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情况。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诗境也即人境。王国维先生归纳出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苦境,  相似文献   

2.
少室山中,五乳峰下,雪花飘飞,山色皑皑。延王法师、阿德居士、沁平君者,烹雪品茗,聚会讲肆。法师居中,面色红润,阿德、沁平侧列,拳手掣笔,凝气净心,汲汲侍也。沁平君问:“何来少林功夫?”法师答:“参禅者也。少林寺者,禅宗祖庭也。”问:“二者系何?”答:“此乃显现少林功夫禅是。中国传统功夫入禅之精髓,成少林功夫也。禅书禅画,禅诗禅乐者同,故少林功夫又曰禅武也。”问:“何谓禅拳归一?”笑答:“君晓‘禅拳归一’,非低境界者!”沁平笑曰:“乃寺碑所书,不可外传也。”法师曰:“禅拳归一也。一而二,二而一,二…  相似文献   

3.
张裕 《中国道教》1990,(2):40-41
陈撄宁先生遗著《道教与养生》,一九八九年七月由华文出版社印刊。偶得其书而读之,知为文集。初览之,始叹陈先生学问之渊博,再读之,复敬其学识之精到。史迁论学,则有“究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语,今于陈先生遗著中见之,复钦其非常人所能及者有四。古来治学,有两件有易作到的事,古来学问家,也有两种很难达到的境界。一种是博古,一种是喻今。博问者能完成对前人的总结,但也正因为学问渊博,思想方法上革新不易,难能建立新学。读古人书即是受古人教起,受教育得其精髓者,即掌握其思想方法,此犹学习数学,例题只为晓喻定理定律而设,例题的结论并不最要。  相似文献   

4.
人生境界     
正人生在世,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别。有的人修其一生为钱谋权,用世俗的眼去看待人与事,似乎很成功,但其境界不高;有的人没有家财万贯,也无一官半职,但热衷公益,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孩子读书,不需宣传,也不图回报。事实证明,人的境界与财富多少没有正比关系,与权势也无必然因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概括古今凡成大事者必须要经过三  相似文献   

5.
书之作用,自古及今,已有共识.而如何发挥书的效能,即怎样读好书,众说纷纭,现举读书巧法五例如下:1、出入读书法.南宋陈善在其《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生活在南宋淳熙年间,那时能够提出如此  相似文献   

6.
此为《异于去是》的第一章,其中概括地提出了书中随后将分章专题论述的全部主要思想。莱维纳斯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如何可以超越去是而成为一“我而为他(人)”者。凡物皆欲去是其之所是,并皆欲在其去是其之所是之中坚持住自身之所是。于是诸去是者在坚持自身之是时即互相冲突。而主体之为主体,或主体之主体性,则相对于此而构成一“例外”:在应于他者之时,我对他者之“应”即成为我对他者之“应—承”,亦即,对他者之承担,或为他者负起责任。此应承则来自于我之暴露于他者,来自一种比所有被动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此章共分十节:一、去是之他者;二、去是与关心;三、说与所说;四、主体性;五、对他者之应承;六、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七、感受性;八、去是与外于去是;九、主体性不是去是的一种样式;十、(全书的)论述路线安排。  相似文献   

7.
(一) 《化书》旧名《齐丘子》,南唐时宋齐丘撰。此说有见于宋初张来《书宋齐丘化书后》、马令的《南唐书》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但与宋齐丘同时代的陈抟则以为非。据陈景元(号碧虚子)《化书后序》记载,陈抟曾对其弟子张无梦说:  相似文献   

8.
何谓伊斯兰世界希文在当今的大众传媒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伊斯兰世界”一词,何谓伊斯兰世界?弄清它的含义,不仅可以使我们增添一些国际常识,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加深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当今的世界是个多元世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故有:三...  相似文献   

9.
宁新昌 《孔子研究》2012,(1):115-121
康德哲学虽然不能说就是境界形而上学,但他的道德绝对(无待)命令、甚至道德宗教信仰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至上境界。然而,他对上帝的公设和信仰则有外在形而上学之嫌。张载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其中含有本体、工夫、境界三者同一的思想,但工夫还是第一位的。海德格尔哲学则是彻底的境界形而上学,其中的"存在"就是境界,而"此在"在"时间"中对"烦"、"死"的"思",直接面对生命存在,寻找本真和自由。他们的思想虽有相异,但也相通,可以互补。他们都在思考生命的问题,他们关于生命学问的思想可融于我们当下的"存在"当中。  相似文献   

10.
王伟(1321—1373年),字子充,浙江义乌人。他尝师事黄语,得其精诣,与同门友宋嫌俱以文章名世。他的思想在元末明初儒林独具特色,但除容肇祖先生在《明代思想史》上曾略作评介外,一般思想史、哲学史、乃至儒学史、理学史多不予以论列。有鉴于此,笔者特撰此文,以期恢复王伟在中国儒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何谓“儒”?王伟释之日:有用之谓儒。世之论者顾皆谓儒无用,何也?日;非论者之过也。被所谓无用,诚无用者也。而吾所谓有用者,则非彼之所谓无用矣。夫周公、孔子,儒者也。周公之道尝用于天下矣,孔子虽不得其位,而其道即周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