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张萌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7,30(4):912-914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的修辞形式。从脑损伤者和神经发展异常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角度,介绍了反语认知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评述了现有研究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在儿童言语发展领域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该对儿童在反语理解任务中的困难根源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目前关于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研究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采用成人反语识别理论去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过程,二是从二阶心理理论角度开展的解释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的尝试,最后在暗示假装理论和二阶心理理论的框架下对现有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整合的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4.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张萌 《心理学报》2005,37(6):767-775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指标,探讨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⑴他人期望类型(内隐和外显)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探测,但不影响语言现象探测;⑵儿童在反语认知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能够理解反语中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⑶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解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5.
运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语境在反语理解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的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共搜集了13篇有效文献,16项实验数据,包含了806名被试。结果发现:(1)在反语理解正确率指标上反语明显比字面语更难理解,语境与目标反语不一致会产生额外推理过程,导致反语理解相对困难。(2)目标区反语和字面语在第一遍阅读时间指标上没有差异,但是在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和总阅读时间指标上反语的加工时间显著更长,这表明语境在反语加工的后期产生了作用,读者需要在加工后期对反语进行重新分析和整合,这一结果基本符合模块化理论的预测。(3)熟悉性对目标区的第一遍阅读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产生了调节作用,表明不管语境强度如何,熟悉的意义首先被加工,这一结果与分级显著性假设的预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6~10岁儿童对反语社会功能的认知。结果表明,通过反语讲话者信念任务的儿童,6岁已能识别反语的润色功能,8岁开始能识别反语恭维的幽默功能,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批评幽默功能的识别仍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趋势及错误类型发现:(1)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2)6~10岁儿童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把反语解释为"真诚话语",理解水平越低,该倾向越明显;理解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把反语解释为"谎话(或欺骗)"。  相似文献   

8.
滑稽一般是以指言语和动作引人发笑。有的滑稽只会使人感到轻浮而流于油滑,但有的滑稽却会使人在笑中完成对对象情感性的审美评价或否定,产生滑稽美。语言表达借助修辞表现滑稽美。而反语式大多表现一种滑稽美。在一定情况下,它比正说直说更有力量。为什么反语大多能表现一种滑稽美呢?探其原因,在于反语有着明显的反逻辑现象。首先反语的反逻辑现象可以表现在概念的运用上违背了逻辑的矛盾律。比如: ①、中国军队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罚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纪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9.
休谟"是"与"应当"问题的原始含义及其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与"应当"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前人的解读中,某些违背了休谟提出问题的本意.特别是那种简单地把"是"与"应当"的问题理解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并推测休谟反对由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休谟的原意.因此,还原休谟提出问题时的本意和当时的情景,尽可能地接近休谟问题的原始含义,是解决休谟问题必须要做的工作.同时,对休谟问题的目的、实践理性推理等的新理解,也有助于推进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运用态度理论对服务态度进行解读,分析医患沟通、患者服务期望和感知与服务态度评价的关系.研究发现患者所述服务态度偏离了心理学态度本意,更倾向于服务行为或者服务;提高医生沟通能力对改善患者评价有积极作用;明晰医患不同视角服务态度内涵及差异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