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0月29-30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日本中外日报社联合主办,共发表杨曾文《北宋惠洪<禅林僧宝传>》、末木文美士《对近代佛教的评析》等十篇论文.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从1985年第一次举办始,每隔两年在两国交替举办,每次都由中日双方第一流学者揭开序幕。近20年中,著名学者中村元、镰田茂雄先生相继离  相似文献   

2.
李贺敏 《法音》2001,(11):45-46
本刊讯11月30日至31日,由日本《中外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第九次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佛教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始于1985年,是为纪念日本最大的佛教报纸《中外日报》创办九十周年而发起的,比中国佛教协会和日本佛教大学发起的佛教学术交流会议早一年,同样为每两年召开一次,中日双方轮流举办。10月3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杨曾文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末木文美士教授分别作了基调发言。杨曾文教授在题…  相似文献   

3.
1998年5月21日陪日本立正安国会、立正大学赠送《日莲大圣人御真迹》代表团参观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时,发现一件日本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天平十二年(740)光明皇后书写的抄经记。回家后凭记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抄件在日本早有记录。为了更好地了解此件文书的价值,先将当时的历史背景稍作说明。天平五年(733)圣武天皇敕僧荣睿、普照随遣唐使人店留学,并寻访高僧赴日传授戒律。经他们的邀请,洛阳福先寺道破在天平八年(736)到达日本奈良。此后鉴真一行经过六次东渡,终于在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已进人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将中…  相似文献   

4.
陈熵 《中国宗教》2006,(7):27-30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从事佛学研究40多年,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学术造诣精湛,尤以历史考辨见长。其代表作有:专著《佛教的起源》(1991)、《日本佛教史》(1995)、《唐五代禅宗史》(1999)等;合著《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已出版第一、二、三卷,1981-1988);主编并参与编写《佛教文化面面观》(1989)、《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始于2001年)等;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1996);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临济录》(2001);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日前,杨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5.
正杨曾文,1939年12月生于山东即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生导师。杨曾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佛教史、禅宗史和日本佛教史研究,笔耕不辍,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史》第1—3卷(任继愈主编,合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等。主编和参与撰写《佛教文化面面观》《当代佛教》《日本近现代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等,校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26日,《庆祝五台山申遗成功——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作品集》首发座谈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活动开幕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南起来到活动现场,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的有关资料,听取了活动负责人的汇报。  相似文献   

7.
温金玉 《法音》2006,(7):45-46
本刊讯6月28日—30日,由广州市华林禅寺、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研究所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协办的“菩提达摩与禅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迎宾馆隆重举行。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华林禅寺住持光明法师,学者方立天、楼宇烈、杨曾文,《中国民族报》社杨连福副社长、办公室主任许兴旺、《宗教周刊》部主任张广艳及65位与会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提交论文的有:杨曾文《唐至宋初的达摩传记》,许抗生《汤用彤先生的菩提达磨禅宗思想研究》,麻天祥、姚彬彬《从〈洛阳伽蓝记〉到〈续高僧传〉——汤用彤先生对菩提达摩的研究》,李富…  相似文献   

8.
1999年5月11日-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法华经》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二十一世纪中的作用”学术会议在日本创价大学(位于东京都八王子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日方代表为东洋哲学研究所所长川田洋一教授、创价大学菅野博史教授、宫田幸一教授,他们的论文分别题为《东洋哲学研究所的历史与作用》、《在日本的〈法华经〉思想和文化》、《牧口常三郎、户田城圣与〈法华经〉》。中方代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云贵教授、佛教研究室主任杨曾文教授、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室副主…  相似文献   

9.
东晋道士杨羲写经,以《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为首要经典的上清经三十一卷最为重要,在道藏三洞四辅经书体系中,是洞真部的祖本道经。杨羲以墨书细字的郗体隶书和荆州白笺,开创了上清经写经的基本风格。杨羲写经的身份是早期上清派专门从事经书造写的经师,后被尊奉为上清派第二代玄师。杨羲写经得到了丹阳许氏士族的支持。许氏士族是天师道奉道世家,直接参与甚至主导了早期上清经的造写和传抄。由许氏士族而展开考察,可以看出,在东晋士族中,擅长书法的奉道世家如丹阳许氏、高平郗氏、琅琊王氏、丹阳葛氏士族中都有代表人物从事早期道教经典上清经、灵宝经、太清经等的造写或抄写。东晋时期,士族写经奉道较为普遍,这是杨羲写经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敦煌佛曲《散花乐》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存敦煌遗书中,有近二十件[1]题名或拟题为《散花乐》(或作《散华乐》、《散莲花落》等)的写卷。关于这些写卷的性质,任二北先生曾名之为“散花乐和声联章”[2],指出它们主要是佛教法会道场中所唱的佛曲。饶宗颐先生在《敦煌曲》中则认为它们不是佛曲而是赞文和声,理由是“散花乐”名称叫“乐”或“文”,无叫“曲”者[3]。后来日本学者砂风和子撰《敦煌散花乐和声曲辑考》[4],对《散花乐》的演唱方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们是诸寺法会上所唱的一种佛赞。诸贤论断,何者为是?本人近读藏经,发现初唐永徽五年阿地瞿多…  相似文献   

11.
《开元释教录·入藏录》被认为是历代汉文大藏经的入藏基准。菩提流志译《须摩提经》不见其中,属藏外佛经,却在日本平安后期(12C.)古写经中得以发现。日本平安后期古写经,可以追溯至奈良时代(8C.)从中国长安带回的写经。日本国家书写一切经事业,就是以《开元·入藏录》为基准,分别抄写了入藏和不入藏佛经。《须摩提经》在北宋开宝藏中的入藏,表明在汉文大藏经形成的初期阶段,《开元·入藏录》的权威性基准地位并未形成,各地域诸寺院仍有各自的入藏取舍标准。开宝藏以降的高丽再雕藏、北方系统契丹藏和江南系统诸藏依据自身编纂方针,对《须摩提经》的入藏作有不同的取舍。流志译《须摩提经》是否入藏的过程,是《开元·入藏录》作为汉文大藏经基准地位确立的验证和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洼德忠先生所著《道教史》一书、经肖坤华同志译成中文在我刊第一、三、四期连载以后,拟由出版社出版发行。洼德忠先生应译者之请,特为《道教史》中文版写了序言,现全文登载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余今年七十有五,岁次壬戍元月十六日,恭写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部竟,功德圆满,身心欢愉。因忆四十余年写经经过,略记因缘如次。余披剃以后,得名师教诲,读《华严》大经,并闻教义,于华严义海,获益殊深,故发愿书写《华严》大经,并希以此写经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同登觉岸。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族多苦,人民涂炭,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古写经中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成果丰富了佛教文献学的内容,强化了东亚佛教的文献学研究基础,为佛教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视野。本文拟以日本"古写经研究所"的古写经研究为中心,对日本古写经研究的现状、成果以及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东亚古写经研究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有“善本特藏五十年”展,举凡一九四九年以来入藏之要者,均有代表作展出,如赵城藏、敦煌写经、甲骨文、宋拓本、罕见舆图等。其中,拉丁文古籍善本,实为罕见。其《说明》云:‘被统称为‘北堂书’者,向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所谓“北堂书”,即原北京北堂图书馆(ye’rranytiny)藏书。明末清初西来教上翻译西书,介绍西学,是以大量西文图书为底本的。这些西文图书,有拉丁文本、希腊文等,当时在欧洲也是极珍异的版本。这些珍贵典籍,一直尘封号北堂书库中。北堂图书馆虽然驰名中外,但一直只是旧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写经与日本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鑫 《佛教文化》2009,(6):82-88
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经典的汉译也同时开始。汉文佛教写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的东传,汉文佛教写经也流入日本,于是日本便开始了写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文佛教写经实际上启蒙了日本书道艺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学者、僧人的频繁渡海,传法求学与佛教书法及碑帖名迹的大量东渡,缔造了以“三笔”为代表的第一代日本书法家,标志着日本书道艺术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杂志原主编龚清志先生于2005年11月16日归真的消息传来,使我感到十分突然。我们虽是同乡,但由于接触不多,我对他了解很少,殊不知,清志先生是一位伊斯兰文化底蕴很深的人,曾以“穆白”笔名写过不少好文章,大都辑入《龚清志文集》。最近几年我们每逢邂逅,本人发表的习作往往成了清志先生的话题。对我来说,听听这位资深穆斯林知识分子对拙文的宝贵意见,是件赏心乐事。但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总是鼓励多于批评。2003年,我写的纪念其同窗好友、著名穆斯林学者陈克礼先生的文章发表后,清志先生连夜打电话热情地祝贺,并称赞说这是一篇史…  相似文献   

18.
正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老子》哲学早在天平时代(8世纪)以前就已传入日本。一千多年来,《老子》在日本社会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日本道教协会理事长早岛妙听女士在日本颇受欢迎的女性杂志《PHP特集》(PHP为英语"Peace  相似文献   

19.
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说起禅宗,人们自然会将它与初唐时的慧能(又作“惠能”)联系起来。慧能为样宗的实际尊定者。作为慧能说法与行事记录的《六祖坛经》(以下略称《坛经))成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禅宗经典,备受世人的注目。由我国著名佛教学者杨曾文先生...  相似文献   

20.
1988年7月1日至10日,由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五台山研究会顾问任继愈先生主持的《道教史》定稿会议,在五台山资料研究中心召开。会议期间,山西省常务副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