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政治哲学”课题组、北京市哲学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政治哲学研讨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出版座谈会”于 2 0 0 1年 1 0月 2 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召开 ,2 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书是周桂钿教授主持的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 ,2 0 0 1年 7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对此书的讨论中 ,张立文教授、钱逊教授等认为 ,虽然有关政治思想史方面的书中多有提到传统政治哲学 ,但都不够系统 ,本书…  相似文献   

2.
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访李文潮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楠 《哲学动态》2003,(10):17-24
20 0 3年 3月 7日~ 15日 ,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李文潮教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了题为“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深入浅出 ,全面展现了作为技术哲学发源地的德国的技术哲学历史与现状。李文潮教授系德籍华人学者 ,德国柏林 -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编辑部研究员、爱尔朗根大学客座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莱布尼茨哲学、 17世纪西方哲学史、佛教哲学、科技哲学、技术伦理、 17世纪基督教传教史。主要论著有 :《佛教哲学思维引论》 (德文版 ,1999) ,《莱布尼茨与中国———纪念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发表 3 0 0周年国际研讨…  相似文献   

3.
由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中国 1 999哲学发展报告》出版暨高校哲学教育改革座谈会”,于 2 0 0 0年 7月 2 0—— 2 1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叶朗 ,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 ,吉林大学孙正聿、姚大志 ,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 ,武汉大学欧  相似文献   

4.
正信广来(Shun Kwong-loi),当代美国著名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教授兼文理学院大学部院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副校长兼士嘉堡分校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兼新亚书院院长,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教授。著有《孟子与古代中国思想》等。2016年7月,笔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拜访了信广来教授,就他的中国哲学研究和当代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编辑部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于2001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武汉联合主办了“生存与发展”哲学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现就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及观点作一综述。一、关于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认为,生存与发展之所以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1月10日,第八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此次讲堂邀请了法国里昂高师让—米歇尔·怀尔(Jean-Michel Roy)教授作了题为"认知实用主义问题"的主题报告,评论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怀尔教授是法国里昂高师人文科学系哲学与认知科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紫江讲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法联合研究院Jo RISS项目法方负责人,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认  相似文献   

7.
2004年 12月 29~30日,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科学技术哲学小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胡新和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林德宏教授、武汉大学哲学系桂起权教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成素梅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会同东华大学科技与哲学研究中心张怡、贺善侃、杨小明、陈敬全、郦全民等教授,共 20余名学者参加了讲座、讨论和发言。会议主要围绕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位与研究趋势、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反思、关于科学技术哲学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8.
2001年9月 5日-19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主任克劳德·安贝尔(Claude Imbert)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作为期两周的学术讲演,内容涉及“20世纪法国哲学概貌”、“现当代法国人类学”、“法国艺术哲学”和“认识论与现代逻辑”等。安贝尔教授是从事数理逻辑、艺术哲学、语言哲学研究的著名哲学家,著有《现象学与程式语言》、《逻辑史》、《梅洛-庞蒂、马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的“纪念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成立 2 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 1 999年 1 0月 1 6日至 1 9日在浙江大学 (杭州 )胜利召开。这既是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在本世纪的最后一次会议 ,又是“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华外国哲学学会”的第一次会议。来自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金庸先生、中国社科院的涂纪亮研究员和贾泽林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的夏基松教授、复旦大学的刘放桐教授、北京大学的沈少周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王守昌教授等 6 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着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0.
刘京菊 《哲学动态》2001,(10):24-2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于 2 0 0 1年 6月 2 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在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系列丛书出版后 ,为促进对东亚哲学的深入研究而召开的。会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 40余名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并展开讨论。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东亚哲学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张立文教授…  相似文献   

11.
易道辩正     
倪南 《学海》2005,(4):93-100
易道是易学思想的精髓或内在精神,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道”。作为易学结构基元的易卦卦象符号,与阴阳观念具有先天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得阴阳观念有了一个可以符号化表征的形式系统。在汉代,阴阳五行与易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两汉的象数理论试图将易道(天道)完全形式化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入于礻几祥”,成为一套牵强附会的繁琐哲学。魏晋以后,诸如“时”、“中”一类具有明显的个人独知默会、参悟修证意义的命题,逐渐成为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易道”最为生动的表征。道之真谛,若以易理言之,就是“自强不息”,“与时偕行”。  相似文献   

12.
"全球伦理"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引起人们高度兴趣。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之间的冲突真的难以化解吗?汉斯.昆的“全球伦理”观点对此提出挑战。本文将浅析一下“全球伦理”,及其化解“文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方术作为中华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既不同于宗教又与宗教有联系的企图借助于“鬼神”等神秘力量来消灾免祸、延年益寿、添财加福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如八卦术、算命术、风水术、占梦术、测字术、巫术等。 方术尽管是唯心的不可相信的东西,在历代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然而为何屡不绝迹,有时甚至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方术“灵验”。 方术“灵验”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14.
Arkowitz H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60(7):731; author reply 734-731; author reply 735
Presents a comment 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by D. H. Barlow. Barlow proposed that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erms "treatment" and "psychotherap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not only is the distinction unnecessary, but that its implications could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field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t is the proposed distinguishing feature that treatments are "specifically tailored to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causing the impairment and distress" that is most problematic. Clinical psychology does not need a distinction that further exacerbates the spli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5.
16.
The paper examines two related concepts utilized by two different schools of family therapy. Any family seen to be "enmeshed" is also seen as "fused," and vice versa.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focus, on the "system containing the individuals" (structural) or the "individual in the system" (fusion),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these two schools.  相似文献   

17.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Children's (5 years, 8 months to 8 years, 4 months) comprehension of "because" and "so" was assessed on both enactment and sentence completion tasks. The use of a within-subject design permitted performance on each task to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The pattern of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against a componential model for the acquisition of causal connectives. This model holds that the two meaning components (cause, order) are acquired separately, with the order component being acquired several years later than the causal component. The results also were in accord with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a contextual model of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erms expressing logical relationships. This model posit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al terms is initially context dependent, such that children can understand relational terms when they express familiar relationships, but experience difficulty in forming representations of novel relationships solely on the basis of linguistic input. The lexical components of because and so are understood during the context-dependent stag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ontext-dependent to context-independent understanding does not reflect further lexical development, but rather increasing facility in dealing with decontextualized linguistic input.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ypothesis that judges compare stimuli by ratio and subtractive operations when instructed to judge" "ratios" and "differences." Rule and Curtis hold that magnitude estimations are a power function of subjective values, with an exponent between 1.1 and 2.1. Accordingly, the two-operation model tested assumes magnitude estimations of "ratios" are a comparable power function of subjective ratios. In contrast, Birnbaum and Veit theorize that judges compare two stimuli by subraction for both "ratio" and "difference" instructions and that magnitude estimations of "ratios" are approximately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of subjective differences. Three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theory of one operation with the two-operation theory for the data of nin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trongly favor the theory that observers use the same operation for both i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