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流派。它起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之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尼塞(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流派而立足于心理学界了。广义地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可以叫做是认知心理学派,如皮亚杰学派也被称为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2.
申荷永 《心理科学》1993,16(6):369-370
几千年前,在我们汉字形成之时,即衍生了一种具有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心理学”。在汉字的结构与意义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之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与理解。一、关于心的概念心是汉语中最古老的象形字之一,原形为(?),一看便知是表示“心脏”的符号。但中国古人所用的“心”,有着极其深刻的蕴含。首先,就心作为心脏而言,它表示了心脏,但也并非只是一生理学的术语,并非只指人体中的一  相似文献   

3.
汉字输入法对汉字字词加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华  冯成志 《心理科学》2004,27(6):1368-1370
用形似判断和同音判断作业就输入法对汉字字词加工的影响作了考察。结果表明,汉字输入法及输入速度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存在明显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仪表现在汉字认知加工的较低层面。具体本研究而言,纵横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对汉字认知加工的“形”和“音”均存在影响,但前者侧重于“形”.而后者侧重于“音”。笔者认为其直接原因是学生为提高汉字输入速度所付出的额外练习(相比于输入速度低的学生)所导致的.输入法充当了一种作用载体。  相似文献   

4.
戴健林  李朝旭 《心理科学》2000,23(2):248-249
1 前言  社会性概念的结构 (或表征 )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大类热点课题。国内心理学界的有关研究已经涉及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公众的智力观等 ,西方心理学界还涉及爱情和承诺 (commitment)等概念的原型表征 ,也有人运用常识心理学的范式探讨爱情的结构等。但是 ,对“法律”这样一个常见的社会性概念的结构进行探讨尚未多见。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成年人头脑中存在的“法律”概念。对中国人法律概念的探讨应该考虑到一般概念的有关知识。关于概念的内部结构 (即表征 ) ,主要有以下一些模型 :①层次网络模型 ;②特征比…  相似文献   

5.
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roshansky提出的“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1978)一词, 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对居住环境的自我认同, 用于理解和测量“人-地关系”。已有研究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地方感”及“地方依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 并在个体、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上均发现了影响地方认同的因素。未来的研究将采用社会认知的实验技术、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方法等, 一方面探讨地方认同的内在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则利用此概念探索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字心理研究对于汉字信息处理,首先是汉字信息输入编码具有积极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观察字形或识字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能动地去如实反映字形、字音和字义以及三者的联结关系的过程。认字(首先观察字形)是人积极主动地将字形如实地反映于头脑之中。因此研究汉字信息输入编码方法就要从人同字间的辩证关系出发,一方面分析字形的结构特征依照字形实际;另方面根据人的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运用心理学知识(主要是汉字心理)于编码研究中,使编  相似文献   

7.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敬畏是由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事物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 具有自我超越性。敬畏的心理学研究近期受到极大的关注, 但敬畏的本质或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清楚。针对“敬畏的心理过程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 我们通过文献综述, 在厘清敬畏的概念演变、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拟提出敬畏的心理模型, 尝试阐述敬畏的心理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我们认为敬畏心理涉及预期评估、结果评价和自我超越等认知过程, 并且包含浩大感、顺应需求两大核心特征, 以及内部与外部、积极与消极两大主要维度。未来亟需在敬畏测量工具的研发、敬畏相关理论的验证及不同文化群体间敬畏行为的比较分析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化”这个概念具有一种独特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多重意义和多重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都在从事文化的研究,都给文化下了学科定义,并使定义的内容尽量接近本学科研究文化时所侧重的那个方面。在我们看来,只要不把“文化”概念的某一内容宣布为唯一可行而正确的,从而排斥所有其他表述,从不同侧面对文化作出多角度的理解是完全合理的。从哲学思维视角来看,文化的一般规定应当是下面几种规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