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述评潘德荣诠释学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再次突破了语言的界限,向着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蔓延开来,一批海外华裔学者首先对此作出了反应。他们或是发掘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特征,或是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诠释学,成绩斐然。近来,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始探索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问题。凡此种种,拉开了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之序幕。中国思维传统中的诠释特征美国天普大学教授傅伟勋先生认为,中国的经学注疏有类似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特征。他指出,“以儒道佛三家为主的中国思想史乃是一部我所云创造的解释学史(ahistoryofcreativehermeneutics),譬如儒家与大乘佛教的思想发展,可以说是分别对于早期儒家的原先观念(如仁义礼智,天命天道)与原始佛教的根本理法(如法印、四谛、缘起等)所作‘解释再解释,建构再建构’的思维理论发展史。””他通过对老庄、郭象与禅宗的比较研究,凸显了中国禅道哲理中隐含的诠释传统产出于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体认,傅先生创立了“创造的解释学”。创造的解释学共分五个步骤:()“原作者(或原思想家)实际上说了什么?”(2)“原作者真正意味什么  相似文献   

2.
诠释的创造性与"创造的诠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的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的“创造的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的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的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的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诠释学的重建过程中,多数学者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使用诠释学这一概念,对中国古代诠释思想中的本体论内涵挖掘不够,从而未能真正实现与西方当代诠释学的沟通与对话。而孟子的诠释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本体论内涵,其与西方本体论诠释学的差异也尤能体现中国古代诠释思想的独特性,亟应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4.
~~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审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例@方旭东$上海大学文学院①大陆方面,引人注目的是汤一介等人近年所发表的一系列讨论中国解释学的文章和中山大学陈少明等人组织的“经典与解释”研究。实际上,这项工作台湾方面进行得更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俊杰等人主持的“东亚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项目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台岛内外已经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并有论文集与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其中,在孟子学诠释史方面尤见新获。另外,着意从诠释学角度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作也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5.
秦际明 《哲学动态》2023,(10):85-96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源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意义焦虑,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典中所展现的思想文化传统。余敦康、景海峰、李清良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建构中国诠释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将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揭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中国文化的建构作用。洪汉鼎、傅永军等学者则力图借助西方诠释学使中国经典中的传统思想经过哲学化后进入普遍的世界哲学,融入其所理解的现代性。二者对哲学普遍性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从20世纪所流行的现代化思潮转向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论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重要趋势。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诠释学本身不是思想表达的主要理论形式。中国话语的当代建构有赖于对文明结构的深刻把握,而诠释的技艺是促成此项思想创造的有力工具。因此,无论是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还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作现代性转换,事关思想本身,而非诠释学理论所能负载的使命。中国经典诠释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思其普遍性的文明意义,是现代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经典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随着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日益深入 ,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一度被学界遗忘的中国传统经学重新回到当代学术研究的理论视野中 ,“经典诠释学”研究正在形成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新方向。时下汉语哲学界的诠释学研究 ,大致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向度 :一是对西方诠释学的介绍和研究 ,以洪汉鼎先生对西方诠释学原典的辶多 译和诠释学理论的研究为代表 ;二是着眼于中西诠释传统的比较 ,充分吸收中西哲学各派的理论资源 ,创立富有个性特色的现代诠释理论 ,以成中英先生倡导的“本体诠释学”为代表 ;三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创造的诠释学是傅伟勋创立的中国哲学诠释学奠基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该理论包括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或曰创谓)等五个层次,分别涉及原思想家或原典的文献考证、语言分析、注疏历史、批判继承、创造发展等渐次升高的内容;五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依文解义、依义解文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轨辩证程序"加以理解。接着创造的诠释学讲,须继承其辩证开放的学术视野,发展其继往开来的学术态度,解决其缺失经学主体内容、未能确立文本的核心地位等学理问题,以期通过范式转换,建立起融贯古今中西学术、兼具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的学理合法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8.
泰勒的"框架诠释学"既注重对现代性理解的前理解条件及其作用的探究,在理论品格上倾向于哲学诠释学;又特别注重通过诠释进行社会批判,其诠释学思想又表现出诠释哲学品格.他的框架理论兼具哲学诠释学与诠释哲学的维度,具有一种明显的居间性,这说明现代诠释学不仅可以在哲学存在论上被理解,亦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被应用于哲学研究之中.泰勒的...  相似文献   

9.
亓光 《学海》2014,(1):105-111
政治诠释学是一个新课题。诠释学作为政治诠释学的基础决定了它的本质属性、理论视野、认识结构、基本方法和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治哲学与诠释学在交叉过程中,政治诠释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本义界。它是诠释学观点普遍性的自然延伸和自觉应用,是在政治领域内对理解方式的共同性的承认,也是一种具体的诠释学经验。总体上看,政治诠释学具有整体性、对谈性、劝导性、反思性等四大基本特征。这些特性使之与哲学诠释学、政治的诠释理论(解释的政治学)、法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的伦理学"相区别,成为一个具体、历史和实践的当代诠释学范型。  相似文献   

10.
“诠释”考     
“诠释”一语 ,随着西方诠释学 (hermeneutics)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 ,而大为流行。由之而起的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注释传统的历史反思和现代性观照 ,以及中国诠释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 ,亦方兴未艾 ,有燎原之势。目前 ,不论是西方学术观念的翻译 ,还是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 ,“诠释”一词都具有了某种核心概念的意义 ,成了一个所谓的“关键词”(keyword)。要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诠释”概念 ,就离不开对这一词语的语源追溯、语用脉络分析 ,以及思想史意义上的语义描述。本人不揣浅陋 ,遍翻群籍 ,将“诠释”一词的源与流 ,细加勘寻 ,罗列胪示 ,并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