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探述(下)萧登福五、《北斗经》与佛经之关系(一)、佛经中有关星斗崇拜及北斗祭仪的经典印度天象说承自巴比伦与希腊,以十二宫《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等)为主,和中土的二十八宿说有别。而北斗,在西洋属于大熊星座之七星,并...  相似文献   

2.
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据僧肇《注维摩诘经》的罗什译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鸠摩罗什(344—413年)是中国后秦时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长安,到弘始十五年去世,前后11年多时间,共译佛经35部...  相似文献   

3.
西汉末年佛陀口述的佛经就已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只是口传,文字的书籍并没有传过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于汉文化、汉字、纸张以及印刷术等的成就,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丰子翔 《法音》2022,(2):16-22
<正>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妙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要籍。鸠摩罗什的中译本因为“深会经旨”[1]、文笔流畅,一经译出,便被广泛传播。[2]上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东晋以来的佛经写卷,其中《妙法华经》总数约有五千件,是所有佛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3],而有关法华一经的注释之作,也已达134件[4]。这些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不但佐证了传世典籍中对于《妙法华经》以及其他法华著作重要地位的记载,还提供了大量的新文本,  相似文献   

5.
俗语佛源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自东汉末年至东晋以前,佛经翻译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当时的佛经大部分是直译,文词晦涩难懂,大大限制了它的流通范围。由魏晋南北朝以来,学术思想的风气一反两汉质朴,普遍趋于形而上的追求,佛教学术,在此时日益发达。自初唐以后,禅宗大兴  相似文献   

6.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经汉译的第一个高潮期,汉译佛经大量出现并逐渐进入图书典藏和编目领域。由于皇室典藏部门往往把佛经作为一种特藏,历史上各种外典书目中对佛经只有少量登录,迫使佛教徒自行编制专门性专业性极强的各种佛经目录。南北朝时期,各种形式的目录,如分类目录、译者和著者目录、推荐目录等百花齐放。长期以来,佛典目录已发展成为一种极特殊的专门目录,或者说专科目录。那么当前,如何将佛教图书(包括大藏经在内)纳入总的图书编目和典藏之中,以适应统一编目的世界潮流,就成为必须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事情了。 …  相似文献   

7.
东晋道安提出佛经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分结构,并用三分科经的方法进行佛经的科判。虽然其最初遇到质疑,但最终被后世佛经的注疏广泛采用。而道教《灵宝经》文章结构最初并不统一,有的是序经仪结构,有的是语录结构,与佛经的三分结构并不相同。到了刘宋初期,以陆修静为首的天师道道士借鉴了佛经的结构,改编了东晋末葛巢甫创作的《灵宝经》。自此以后,道经的创作也普遍采用佛经的三分结构,而且道经的注疏也吸收了佛教三分科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医书目录发展过程及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书目录发展过程及文化分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史研究生(哈尔滨150040)陈岩波导师常存库一、古代医书目录发展过程及特点众所周知,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已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大量图书的积累和整理导致了西汉时...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6,(1)
张掖大佛寺发现明清佛经六千卷原版“北藏”、金银佛经为世所罕见据新华社兰州12月15日电(记者郗永年)甘肃张掖大佛寺藏经殿的夹墙内,最近发现佛经6000多卷。这是继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之后,我国目前发现数量最多、最完整的佛教文献。张掖大佛寺修...  相似文献   

10.
《佛遗教经》是佛经的一种,内容讲的是释迹牟尼佛即将辞世时留下的遗嘱。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86年,到现在已有2482年左右的历史了。佛祖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徒弟便将这份遗嘱记录、整理,流传为一部佛经。后经中国南北朝时后奏高僧鸠摩罗什翻译过来,又经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手写。法帖原件藏于历代王朝秘府,清代中期始有石刻本。以法帖中附录的清三人题记为证。但因原刻石不知为何在清代中后期丢失,原石拓后来流落到日本,所以我们国内很少流传和著录,《佛遗教经})的秦译原文也因此未能普遍流传了。古代书法家…  相似文献   

11.
血经     
古代我国佛教信徒是以抄写佛经来传播佛经的。他们认为抄写佛经越多信仰越虔诚、功德越大,因此许多佛教信徒为表示虔诚的信仰和修功德而发愿抄写佛经。所谓血经,佛经中有“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之说,血经就是“刺血为墨”,即用自己身上的鲜血抄写的经文。自古以来有许多血经的传说,但是由于未妥善保存而毁损了或者遗失了,令人十分  相似文献   

12.
泰山的历史文化含蕴丰富 ,博大精深 ,历来就有“东方文化宝库”的美称。所以 ,泰山之尊 ,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巍峨雄壮的山形地势 ,更在于它传承、记载着中国厚重而丰赡的历史文化。如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摩崖刻石 ,就是其中的精典。自从佛教在汉魏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后 ,其经典便被不断地翻译成汉文。佛经的保存与传播途径除手抄经卷与印刷成书外 ,另一个渠道便是刻石 ,即直接将佛经摩刻在山崖上。北朝时期 ,于山崖摩刻佛经在齐鲁一代蔚成风气 ;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就摩刻于此时。经石峪的摩崖刻经在佛经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我们中国的翻译事业,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自东汉佛教传入我国后,经典的翻译亦随之而兴,渐渐走向了成熟。我们的先贤,如古代的翻译家鸠摩罗什、不空三藏、法显法师、直类法师、近代的法尊法师等,都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们对佛经的翻译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藏传佛教的佛经翻译工作是何时而始的呢?这应该追溯到吐着王朝时期,也就是中原之唐朝阶段。藏文很多文献中记载:吐善第二十八王拉妥妥年赞(一说此王为二十七代王)时雍布拉岗宫殿上层屋顶上从空中降下《宝庭经》等。因此,后世学者持此据…  相似文献   

14.
目录学苑一奇葩——佛经目录学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目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苑的一束奇葩 ,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曹魏时朱士行的《汉录》 ,到清代智旭的《阅藏知津》 ,佛经目录源远流长 ,数量众多 ,蔚为大观。梁启超所著《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统计的佛经目录为45种 ,我国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统计到的佛经目录多达75种 ,实际上佛经目录还远远不止这个数。佛经目录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的朱士行的《汉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篇 :“第一部总录 ,殆为魏僧朱士行之《汉录》矣。”目录学界认为 ,汉初杨朴的《兵录》为我国专科目录之源头。《…  相似文献   

15.
佛经作为"三宝"之一,是僧俗官私传抄的对象,至南北朝时期,官府和寺院组织的抄经道场确立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抄写制式,深刻影响了后世。抄经制式作为佛经文本的重要文化特征,考察其具体内容、形成历史显得意义非凡。佛经制式形成后对道场检校佛经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是官府实行僧俗试经制度、以及僧人科判的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辅助辨别散佚经文。佛经制式及其形成的意义,启发我们将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似乎比以往单独地研究文本一体两面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王珏 《管子学刊》2013,(4):91-95
西汉皇族是指沛丰邑中阳里刘氏,属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的直系子孙们。刘邦的从父兄刘贾,从祖昆弟刘泽及其子孙们都可称为皇族(即宗室)。皇族的身份是由先赋的血缘关系确定的。兹根据与皇帝血缘远近的差别,将整个皇族阶层划分为上层和下层两个集团。上层集团则由拥有王、列侯(初为彻侯)封号的宗室子弟组成,不能得到王、列侯(初为彻侯)封号的宗室子弟都属于下层集团。西汉皇族集团在构成上呈现如下总体特征:1.西汉皇族集团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社会阶层;2.西汉皇族集团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动态社会阶层;3.西汉皇族分布的地域十分广;4.从总体上看,西汉皇族集体与政治中心---皇帝的血缘日渐疏远。  相似文献   

17.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近房山十字寺遗址,古老的银杏树荫下精美的汉白玉雕刻,给人一种神秘感。十字寺初建为佛教寺院,初建名已无可考,最早见于碑文的名称为崇圣院,姑且以崇圣院称之。佛教在西汉末年的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佛教。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现北京地区在两晋时期建造的寺院便有潭柘寺(西晋,公元265—317)、红螺寺(资福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及崇圣院(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正当佛教在东方中国传播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一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经汉译的 第一个高潮期,新的佛经译本不断出现。但皇 室典藏部门往往把佛经作为一种特藏,另外 度藏并单独编目。有少量的佛经进入外典书 籍的库藏,也另作一种“佛经书簿”以登记之。 后来,则在子部中设立“释教”一类,但并不全 收内典,只是就编者所接触到的,或认为重要 的,酌量采择一部分收入。这种作法的影响极 为深远,通贯到清代,各种外典书目中,对佛 经都是点缀性的登记那么一些就算了,影响 一直到现在。 从佛教经典(主要是汉译经典)进入图书 典藏和编目领域,就出现二水分流的态势,只 能迫…  相似文献   

19.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书荣 《法音》2000,(1):68-70
佛教于两汉传入我国后,随之有大量经、律、论译出并流通于世。但五代以前,均是以手抄本为主,福建也不例外,其中著名的例子有: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赐号福州怡山长庆寺住持大安“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命剑南写开元藏经给之。”~[1]景福二年(893),福建观察使王潮延请僧人“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2],供养于泉州开元寺藏经楼上。天二年(905)春,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人缮经5千卷藏于莆田灵岩寺;同年夏又藏佛经541函5048卷于福州寿山。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  相似文献   

20.
王珏 《管子学刊》2014,(3):54-59
西汉上层皇族的身份是由先赋的血缘关系确定的,这一社会群体是由拥有王、列侯(初为彻侯)封号的宗室子弟组成。在西汉历史上,上层皇族社会地位、社会功能与心理状态的变化,不仅涉及西汉政治体制的本质方面的问题,更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