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刘节先生发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孔子的“唯仁论”》、《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等文。刘节先生在这些文章中发表的意见,在我看来,是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实际上是用他的“天人合一”说、他的“唯仁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他认为,只有用他这样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才能揭示“历史真象”,才能“古为今用”,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不少同志已对刘节先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刘节先生在不久前的发言中,还坚持己见,继续争鸣。为了明辩是非,为了追求真理,争论应当继续下去。本文拟对刘  相似文献   

2.
严北溟先生的《论‘仁’——孔子哲学的核心及其辐射线》(以下筒称“严文”),是他在去年山东召开的孔子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论文。会上,已有同志对该文提出批评,指出它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并带来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严北溟先生这篇文章,经过修改补充发表在今年《江海学刊》上。其中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论点,并无改变;修改补充,只不过增加一些“论据”和“理由”。我们认  相似文献   

3.
去年(指1978年。——译者注)11月3日,唯物论研究协会的第一次学术讨论大会在法政大学召开了。在这次讨论大会上,进行了“自由问题——以公民的自由为中心”、“辩证法和矛盾”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有十位先生发表了个人的研究成果。在“关于自由问题”的讨论中,清真人、藤田勇、宫本十藏几位先生分別以《社会主义民主的‘伦理基础’和‘公民的自由’》、《自由的问题——关于公民的自由》、《公民自由的历史性质——以‘无产阶级革命’和‘公民’的自由为中心》为题作了报告。清先生首先要大家注意这个问题:“个人自由”、“自律的个人”、“个性”等资产阶级的“公民自由”,应该怎样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伦理基础”加以继承呢?从这一点出发,他注意到黑格尔等人的德国唯  相似文献   

4.
<正> 仁是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对它的理解、阐释和评价却歧异纷呈。比如,有人认为仁是:“忠恕之道”(刘节《唯仁论》),有人认为仁是一种:“牺牲自己为大众服务的精神”(郭沫若《十批判书》),有人认为仁是:“君子的属性”(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也有人认为仁的阶级实质乃在:“克己复礼”。如此等等。虽然见解不同,但都是依据孔子本人的解释。因为在《论语》中,仁这个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颜回问仁,樊迟问仁,仲弓问仁,子张问仁,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同的,至于孔子针对不同情况对仁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先秦的原始儒学和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儒学“新”在何处?学者们各有所见。过去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新儒学之“新”在于熔儒佛道为一炉,或曰吸收和改造佛道从而创新儒学。例如,范文澜先生指出:“宋学是以《易经》来代替佛教的哲学”(《范文澜历史论文集》第32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曹聚仁先生也说:“用《易》学作武器,运用了道家的法宝来和佛家的‘法’作生死战,这便是宋明理学家的‘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22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  相似文献   

6.
以学术理性关切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月26-28日举行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宗教理论研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求是》2003年第9期发表的《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从理论研究和探讨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对我们深入研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很有启发。我们在这里选摘了部分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9.
<正> 今年春天,一位学者劝我说:“您既发表了《孔子的礼学体系》一文,就应当紧按着再写出一篇《孔子仁学的面面观》之类的文章。因为孔子的‘仁’与‘礼’不仅有密切关系,而且‘仁’的内容还比‘礼’更难懂。对此,古来学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您为什么不对孔子的‘仁’,较具体地全面论证一下呢?”这个建议,对我很有启发。所以,今年就鼓起勇气,重新集合论据,详加分类,写成本文。此文与《孔子的礼学体系》为姐妹篇,以期互相发明,  相似文献   

10.
《管子》之“仁”杂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仁”字别解郭沫若先生在其《孔墨的批判》一文中指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面也找不出这个字。”(《十批判书》)这就告诉人们,“仁”这个字相对晚出。赵纪彬先生同意清代大儒阮元“仁”字始自《诗经·国风》时代的观点,并解释说:“此因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渡时期,以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三期发表张玉楼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为题的文章,批评刘节“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发表于“学术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期)一文提出的“阶级斗争的理论不能用以解释古代历史事件”的观点。作者首先指出:自从马克思学就传入中国以来,关于这个学说是否适合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从来就是有争论的。解放以后,这个争论仍然在不同的时间里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  相似文献   

13.
<正>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问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是‘仁’,何也?”朱子答曰:“说‘中’说‘极’,令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以下从“仁”字发挥(《玉山讲义》《朱子文集》卷七十四)。可借朱子未详言“中”与“极”,然依程珙之问,可知三代以前“中”字为思想热烈讨论之点。《中说》序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  相似文献   

14.
高赞非同志在《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一文中,把人道主义說成“国粹”,說成是孔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說:“把‘仁’(孔子的仁——作者注)的思想全部内容联系起来看,无疑这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偉大的思想娜说乐饕寰?它的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現,它的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張,可以說都是孔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作者认为“‘仁’的思想一般的意义是‘爱人’,是封建的人道主义”。据說:“在这个时代的‘仁’的思想,不是别的,就只能是反对奴隶制的人道主义。这对摧毁奴隶制度,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无疑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开头就说 :此书“是‘接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 ,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冯先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又说 :“新的现代化的中国哲学 ,只能是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 ,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 ,这就是‘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分别。” (冯友兰 :《中国现代哲学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9年版 ,第 2 0 0页 )张立文教授也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0 0年第 2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哲学 :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的文章。笔者受冯、张两先生的启…  相似文献   

16.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探新》1980年第1期发表“是综合动力论还是唯内因动力论”一文,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通过百家争鸣深入探索人的心理发展动力这一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在该文中承认:“至于人的心理诸外部矛盾与诸内部矛盾所构成的‘矛盾系统’的壮丽图景,我们刚开始探索,目前尚难以完整地描绘出来。”因此,同志们在探索中的每一新发现,实质上都是对“综合动力论”的有力声援,我们均表热烈欢迎。但为了阐明“综合动力论”的合理性,我们也有必要对某些问题进行答辩。  相似文献   

18.
创造现代计算机的鼻祖图灵在1950年发表《计算机和智能》(又译《计算机能思维吗?》)论中说:“现在人们对于‘思维机器’的兴趣是由一种通常称作‘电子计算机’或‘数字计算机’的特殊机器引起来的。”①他提出一个问题:“机器能够思维吗?”并设计出称作模仿游戏的所谓“图灵试验”。机器模拟人的思维能力从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胡治洪 《学海》2007,1(2):33-39
作为一篇以驳论为主的文章,本文对邓晓芒先生《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中存在的诸如承认“‘历史主义’原则”而在实际上却违背这一原则、沿用“封建专制主义传统”这一概念而对当前历史文化语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加了解、对于批评对象的批评与批评对象的思想实际毫不相干、引用的材料与企图言论证的观点没有直接联系、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莫衷一是、曲解古典文本以至与自己的论断发生抵牾、将自己的独断心态强加于人等谬误进行了分析。从而认为,由于存在这些谬误,邓先生文章中所阐述的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中国道教》2003,(2):19-22
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此美善相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