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男孩子不能掉眼泪"是我们常常听见父母教育男孩的信念,更有一次听见有人说:她每次听见孩子哭的时候不去抱他,当他笑的时候再去抱,这样强化就可以让他从此少哭多笑,当时就觉得这个方法很奇怪。哭声是我们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如果没有哭声,我们会担心这个婴儿的情况;哭泣对于婴儿来说是天经地仪的行为。这不禁让我对于哭声产生了好奇。我们为什么会哭呢?动物也许会呜咽、嚎叫,即使猿类有泪腺,但也只是用于清洁、呵护  相似文献   

2.
<正>挑战在《士师记》中,士师耶弗他战时的许愿和他献女儿为祭的故事,交织出现于他的生平故事中,整个叙事单元始于10章6节,终于12章7节,可谓是《旧约》中最扰人的一段经文。耶弗他为何要许下如此不合乎常理的心愿(unconventional vow)?为何坚持献独生女为祭?对于这样一件可憎之事,为何耶弗他与叙事者都保持沉默,未加以评论?更为奇怪的是,《新约》竟然将耶弗他列入信心伟人之列(参  相似文献   

3.
德君兄是我众多艺术家朋友中很有特点的一位。他不似前卫艺术家那样装疯卖傻,装神弄鬼;也不像某些画家动辄以画家自居,吹牛摆谱。他说话不紧不慢,办事从容不迫,一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表情。可以说,喜欢他的画是从欣赏这个人的性格开始的。对我这个非专业的、不写不画的业余艺术评论者来说,喜欢读画就如同在街头欣赏美女一样,纯碎是心灵向往真善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敬事老人     
“我儿,你父亲年老了,你当扶助;在他有生之日,不要使他忧伤。若他的智力衰弱了,你要对他有耐心,不要因你年富力强就藐视他;”(德3:12.13) 这一段圣言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对照日常生活中有关老人问题的所见所闻,包括我们亲身经历的,不难发现,圣言中规戒的行为,并  相似文献   

5.
关于辩证逻辑内容的具体探讨,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才开始的。罗马尼亚昂利·瓦尔德院士的《辩证逻辑导论》(1975年英文版),是这方面的一部较新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著者论述了有关辩证逻辑的许多问题,并且提出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见解。对于我们了解目前世界上辩证逻辑这一新兴  相似文献   

6.
“有否民主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是颇具讽刺意味的:当然有这种民主价值。而且,每日每时产生着与之相关的新的价值。但是,如果思考一下当代思想中判断存在的体制或方式的某些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有某种学术上的意义。价值不再是过去作为价值的东西,这种观点并不新鲜:对于这个问题的传统论证,强调的是以古代哲学为一方与以现代哲学为另一方之间的对照;对于古代哲学来说,评估是以作为规范的天性、铭刻在事物序列中的某些理想、某些完善标准为基准的,而对于现代哲学来说,则是我们决定(评价)一切。前者是价值的客观主义,后者则是人道主…  相似文献   

7.
正书与闲书     
有幸听过扬振宁先生的一次演讲,但是他讲的不是他的专业物理,而是庄子的哲学思想。杨先生旁征博引、有声有色地讲述着庄子哲学与天体物理的关系,让我耳目一新,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阅读中有关正书与闲书的话题。对于任何一个读过书的人来说,都必然是受过正书和闲书这个话题的困扰的。上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一般是会教育你要读教科书而不要读与课本无关的书,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这个问题有十分明确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澄清一些混乱思想,批判当前出现的一种否定实践标准的思潮,肃清“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流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综合介绍一下列宁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舒义 《天风》2005,(1):10-12
经文:耶1:10 圣经中记着"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耶1:10,18:7-10),这是神要先知耶利米传出的信息,也是神给他的托付。这个信息中所要拔出、拆毁、毁坏、倾覆的,当然是丑的、恶的、假的,为神所憎恶的。今天我们的教会正在建造中,应拆毁些什么才能让教会建造得更好,是我们要十分清楚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灾祸 “凡信赖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栽在水边的树木,生根河畔,不怕炎热的侵袭,树叶茂盛,不愁旱年,不断结实。”(耶17:7——8) 这段圣经为信赖上主的人,确实是极大的安慰。但信赖上主的人,他的人生旅途却未必一帆风顺,有些人甚至饱经风霜,终其一生。我们都知道:“幸福、灾祸、生死、贫富都来自上主。”(德11:14) 对来自上主的灾祸,  相似文献   

11.
据圣门弟子艾卜·哈福斯·欧麦尔·本·哈塔卜传述:我听安拉的使者说:“一切善功,惟凭立意;每个人都有他做事的动机,如果谁的迁徙趋向于真主和使者,那么,他的迁徙就是为了真主及其使者;如果是为了迷恋尘世或女人,那么,他的迁徙只是为了他的私欲”。以上这段圣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讲的是有关虔诚的问题,即真主只是以虔诚而接受善行。以下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几点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是多年来争论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有大量论述,我认为,实际上是两类不同的论述:一是广义的,一是狭义的。  相似文献   

13.
夏莹 《现代哲学》2012,(2):42-50
本文以《科耶夫给唐.迪克陶的信》为解读文本,着力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耶夫的哲学要义。其一,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曲解是科耶夫为构造现象学人类学而"有意为之"的误读;其二,科耶夫影响深远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理论构造;其三,科耶夫为凸显对人的哲学研究的独特性而强调的二元论思想。以上三个方面分别诠释了科耶夫哲学的立脚点、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科耶夫哲学建立在对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意"误读"的基础之上。这种"误读"对于当代法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帮助德国哲学进入到当代法国学界,并直接引发了法国的现象学运动;其二,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提供了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14.
“一个贯彻到底的新思想总是要简化……但是一个新观点又倾向于过于简化、忽视、无视,并由此而在实际上加以否认。”——约翰·杜威我的目标是要考察杜威在语言学及有关的问题上所必然作出的论述——杜威虽然在他的著作中对语言和符号体系谈得很多,却没有给我们留下他对这些问题的观点的系统论述。我所以选择这个论题的原因是许多现代的哲学家对有关语言诸问题所表现的巨大兴趣。在我结束讲演之前,我还想谈一谈杜威关于语方方面的著述与在这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爱德观是阿奎那德性伦理学最为关注的问题。阿奎那的爱德观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观(友爱观)和基督教传统的仁爱观的综合,既丰富和充实了奥古斯丁神圣的仁爱观,赋予仁爱合乎理性和情感的新解,又提升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世俗的友谊观,赋予友谊超越性和广博性的内涵。他围绕爱德的内涵、爱德的对象和爱德的秩序等对爱德作了神学—哲学的综合性论述,对爱己、爱他人等提出很多极富创见性的解释,并澄清了与爱仇敌和爱罪人等相关的一些普遍的质疑和根深蒂固的偏见。总之,阿奎那对爱德的综论、释疑和新解代表了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最高成就,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们对爱、友谊、爱己、爱他人以及爱的秩序等的理解,对于我们反思当代的友善价值观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的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的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的同一性混同于自我的同一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性的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的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代表了一个“好”社会理想的两端:公正是最低限度的好社会,而和谐是最大程度的好社会。对于社会的和谐运行来说,制度公正是基本要求,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发育公民的另一种道德内驱力——仁爱之德。而发育公民的仁爱之德,必须从构建公正的制度规则和坚固制度公正这个道德底线入手。  相似文献   

18.
杨晓春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18-131,194
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回耶对话",是历史上文明对话研究的生动个案。而促成两方积极对话的《回教考略》(《四教考略》有关伊斯兰教部分的单行本)一书,则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关节点。通过《回教考略》的出版以及版本状况的查询、《回教考略》对伊斯兰教批评的具体状况的分析、回族穆斯林学者针对《回教考略》有所反响的八个个案的收集(在回族穆斯林学者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回教考略》一书在引起回族穆斯林学者注意到并起而反驳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批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围绕着《回教考略》的回耶对话的一些特点:其一,这一回耶对话总体上是因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明确批评及试图传教引起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方面所描述的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辩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具有必然性;其二,对于伊斯兰教方面而言,这一回耶对话有着相当的"卫教"色彩;其三,虽然当时基督教处于一种主动的且是强势的地位,但这一次回耶之间的对话,却大抵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小饼 《天风》2011,(3):46-47
众所周知,谎言是不好的,若从社会规范的高度来审视,撒谎属于品德问题,遭谴责也就毋庸置疑,古今中外这一道德标准都是一致的。从小我们都听过"狼来了"以及皮诺曹因为说谎话鼻子变长了的故事。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当"弃绝谎言"(参弗4:25;启21:8;雅5:12;太5:37)、"不要彼此说谎"(参西3:9)。主耶稣也曾教导我们说:"魔鬼是说谎之人的父。"  相似文献   

20.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问题,迄今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大凡卓有成效的科学家,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对科学理论评价问题有独到见解的科学大师,他关于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的论述,即使今天看来还是那么引人入胜。本文主要拟就爱因斯坦的有关见解作一阐释,顺便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