潮对我国是有影响的。我们同样经历了从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明显的人本主义,转向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隐蔽的人本主义。有些人还给主体性问题以明显的政治涵义。这说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确实存在理论甚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法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来说,在现代条件下不仅仅具有历史的意义。分析和评价这一著作之所以必要,是有许多原因的,首先因为《法哲学》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特别重要。青年马克思作为黑格尔派的左翼在著作界初露头角,他当时信奉黑格尔在《法哲学》(法、法律、罪行和刑罚等概念)中所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他在1842年撰写的一些论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 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由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毛系銮同志主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优秀作品之一。该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广采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作了系统、深刻的分析。该书的许多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实践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列举其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探讨方述藩章海山等人新著《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论》(该书属朱小丹主编的“精神文明建设哲学论丛”之一)最近在广州出版社出版。该书将精神文明建设和主体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全面讨论了主体精神的主要方面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哲学问题》杂志的主编。他于1963年秋随苏联代表团出席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哲学会议,本文是他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的补充修改稿,发表在《人和时代》(1964)一书中。全文分八节,这里译出的是头三节的全文,共后五节(“人和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问题”和“社会主义的人在劳动中日臻完善”)未译。在第一节里,作者概述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共中,他特别强调康德关于人应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思想和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见解,并且着重叙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原则。在第二节里,作者评述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特别是存在主义者关于人的问题的见解。他首先评述了叔本华、尼采和斯宾格勒的有关观点,其次以很大的篇幅论述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尔、马赛尔等人的见解,并特别吹捧法国存在主义,说什么“‘存在哲学’的法国变种发展到从人道主义立场否定战争,为和平而斗争,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哲学思维的良好的思想‘气候’。”最后,作者评述了出席哲学会议的某些托马斯主义者、唯灵论者的有关论点。在第三节里,作者阐述了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即所谓“现实的人道主义”的观点。作者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抛弃具体的阶级分析,只字不提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空谈抽象的人,说什么“把物质生产的一切内在可能性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创造力”,就是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说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学说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创造者、人-劳动者上面,而且首先研究把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建设性的可能性解放出来的途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著的《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一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三十多万字,是陶德麟教授在哲学园地里辛勤耕作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力作。该书在内容上涉及中国当代哲学的许多问题,其中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准确而深刻的阐述;有在几十年来哲学论坛唇枪舌战中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