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氏易传》是《易》与阴阳家相结合的产物,京房在这部书中极富创造性地建构了一系列新的易学条例.丰富了卦气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京氏易传》将五行机制输入卦爻之中,以定占断的吉凶之义.从而革新了先秦以卦象与卦爻辞释占的方法,开创了《周易》占筮的新局面。作者还对《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虞翻对"大衍筮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大衍之数以数涵象,筮占操作以数显象。通过建构数与天地、五行、天干、太一相对应的诠释系统,揭示大衍之数内涵天地、五行、阴阳消息、太一诸象,令《易》之学得到概要呈现,筮占操作即建立在这一学基础上的术之用。大衍之数所内涵的象借筮占操作的机缘,在以数的推演模拟宇宙大化的模式下次第显现,最终呈现于筮占所求得的卦。学彰显的是哲学与价值的理性,术体现的则是非理性的信仰,二者的关系须作出批判性反省。  相似文献   

3.
北宋苏轼,既因撰写《东坡易传》而具备了易学家的资格,又不时关注《易》的筮占之用,在筮卦变占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筮占操作可接通、感通大化流行的宇宙场域或曰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而将与疑惑相关的信息收摄呈现于所得的六爻之卦上。卦有动爻时,断占的规则是,动爻有几个,之卦(变卦)就有几个,因而由本卦向之卦的变迁及其所昭示的时的境域变迁,就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这与春秋时人以及朱熹的见解存在莫大差异。在后者那里,无论动爻是一还是多,之卦只有一。前者较之后者具有别样深层的易学底蕴,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并给予超越筮术的易道层面的深入开掘。  相似文献   

4.
春秋筮法     
《左》《国》筮案展示了春秋易学的存在.春秋易学是占筮易向学术易的过渡形态,它的背景和基础是占筮易学,学术易学在其中已经发生.因而可根据《左》《国》等文献,对春秋筮法进行讨论.1.筮法的宗旨是确定卦爻的唯一性占筮易范式中的《周易》文本是一部筮典,其中的卦象“—/—”六联体就是巫术性质的符号.就巫筮信仰来看,卦象是天命的显象表达,具有不可直接理解的神秘意义;就占筮的操作而言,卦象则是揲蓍与卦爻辞建立联系的中介符码,即揲蓍的结果首先要变换成卦爻象的  相似文献   

5.
《左传》《国语》涉"八"筮例有三,前人论说甚多,然皆不能贯综其理。今详考旧说凡十余种,谨述诸家得失。至若本文所作新解,则假借出土材料而试为之也。持论以为,《春秋》内外传所见涉"八"筮例,筮法别于《周易》,解法不从变卦中求,盖自静卦卦旨、卦爻关系及筮数吉凶而作占断也。其中《国语》"贞屯悔豫皆八"一例系四位卦占,战国楚地《筮法》一系筮术,可溯诸此。本文推断东周时有静卦、动卦二大占筮法。《周易》用动卦占;而《左传》《国语》涉"八"筮例及出土楚地筮例用静卦占,疑与《连山》《归藏》筮法有关。  相似文献   

6.
由相关内容来看,清华简《筮法》篇应是战国时代数术之士的作品,其中有些内容可以与《鹖冠子》等书相印证。该篇第二十二节和第三节所载内容,显示战国时代就有了以八卦纳甲言月亮晦朔盈亏的理论,汉人所讲的天体八卦纳甲确为先秦有传之说。简文第十二节的内容,证明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八卦互体之说战国时代早已有之,再结合第十一节、第八节的内容,可以看到《筮法》中的八卦取象与《说卦传》及汉易有同有异,且由其筮占之独特性来看,当属于今传本《周易》之外的筮占术。  相似文献   

7.
先民信奉的术数有天启与人为之別。天启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天垂象,示吉凶",人为则是以卜筮"决嫌疑,定犹豫"。龟卜繁难,筮占简易。殷人尚卜与周人用筮,实为不同民族的稽疑习惯。周人受封于商,殷周始有文化往来,而周人迁岐之后,殷人之龟卜乃行于周邦,但周人仍以筮占为主。周朝开国立基,依其传统的稽疑之法编纂筮书,称之为《易》,其命名之朔,正是着眼于龟卜的繁难与筮占的简易。而《周易》卦爻辞乃旧有之象占、星占及筮占甚至龟卜之辞的鸠合与改编,具有相当程度的加工与润色。六十四卦卦画符号的原初功能就是"纪数"与"检索"。内"贞"外"悔"的爻辞顺序,也是针对六十四卦卦画绝大多数皆可"表里视之,遂成两卦"所作的规定。因此,《易》之所以名"易",一是相对龟卜而言,筮占简单容易;二是筮书编成之后,卦画符号具有方便的检索功能。而各种不同的筮法,皆可视为筮书的不同检索方式。  相似文献   

8.
春秋《易》文本吴前衡现已确知的最早的《易》文本,是马王堆出土的帛《易》,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年间的文本。战国以前的《易》文本情况怎样,目前还是不清楚的。《左传》和《国语》共记载筮案二十二例二十七条,卦象和卦爻辞出现五十一处,涉卦三十一种,考察这些筮案能...  相似文献   

9.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是对《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考辨、阐释解说。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既以《左传》《国语》筮例作为创立“尚氏学”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之一,又将“以象解《易》”的方法用以阐解《左传》《国语》的筮例,颇具特色。本文考察了尚先生以象解筮的具体内容,辨析了“尚氏说”的自洽性,并就“尚氏说”中“观象”与“用象”、“易理”与“义理”等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易类出土文献,分析《左传》《国语》中的占筮例,推测古代易的实相。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丁若镛的"夏商之旧法"说,认为由于丁若镛未能看到今人所见之出土文献,他无法得知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三易"以外还有多种筮法存在。因此他只能循迹杜预、韦昭所说的《连山》《归藏》旧法。但丁若镛在讨论多爻变事例的同时,还指出其筮法不是《周易》之筮法,不得不说他是相当具有洞察力的。"夏商之旧法"说虽然不准确,但在儒者的立场,这是使用当时有限的资料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但由于仍未发现更多的资料,所以他设定为理解《周易》之重点的爻变说是否适用于先秦时期的《周易》解释,至今无法定论。  相似文献   

11.
程浩 《周易研究》2015,(2):40-45
《归藏》被《周礼》称作"三易"之一,但其在先秦两汉绝少被称引,直到六朝才受到广泛关注。从《归藏》的流传路径来看,无论是六朝时的评论与称引还是清人的辑佚,其源头都是汲冢所出的易类文献。所谓的传世《归藏》,其实就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以及"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它包含了一种在战国时非常流行的筮占理论体系,但不一定与《周礼》所说的《归藏》有实际联系。  相似文献   

12.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群 《周易研究》2006,(5):47-54
周代占筮《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但太卜、筮人、筮史之外的周人似更喜筮用《周易》.与此同时,周人大量语用《周易》,显示了《周易》在社会上超出卜筮职能范围的广泛传播、接受与应用.其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外,已经出现书面传播,并伴有阐释文本,即《易》传,可见《易》学乃至《易》教的兴起.《周易》能够成为“六经”之一并传世至今,正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太玄》的筮法和天道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玄>是西汉社会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的一个学术产物,也是继孟喜、京房易学之后推阐天道的又一数术工具.扬雄创作<太玄>,既是一次对<周易>经传的模拟与改造,也是对易卦筮法的一次再创造.<太玄>筮法的出现,是对先秦西汉数术之学、尤其是对象数易学的一次大整合;扬雄以"玄"为宁宙本体的天道观,正是在对筮法进行重新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周易筮法的概率研究向传三一、大衍揲蓍歧见及概率分析周易卜筮的方法在先秦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左传》《国语》之中有不少筮例,然而对筮法只字未提。春秋时代,周王室和诸侯专设有太卜、筮人等官职。想来,筮法在世袭的筮人中间自有传承。唯一的文字记载,见于《系...  相似文献   

15.
《易》之中寓有宇宙、自然、人生的信息库,古人以之为筮书,预测未知之吉、凶、祸、福。今之读《易》君子,明白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当观察万事万物之儿微时,自然了然于心。其实,宇宙自然的信息与人心息息相通,知儿者,自明。  相似文献   

16.
《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等占筮案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易学文献,《焦氏易林》是西汉末年的象数易学作品。《焦氏易林》卦象与繇辞生成的文脉渊薮可追溯至先秦易学,是对先秦易学的赓续与新变。《焦氏易林》一爻变相关繇辞的吉凶指向与《左传》对应筮例呈现出一致性,筮法、解占方式、用象、象义具有承继关联。三爻变卦、五爻变卦、六爻不变卦的爻辞生成和《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相应筮例等亦存在客观的贯通性,涉猎的史实、卦的宗旨指向具有一致性。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兴起是有文脉承传的,是对先秦易学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7.
西周青铜器所见的一卦可以有多种写法的数字卦相当于后世以《周易》实占时用七八九六来记写的占筮记录而并非当时筮书上易卦的写法。陕西长安西仁村陶拍上所见与王家台秦简《归藏》、上博简《周易》等古本筮书写法大体一致的数字卦应是西周时期筮书上易卦的写法。如战国秦汉古本筮书上相当于用两个符号或数字记写的六十四卦体系当早已存在。  相似文献   

18.
晏昌贵 《周易研究》2007,1(4):13-15
新蔡葛陵楚卜筮简中记录了战国时期楚人占筮时的卦画和繇辞,本文尝试利用卦象对繇辞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繇辞与卦象大体相符。这种解卦法,也见于《左传》和《国语》,可见战国楚地楚人的筮占是用《周易》,与春秋筮法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竹简繇辞不见今本《周易》,当是民间的另一种传本。  相似文献   

19.
贾连翔 《管子学刊》2016,(1):101-103
数字卦的记录形式是由一组数字纵向排列而成,属于古代筮占的一套记录符号,具有实占数字和卦画图形双重属性。数字卦代表了古代筮占的早期阶段,三《易》是筮占逐步走向学术的代表性成果,是筮占大范畴中的三条特殊支干。与《周易》中所蕴含的易学思维相参照,西周陶拍上已发现了覆卦的思维,两周之际的鼎卦戈上则出现了数字卦与单纯卦画并存的现象,再下延至战国时期上博简《周易》卦画、卦名、爻题和卦爻辞的齐备,在出土材料中我们大致能够勾勒出易学体系渐趋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易尚氏学》是尚秉和先生的重要著作。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滋溪老人、石烟道人。其主要著作除《周易尚氏学》之外,还有《周易吉筮考》、《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易说评议》等。尚先生的弟子黄寿棋,字之六,号六庵,著有《易学群书平议》、《群经要略》、《周易译注》、《六庵诗选》等。黄寿棋先生1929年至1935年在北平中国大学师事尚先生。师生相遇,知爱莫逆。黄先生刻苦钻研易学,成为尚氏易学的传人。黄寿棋先生辞世已有八载,近日笔者细读其《周易尚氏学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深感获益匪浅。为了让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