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卿希泰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了。一年来,每当我为道教研究的各种新课题冥思苦想的时候,常常会想到如果卿希泰老师还在我们身边,他会怎么说,他会怎么指导我们。一、三十五年前,卿老师带我入道教研究之门我认识卿希泰老师是在1983年,距今已经有35年了。我当时刚被调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到所不久,上海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罗竹风同志就安排我参  相似文献   

2.
最初的红袖     
没有一点儿累的感觉,我站着读书。 站着读书自有我的理由,我的座位儿临窗。读书累了的时候,可以看到窗外更远的地方——问过我一次后,青儿就不再说什么,读她的英语,做她的数学作业。 青儿是个很美的女孩。那个春天的油菜地头,黄灿灿的背景,着粉红褂儿的青儿沉醉在夕阳余辉下,她捧着一本书,一定是本很美的书,在读。她的脸庞红红的。她不知道我走过她身边吋,那扑朔、闪烁的目光在流露出一种青春的臆想。那年高二,尚不知愁的滋味我就散漫在春天的阳光下奔走。  相似文献   

3.
我在美国学习的这两年深深的体会到宗教教育课的重要性.虽然我们许多的人从小就生在教友的家庭中,也许我们会想用不着再有宗教教育课了,这样说的人说明他们还不懂他们的宗教。要真正的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必须要学习。我们不能说我生下来是一个中国人会说中国话我就不用学习中文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参加庆祝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宗教杂志社成立10周年座谈会。10年来,两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自立图强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内宗教方面的重要文化和宣传机构。10年来,两社在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映丰富的宗教生活,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促进学术理论研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特别是贯彻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团结和引导着国内信教群众,也影响到海外宗教界,对大家了解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在发展与港澳台宗…  相似文献   

5.
薪火     
在我记忆深处,最初使我对宗教产生崇敬之心的是这样一位传教医生:阿尔伯特·施韦策。这位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医师本可以在欧洲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但他却远走非洲,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救治非洲病人而奉献着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个名字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情怀啊!以后的读书生涯,我看了许多关于宗教的言论。其中,贺群先生的话发人深思。“真正伟大的宗教信仰的养成,多是出于大智慧大悲悯,出于真知灼见和理性的直观”,“这种信仰建筑在深厚的爱人类与爱智慧的基石上,绝非科学和无神论所能动摇。”懂这句话含义的人太…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1 2月 1 2日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系 (PurdueUniversity)杨凤岗教授到我所访问讲学 ,并在宗教学研究所会议室与我所师生座谈。座谈会由陈建明教授主持 ,李刚所长及各位学者、研究生与会交流。杨凤岗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宗教社会学、北美华人宗教等问题的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在主题发言中 ,杨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目前美国宗教学术的研究前沿、北美华人社区中的宗教状况 ,随后就国内学者感兴趣的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杨凤岗教授指出 ,在宗教学研究的漫长的历史中 ,科学的宗教学是在过去一、二十年才成熟起…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6月份,我随同事到英国出差,顺便去看望在伦敦圣玛丽大学读书的表弟。为此,表弟特意请了假带我出去闲逛。我们买了维珍火车公司的车票,火车票是七点半的,但直到八点,火车还没来。"又晚点了。"表弟无奈地摊开双手说,"如果哪次不晚点我们倒要感觉意外了。"这时,候车室大厅的屏幕重复播放着一行字幕。"对不起,我们晚点了,因为驾驶员的眉毛坏了。是的,他的眉毛‘扭伤’了。"我一边好奇地念,一  相似文献   

8.
李兰成 《天风》1994,(5):43-44
1993年5月1日清晨5时10分,南京市基督教协会会长兼市三自副主席郭乐牧师因病在南京离世归天,终年67岁。 郭牧师虽然离世已有一年了,但我们仍然怀念他。 一、走上奉献的道路 郭牧师是陕西临潼县人,1927年12月15日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据他在《我的见证》(载55年11月四期《金陵协和神学志》48页)一文中知,他自幼受到祖母及父母在宗教上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是国家级宗教学术研究专门机构,成立于 1964 年。40 年来,世宗所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学术积累与发展之路:学科专业由少到多,综合实力由弱到强,科研成果由小到大,学术影响由近到远。几代科学工作者,用他们的聪明智慧,把世宗所打造成了中国宗教研究当之无愧的国家队;用他们的辛勤汗水,浇开了中国宗教学术繁盛的百花园。 一 现年88岁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是世宗所的创办者和见证人。1963 年 12 月,毛泽东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  相似文献   

10.
儒学和宗教都是人们在历史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只是各自在不同的文化视野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已。可何以中国人选择了儒学而没有选择宗教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宗教的比较中去理解这种文化现象了。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2011,(3):2-2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影响深远。辛卯年春月,有幸来到无锡灵山胜境,立即被神秘的宗教气氛所感染。游览灵山梵宫后,又购得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满载而归。捧读《佛教文化》如饮甘泉,沁人心脾,喜不自禁。感觉书屋里添了不少佛气。人静了,心平了,读书慢了,想事淡了。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什么?在陈述我下述的真实感受之的,我愿毕恭毕敬地向所有善良正信的人们敬白一声:对于诸位来说,“宗教大市场”一类的说法是万分冒昧甚至有亵渎之嫌的,为此我得真诚地请求诸位鉴谅。对“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答案甚多。别的就暂且不提也罢,“宗教是一种文化”——这个在八十年代中由赵朴初暨钱学森二先生首倡的视点,乃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迄今坚持的一个出发点,虽然这个“顽固不化”的立场越来越有被先进讥为“只有文化没有宗教”之类的危险,但此“文化”非彼“丈化”,我心自明,此“文化”二字有泰山之重,不容轻…  相似文献   

13.
我很同意“中国穆斯林”第八期楊貴、李华国二位同志提出的宗教負担問題的意見,同时我感到在全国各地清真寺宗教开支情况虽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与这二位同志所提出的相符。这个問題是关系着回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认为在今天是有研究和解决的必要,因此我談一談我对宗教負担問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今年曾在前两卷的卷首语页先后发表过《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和《我们现在需要什么》两文,那是谈过去和现在的事情,这次我们就未来的事情再做一些浅浅的议论。宗教是一种长期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已为当今各界人士所共识。它过去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精神面貌,只要它的生存环境仍然还在,宗教就必然会继续存在。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人为地消灭宗教,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违背历史规律的做法,其结果是造成了近年来宗教现象的反弹。如今宗教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宗教界人士正在走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却拥有一份各不相同的生活,我选择了宗教生活。恋爱、结婚、生育这似乎是每个人生活的必然轨迹,但我却超脱这一轨迹去享受无形的爱——基督的圣爱。我爱着他——耶稣,他也爱着我,我为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抛弃了一切,跟随他传播福音。每当我在海边徜徉,在公园小憩,或在郊外远足,或在雨中漫步,时时刻刻我都享受着他的爱——圣爱。我弃家修道了,为了能更深一层地体验享受这份爱——耶稣的爱,但却有不少人对我表现出强烈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一个朋友在纽约一所医学研究生院读书。一次,他得到一份学生订书单,订价只有市价的40%,每期为56美分,价廉物美,于是我们挑了《时代》周刊,一订就是一年。  相似文献   

17.
在一百年前,物质条件明显低下,大会数人整天要为暧罗忙平,到了会天,我们很圣人不必再为隔绝而忧心忡忡,但是我们在精神上却似平需要勇当的营养补充,特别是在现代化道路上行进的人们,最困惑的就是精神失落。这一现象的产生,固然自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与此相关的同对措施,我以为首要的一点厦是改变观意,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太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我们走进了另一个天地!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某宗教关于宗教教自的讨论会,引起了我的感慨,宗教教舀和培养人有的问题一直受到宗教弄的重视,刚刚逝世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主到就…  相似文献   

18.
我十多岁的时候,父亲总是尽其所能地劝阻我不要做啤酒商。他一生都在为地方上的啤酒厂酿造啤酒,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就像他的父亲和他的祖父一样。他根本就不让我靠近任何酿啤酒的缸、桶。 于是,我按他的要求做,努力读书。我的成绩不错,进了哈佛大学。1971年,我成了一名研究生,在哈佛学习法律和商业。 在读研的第二年。我好象突然对事物真义有了顿悟。我除了读书外,什么事也没做过。我感觉压力很大,迫切想为今后的事业作出选择。那真是愚蠢。未来就在我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压了过来。 于是,24岁的我决定辍学。显然,我父母认…  相似文献   

19.
上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加强宗教教育为构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登载在《中国天主教》第二期(21页)。我当时认为宗教教育的必要学习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平信徒,现在想来我错了,宗教教育的学习应该首先针对我们教会的神职人员,其次才是教友。因为神职人员的一言  相似文献   

20.
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系里既没有宗教专业,也没有宗教学诸课程,只是在中西哲学史课程中有些宗教哲学的内容,份量不多,讲课大都有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方式,另外也有佛教讲座之类的选修课。总的说来,我的宗教知识只能算是一知半解,与宗教实际生活则毫无接触,而且对宗教抱着反感的情绪。1963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宗教的任务,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世界宗教研究所。我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有幸分到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尚未来得及做事,便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左”的思潮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