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大战后,多重能力倾向测验在美国发展较快。此种测验强调的是对能力的不同方面的测量,测量的结果不是得到单一的智商分数,而是产生一组不同的能力倾向分数,从而提供表示个体长处和短处的能力轮廊。多重能力倾向测验之所以在近几十年得到较快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1)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用智商来描述智力过于简单,因为即使单项智力测验所测得的也不止一种能力;2)心理咨询以及工业和军队部门选择与安置人员,均要求了解人的不同能力;3)因素分析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使多重能力倾向测验的编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美术能力倾向测验对美术人才的识别和选拔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测验可分为审美能力测量和艺术创作能力测量两种,其中审美能力测量的测验又可以分为审美判断测验和判断后选择判断理由的两种形式。但以往研究缺乏对审美知觉能力维度的实证研究、没有区分“主观美”和“客观美”,以及缺乏对各类型美术能力倾向测验效度的比较研究。未来可加深对审美知觉能力维度的实证研究,开发多类型美术能力判断测验并比较其效度,开发适用于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倾向测验,以及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能力倾向测验。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探查不同智力水平群体的认知风格是否不同以及认知风格对智力个体差异的影响机制为目的,在256名14~15岁被试的韦氏智力测验和认知风格测量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智商水平组的认知风格、观察认知风格与智商分数之间的相关、比较控制与未控制认知风格下认知操作与智商分数相关变化;结果发现不同智商群体各自的主导性认知风格迥异,控制认知风格下认知操作与智力水平之间相关显著降低;这说明认知风格以潜在、稳定的组织方式影响着认知操作,继而影响智力水平,认知操作相比于认知风格对智力个体差异的影响更为强大、直接。  相似文献   

4.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使用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实验图片,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生90名,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结果表明:1.加工类型对被试的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有不同的影响,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2.内隐态度是可以测量的,且明显影响被试的社会判断  相似文献   

5.
字符的知觉表征及其启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津  朱滢  田立 《心理学报》1995,28(2):145-151
实验以英文单词,汉字和图片为材料,采用速示补笔测验测量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启动效应。结果是,如果学习与测验的字体和大小不变,则视觉启动右半球高于左半球。其他材料不产生这种效应。这表明,至少有一个分离的系统对构成启动的汉字的视觉表征进行编码,此系统在右半球表征形状特异形状特异信息更有效;对字符抽象特征的表征,两半球无显著差异,速示补笔测量的是前语义水平的知觉表征,是一种知觉(数据驱动)内隐记忆测验。  相似文献   

6.
牛盾  高志强 《心理科学》2007,30(2):341-343,315
本实验利用双侧视野的追随程序,把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技术结合起来,对注意的选择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低信息负荷和中信息负荷的时候,对追随视野的追踪没有抑制对非追随视野的认知加工,两侧视野中进行高级认知加工的信息没有显著差别,这符合反应选择的观点;在信息负荷较高而发生超载的时候,对追随视野的追踪抑制了对非追随视野的认知加工,两侧视野中进行高级认知加工的信息达到显著差别,这符合知觉选择的观点。有关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的争论,在不同信息负荷水平这个框架内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相似文献   

7.
孟迎芳  董月晴  陈荃 《心理学报》2021,53(5):469-480
Swallow和Jiang (2010)最早发现, 编码时的目标探测会促进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在随后记忆测验中的表现, 并将这一现象称为注意促进效应(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ABE)。随后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并不会出现在概念内隐测验中, 由此提出目标探测主要促进的是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而非语义加工。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 操纵了对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类型(知觉加工或概念加工)。结果发现, 当与目标探测同时进行的是对背景信息的概念加工任务,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概念内隐测验中。反之, 当对背景信息进行的是知觉加工任务时,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知觉内隐测验而不是概念内隐测验中。这些结果表明, 目标探测既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也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语义加工, 但只有在目标探测下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与随后内隐测验中所依赖的提取加工具有一致性, 才会产生ABE。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人们迷信于能力测验,常凭测验的结果对一个人的能力做出判断,并用它预测一个人未来成就的高低。而斯腾伯格(R.J.Sternberg)最近却提出了一个批判性的观点,认为所谓的“能力测验”和任何学业或职业成就测验是一样的,它测的也是个体正在发展中的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暂时水平,其测验结果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也不能用作预测。并由此提出此观点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标准参照测验中的信度估计公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希镇 《心理学报》1996,29(4):436-442
标准参照测验是与常模参照测验不同的一种测验,在标准参照测验中,一个人在测验上的分数不是和他人相比较而是和某个已经设定的标准作比较。如果测验是从某功课论域中随机抽样构造而成,则使用者希望知道考生在这份测验上的观测分数与其在该功课论域上的分数(假如已知)的接近程度;如果使用者想根据测验分数对考生作掌握分类,则他们关心这个推断与假设考生论域分数已知时所作推断一致程度有多高。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信度估计进行探讨,得到几个有用的估计公式。  相似文献   

10.
场景知觉及其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景知觉关注的是人如何知觉和加工复杂的真实环境信息。场景包括物体和背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复杂性与真实性程度,场景刺激材料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已有研究主要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解释场景知觉中信息的提取和加工,也有研究试图从二者交互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此外,基于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技术,研究者分别采用了眼动、背景提示、物体觉察、变化觉察和点线索追随几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来探讨场景信息的知觉问题。场景知觉研究在场景的定义、不同范式间的整合、研究内部效度和不同加工阶段的加工方式四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建忠 《心理科学》2002,25(4):490-491
一般地,启动项目有三种类型:①线索启动项目(如一般的信息测验或双向关联测验中的刺激信息);②靶子启动项目(如一般的信息测验及在双向关联测验中的反应信息);③中性启动项目(无意义信息或无关信息)。线索或靶子启动对元记忆判断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中性启动项目来测定。启动项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给被试,目前心理学家们一般都采用阈下知觉阈限这种启动范式来研究启动与元记忆判断的交互影响。围绕着阈下启动这种研究范式,本文将集中讨论是否以及什么形式的阈下启动会影响元记忆判断。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元记忆判断的本质及其类型,因为不同的元记忆判断可能对线索和靶子启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听觉掩蔽的机制是解决嘈杂声学环境下对特定目标声音进行加工, 即“鸡尾酒会”问题的关键。听觉掩蔽可以分为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两种类型。前者是因为目标和掩蔽声音在听觉外周在时间和频率上的重叠所造成的, 而后者被认为是掩蔽声音在听觉中枢和目标声音竞争加工资源所造成的。长久以来, 信息掩蔽一直被当作一种单一成分的现象, 这一概念框架已经成为制约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瓶颈。信息掩蔽中至少包含有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两种亚成分, 它们源于不同的中枢机制。多个说话人声音掩蔽的条件下, 总体掩蔽量是能量掩蔽、知觉信息掩蔽和认知信息掩蔽等成分总和的结果。操纵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空间分离、掩蔽声音的可懂度以及掩蔽和目标声音的知觉相似度, 可以实现对两种信息掩蔽亚成分的双重分离。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有多人同时说话的嘈杂环境中,为什么具有正常听力的人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听懂目标语句?研究这个著名的“鸡尾酒会”问题的一个新进展是将干扰言语的作用区分出了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两种成分。与发生在外周系统的能量掩蔽不同,信息掩蔽发生在心理层次并受到认知过程的调节。因此,主观空间分离、与目标语句节奏相关的视觉信号以及对目标语句某些特征的熟悉程度等知觉线索都具有去掩蔽作用。考察可减少信息掩蔽的知觉线索的交互作用及其高级认知调节是今后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特殊青少年感觉寻求特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优秀少年、少年犯和普通少年进行了感觉寻求特质、认知复杂性、棒框测验和心率的研究。旨在检验和证实F.Farley的有关理论:高感觉寻求者由于寻求刺激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两种不同的行为倾向;并深入探讨不同少年的认知和生理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少年犯和优秀少年比普通少年具有更高的感觉寻求倾向。优秀少年和少年犯寻求刺激的方面是不同的。优秀少年的认知复杂性分数较高,并倾向于场独立性特征,对新异刺激倾向于朝向反射特点;少年犯则具有较低的认知复杂性和场依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认知方式给予了很大关注,成为当代研究个别差异与人格问题的一大趋势。所谓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态度和风格。大量研究指出,认知方式的影响遍及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全部领域,它不仅表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反映到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在这个研究领域贡献最大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威特金(Herman A·Witkin)。威特金的工作开始于四十年代对垂直知觉的实验室研究。他通过棒框测验(Rod-Frame  相似文献   

16.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操控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通过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对知觉对象进行高、低负载两种水平的加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信息及其知觉负载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会依据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知觉信息相容时,个体的印象控制策略仅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而产生效应,即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上而下的线索驱动性加工,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探测驱动性加工; 当知觉信息冲突时,个体的知觉负载效应消失,即对冲突信息的印象控制策略受到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与知觉负载双重调节: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反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仅当他人信息不存在冲突时,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才发挥单一效应。  相似文献   

17.
统计最优化理论认为, 在多感觉信息整合的过程中, 大脑是以加权平均的方式将多个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为统一的感觉信息, 通道信息的利用权重根据各通道信息的可靠性来确定。近期的几个行为研究结果则显示, 有关通道估计可靠性的先验知识同样能够影响通道信息在整合过程中的利用权重。然而, 这些研究结果不能确定先验知识对多感觉信息整合的影响是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感知觉阶段还是决策阶段。当前研究致力于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实验通过赋予两种颜色字母不同的视、听一致概率(高概率、低概率), 测量并分析被试在各概率水平下对视听一致刺激的反应时。实验数据显示不同的视听一致概率能够调制对视听一致刺激的反应时。该结果揭示通道估计可靠性先验知识在早期的知觉加工阶段影响多感觉信息整合。  相似文献   

18.
摘 要:人类躯体是由各部位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组成的,与人类面孔相似,也是对称的。它也能提供个体身份和行为方式等信息,如年龄、性别、意图、情感状态等。它与面孔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对个体身份的辨别。躯体知觉是指大脑对进入视觉加工系统中的人类躯体刺激的侦察,感知或识别。躯体知觉应当如面孔知觉研究一样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概述、评价了躯体知觉相关的认知神经研究,着重介绍了躯体知觉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SARS危机中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探讨信任和社会心理支持两个主要因素的效应,分析“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在SARS危机中的表征。结果发现,SARS期间民众通过大众渠道、专门渠道和人际渠道获得信息,并以风险信息的“焦点渐进知觉模式”知觉信息;民众对政府和专家具备基本的信任;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可区分为情感型和权威型,两种类型对个体有不同的意义。通过整合上述特征,可形成有效的“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盖彦君  王权红 《心理科学》2013,36(6):1399-1403
为了考察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机制,实验采用“学习-测验”范式,探索了在不同程度视觉干扰条件下,再认测验里低频汉字及双字词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1)在对低频汉字的记忆中,知觉干扰条件引起了“反知觉干扰效应”,知觉干扰条件削弱了对汉字的记忆;(2)低频双字词不存在记忆的“反知觉干扰效应”。结果可以解释为,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反映语音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