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庆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和八十寿辰,赞颂他为我国心理学、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于10月20日联合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大会和朱智贤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关于construct的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小庆 《心理学探新》2001,21(1):64-64,F003
目前,对于construct的中文译法主要有“结构”(朱智贤)、“构想”(朱智贤、张敏强、郑日昌等)、“概念”(谢小庆)、“实验”(桂诗春)、“构造概念”(凌文辁等)、“建构”(简茂发)、“构念”(杨宜音等)等。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同一个construst validity列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3.
学派是一批科学家因师承关系和持相同学术观点而形成的派别。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朱智贤教授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朱智贤学派。该学派的主要贡献是:(1)构建起完整的中国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2)系统建设了中国发展心理学专业教材,为培养发展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3)开展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改变了中国发展心理学言必称欧美的局面;(4)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搭建起中国发展心理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5)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全面总结了中国心理学的成果;(6)培养出中国发展心理学界的一批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4.
1988年是朱智贤教授从教60周年和诞辰80周年。作为教育家,他无限忠诚于人民和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心理学家,他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论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学工作者,为奠定和发展我国儿童心理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朱智贤教授和林崇德教授合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于86年正式出版了。这是经国家教委批准的高校教材,也是我国第一部思维心理学的专著。我通读全书后,受益不浅,感到这本专著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1日,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从事教育工作60周年,12月31日是他80寿辰。作为在他身边工作的学生,我已收到了不少心理学界、教育界的同行的来信,询问如何开展庆祝活动。我觉得,庆祝活动固然要搞,但更要紧的是应该对朱智贤教授的心理学思想开展一些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的时间了。十年来,先生对心理学事业的执着坚定和严谨求实,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中尽最大的努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先生的教诲。值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有幸拜读了黄永言先生所著的《朱智贤传》,在这里,仅以此文来纪念先生。  相似文献   

8.
近来,人们对心理学十分关注,不过与心理学本身的价值相比,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正是我要建议广开心理学教育的原因。尽管心理学的实用价值容易使人们联系到自己的行业,希望能直接学习专门性的心理学知识,但我以为广泛的心理学教育,仍应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主。现已出版的曹日昌的《普通心理学》、十院校的《心理学》、藩菽的《教育心理学》和朱智贤的《儿童心  相似文献   

9.
设立基金会的宗旨,为了纪念已故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为我国教育学事业、心理学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鼓励年轻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继承和发扬朱老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操,为我国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事业而努力工作,设立本基金旨在全国范围内奖励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突出成果.本基金将成为全国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高奖励基金.  相似文献   

10.
正提到我国的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林崇德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师承我国发展心理学泰斗朱智贤先生,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献给了我国的心理和教育事业。他的个人专著《发展心理学》出版二十年来不断重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学人,是我国当代发展心理学领域当之无愧的一部经典之作。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对首版《发展心理学》进行修  相似文献   

11.
陈沛霖 《心理学报》1983,16(4):102-10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智贤教授等翻译的苏联А.В.彼得罗夫斯基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1976年增订第二版),为我国广大的心理学工作者了解苏联心理学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本比较系统的重要资料。这是一件大为有益的事。 苏联70年代的这本师范学院用的《普心》教材,与苏联50年代由А.А.斯米尔诺夫等主编的《普心》教材(1957年由朱智贤教授等译成中文出版,下简称为《斯书》)比较起来,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教科书的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对这种变化作些评论,至于这本书翻译上的优缺点,本文不作专门讨论了。  相似文献   

12.
《儿童心理学》是1961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指定朱智贤教授编写的。1962年初版,1979年再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当前学术水平的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对培养我国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1987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80年代末,朱智贤教授根据各地教学的需求和迎合国内外儿儿心理学进展的需要,决定第二次修订《儿童心理学》。此时,他正领导和主持着跨“六五”、“七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由于全国200余位心理学家的艰苦研究,朱老已收集了大量的国内的第一手资料。由于朱老年事高,所以命我协助他制定修改方案,并请我们研究所讲师李虹做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2009。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心理学哲学的研究走过一段坎坷曲折的艰苦而又不平凡的道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心理学界一向关心我国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哲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们的建议,说是朱智贤在新中国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问题研究中做过不少富有成效的建设性工作和提出了不少有创新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报》1985,17(4):93-112
<正> 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一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报编辑部联合邀请在京的部分心理学家召开了苏联心理学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厚粲、潘菽、朱智贤、汪青、李沂、赵壁如、戚长福、刘文明、张世臣、赵中天、孙晔、荆其诚、张世英、林仲贤、李令节、魏明庠、石绍华。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厚粲同志主持了会议。 张厚粲同志说,为了发展我国的心理学事业,我们应该广泛地学习外国心理学的先进  相似文献   

15.
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在我国科学史上,大约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解放前,儿童心理学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但是总的看来,当时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计划性及系统性。全国解放以后,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儿童心理学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基础。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早年就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时有论文、著作发表出版。  相似文献   

16.
今天参加如此隆重的朱智贤教授九十华诞的纪念大会,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而且感触也很多。朱老虽然离开我们的时间已越来越久,但是我们对这位心理学大师的怀念与崇敬之情却越来越深。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朱老在中国当代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贡...  相似文献   

17.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6(3):131-133
朱智贤教授:同志们、年轻的朋友们,心理学界十位青年博士发起组织的“全国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我作为老一代的心理学工作者,内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在这里首先向到会的各位年轻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按照美国心理学史的说法,心理科学的发展、学术梯队的更替,平均大致以十五年为一代.按这种分法,今天到会的心理学工作者大概可以分成四代,因此可以说是“四世同堂”.第一代包括陈老(元晖)、林老(传鼎)和我.  相似文献   

18.
朱智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朱老先生对中国心理学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其学术思想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其次,介绍了以林崇德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们以朱老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目标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最后,本文指出了在朱老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我国当代心理学研究梯队建设的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值朱老诞辰10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撰写的《儿童心理学》第六版,最近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半个多世纪不衰的优秀教材。我国教材建设是国家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部最新修订的中国儿童心理发展著作突显以下三个特点:"学术传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忠诚党员、从教62年的杰出教育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智贤先生,于1991年3月5日凌晨一时三十分因心性猝死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作为他的学生,我们的悲痛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朱智贤教授,字伯愚,江苏省赣榆人,1908年12月31日出生。192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工作,写过许多儿童教育论著。1930年被保送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任心理学和数育学教师。1936年春,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任研究员,并准备攻读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毅然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