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与宗教对立的,但是在某些场合又与宗教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在探索宇宙的无限奥秘、物质运动的绝对规律以及科学家对大自然的壮美表达无比赞叹的情怀方面,上帝作为宇宙的“逻格斯”以及宗教作为人类情感的“终极关怀”都一定程度地反映在人类的科学事业和科学家的个人情感中。所以,具有科学家和传教士双重身份的德日进  相似文献   

2.
张义南 《天风》1996,(10):35-37
宗教与科学是不是对立的?在不信宗教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所以不信宗教就是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相信科学,而宗教是反科学的。他们不能既相信科学又相信宗教,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那么,在信教的人中是不是也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呢?虽然我们没有听到哪一位信徒公开宣称自己反对科学,但却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信徒,他们认为,信仰越虔诚,就应该离开科学越远。譬如生了病,就应该只祷告,求神医治,至于看医生服药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鄙弃医生与药物,说得严重些,就是反对科学。信主的人生了病,当然应当祷告,但同时也应该相信医药的力量。《近代科学奠基者的信仰》一文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不仅不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更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予人类奇妙的、莫大的恩赐。因此,宗教与科学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评述了《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一书中,6位国际著名的宇宙科学家关于宇宙与上帝关系的观点。内容涉及到社会公众极为关心的“大爆炸理论”和“人择原理”是否提供了上帝存在的证据、显示宇宙有目的设计的迹象的问题。文中不仅介绍了作者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同时,也介绍了他们个人对待上帝、天堂等宗教信仰观念的认识,以及对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将宗教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返童症”还是将上帝视为人类“夸张的父亲”,弗洛伊德都没有为宗教或有神论本身的存在提供科学依据,他的工作是从心理分析方面解释宗教的起源和上帝观念的形成,其结果自然是证明了宗教的非理性特征。既然其起源和本质都是非理性的,当然未来人类也不会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宗教,他确信人类文明终究会鄙弃宗教。他的这个结论在本质上仍然属于19世纪就开始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评判传统”,所以,我们仍然将他视为当代无神论的启蒙主义者。同样,弗洛伊德自己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启蒙思想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宗教》一书的“科学与宗教冲突”部分,收集了7位学者文章,从宗教内部对于科学的态度之历史发展、科学与宗教方法之比较、以及对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解决重要问题方面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科学与宗教关系在根基上是冲突的,澄清和回应了部分倾向宗教的学者提出的二者关系调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宗教》一书的“科学与宗教冲突”部分,收集了7位学者文章,从宗教内部对于科学的态度之历史发展、科学与宗教方法之比较、以及对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解决重要问题方面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科学与宗教关系在根基上是冲突的,澄清和回应了部分倾向宗教的学者提出的二者关系调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有一种倾向认为:科学与宗教没有本质区别,科学与宗教可以互补和融合,甚至提出宗教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其啧啧称道的案例之一是,笃信上帝的开普勒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本文着重分析了开普勒的自然哲学思想。从而说明他心目中的“上帝”只是“理性”的代名词,开普勒取得的科学成就完全是理性活动(包括科学观察)所结出的硕果,是“摆脱宗教”的成果,而不是靠什么万能上帝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上帝”是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经常提到的字眼。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难道还需要祈求神灵的保佑吗?如果不,那么美国总统为什么要这么讲?它的含义和寓意又是指什么?宗教对美国人的影响深深植根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之中,由来已久。当第一批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土地时,他们便以宗教为精神支柱,把自己思想中的命定论与开拓一个新世界的神圣计划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播下了美国“天赋使命”的种子。“上帝的选民”、“山巅之城”、“希望之乡”等说法便是他们在尘世履行上帝赋予他们的特殊使命的表述。美国学者耶奥舒亚·阿里利说:北美殖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谭·胡尔发表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塞拉斯纪念专号”(第15卷第1期)上的一篇吹捧塞拉斯的人道主义的文章。作者说,人道主义者是“反唯灵论者”,他们由于不愿“一笔勾销”“在文化史上起过深入人心的作用的”宗教,因而“面临了把宗教纳入他们的体系的问题”。人道主义者不同于宗教徒之处在于,他们认为“人自身即是价值之所在”,“宗教只不过是对人的生活的价值的忠诚”,在理智已经成熟的今天,人道主义是“宗教的逻辑发展的归结”。人道主义老提出宗教有非科学的“教条主义和出世性”,这是今天的人们不能容忍的;基督教“对普通人的道德尊严、人的手足之情和对慈善与博爱的强调”是人道主义者应该学习的,“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渡过当前的危机,不用原子弹彼此炸死的话,我们可能将学会立定脚根……甚至为逐步建立……善的生活而工作。”作者最后叙述了进化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人道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看法,并强调人道主义在实践上成为未来的宗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无神论》2009,(1):F0004-F0004
该书批判了宗教教条、历代对上帝存在的一些论证,试图为无神论建立一个科学框架。该书认为“上帝假说”同任何假说一样,应该受到人们怀疑性分析和批判;驳斥了“没有上帝,人们就没有道德”;并肯定了美国哲学家R·Pirsig的观点:“当一个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精神失常;当许多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宗教。”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了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本质的科学理论,是以发展为主题的科学理论,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包括宗教工作的根本指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宗教工作,是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符合广大信教群众根本利益的。团结我国一亿多信教群众,首先就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如果对他们的信仰不尊重、不理解,甚至采取错误的做法,广大信教群众就不会靠拢我们,就会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影响社会稳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  相似文献   

13.
宗教信仰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问题。狄德罗曾经说过:“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幻想。”他还坚信理性终将战胜迷信,科学定能消灭宗教。然而2000多年过去了,科学进步了,社会昌明了,但是宗教却仍然停留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面对那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人们不禁要问,宗教信仰究竟是源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西方学者曾对此作过研究。如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愿望之上的一种幻想。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孤独、恐惧和无能为力之感。他认为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宗教…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科学家信教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并不信仰有人格神的宗教。依普朗克的话语,“我一向就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是有人格的上帝。”具体来说,当代科学家信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1)信仰宇宙宗教。典型的是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我相信斯宾诺莎主张的那个通过现存事物井然不紊的和谐而将自己启示给人的上帝”。这个上帝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上帝,而无宁说就是宇宙。在他看来那隐藏于自然之中,始终绝对有效的近似自然规律的和谐就是上帝。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都体现着的和谐、对称、秩序、美,令人油…  相似文献   

15.
诚:基督宗教与儒家的一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一种位格性的德性,与三个方面的人格性存有相关。基督宗教伦理中诚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世界的使在者,上帝自身的诚为人的诚提供了本体论根由及命令。对上帝的诚内在地要求着对他人的诚,并且,上帝作为一种超验的监督,保证了对他人之诚的目的性。儒家伦理之诚与基督宗教不乏相似,但在儒家,由于诚的对象“天”没有人格,诚的对象实际上是人自己,在诚之中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另一方面,诚被儒家当作达到修齐治平的手段。加上没有来自超验之维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极易使人欺谎不诚而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6.
康德道德宗教的理论位置及其合理意义孙波批判与建设是康德哲学对时代精神的反映。从“批判”认识出发,经由“物自体”,导出伦理学,以“上帝”做为道德学说的证明和补充,这是宗教在康德哲学体系中所处的理论位置,也是我们理解康德道德宗教的合理起点。“上帝”是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关于儒教 (儒家学说 ) ① 是不是宗教 ,这是一个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问题 ,但却是一个值得人们去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意义就在于 :它把儒家学说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 ,由此促使人们去思索、探讨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 ;通过这种思索和探讨 ,既可以加深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 ,也可以加深对于宗教的理解。下面通过儒家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的比较 ,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儒家学说之被称为儒教的确切含义我们注意到 ,在古代中国 ,人们早就把儒教 (儒家学说 )和道教、佛教视为同类而并称其…  相似文献   

18.
雪峰 《天风》2012,(9):56-57
上帝吩咐保罗“作外邦人的光”(参徒13:47),其主要使命是“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上帝,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参徒26:20),所以他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参罗11:13)。然而,这并不是说保罗的工作就与犹太人没有任何关系。作为土生土长的犹太人,保罗对同胞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在不断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同时,  相似文献   

19.
孟艳玲 《天风》2006,(14):32-36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自问,又不断寻觅的话题。《旧约》里,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被称为人类的堕落,有了“失乐园”的开端。1667年,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十二卷长诗《失乐园》出版,他给我们重复讲述着原来的故事,从此人类一直走在寻觅乐园的路上,可是人类恒久地寻觅,也就有不断地迷失。司芬克斯(Sphinx)是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兽,把守在通往底比斯的马路上,向每一位过路的人提出一条谜题,答不出来的人就会被怪物撕成两半,猜中的就让他们顺利通过。司芬克斯最有名的一个谜题是:“什么生物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这个答案就是“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谜,这个谜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只有去探究我们才有可能揭开谜底。“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一直试图破解“人”这个谜,。他们对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这种努力是可贵的。但基督教认为,人不能单纯从人自身去揭开人之谜,就如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二十世纪德国才气横溢的思想家谢勒谈论人的本质时,不偏重理性的角色,却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人的超越意向、祈祷、寻求上帝的本质,“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是祈祷的、寻求上帝的本质。……他的理智,他的工具机器赋予他越来越多的自由闲暇去内省上帝、爱慕上帝。……上帝是汪洋大海,精神和爱慕是一泻入海的百河千川。这些河川在其源头就预感到大海了”。人要真正理解人,必须认识上帝。认识上帝与认识人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在信仰的范畴内谈论人才会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君华 《天风》2004,(4):46-47
经文:出20:7 上帝的名有特殊的意义,上帝的名“耶和华”(原称“雅威”)是自有永有的意思(出13:13—15)。“自有”就是起初就有、自然而有;“永有”就是永永远远的有。上帝与人不同,人有死亡的限制,而上帝却是自有永有、从亘古到永远,所以诗人说:“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诗90:1)谁依靠上帝,上帝就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