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春佳节,亲友团聚,你说我笑,好不热闹.读二年级的儿子也手捧糖果前来助兴,只听他大声嚷道:“吃大阳神峻,谁吃大阳神?”我一听话不对头,嗔斥道:“大过节的尽出洋相,你仔细看看.是‘大阳神’还是‘太阳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是十阳神’!不相信你瞧瞧!”我想:不会吧,太阳神的广告哪天不看三遍四遍的,别说太阳神三个字不会认错,就是商标图案闭着眼也能画出来,怎么会是大阳神呢?待我接过几颗糖果仔细一看傻了眼,堂堂正正的太阳神商标图案下,赫然入目的三个字无一不是“大阳神”。我只好苦笑,当初买糖果时只考虑到…  相似文献   

2.
学习的开端一九五四年春天,我因负伤从部队转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到了那里,自然要读一读毛主席写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这就是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开端。我第一遍读这篇文章,就被毛主席的亲切教导、白求恩同志的光辉形象感动了,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当时,我伤痛很厉害,又想到今后自己的健康问题、工作问题、前途问题,心里很沉闷。读了这篇文  相似文献   

3.
我在上大学时,就立志要学习和研究伊斯兰教和回族史,但我对这两个又密切又不同的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开始我也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去研究,想了好久,就决定把我在生活中常碰到的“教派门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矣研究对象确定后,就找书学习,首先阅读了王敬斋的汉译《古兰经》,通读后也没找到有关论述“教派门宦”的问题。那时有关伊斯兰教的汉文书很少,在西北地区更少,怎么办呢?只有结合自己的工作,找机会调查访问。结果就是这一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把我引进了具有这方面知识的穆斯林群众中,从此,我的视线也开阔了。通…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对表达直言判断的语句进行逻辑分析时,常常碰到一个麻烦的词:“不”。对它稍不留意,往往就会把判断彤式认错了。因此,有必要研究、掌握运用它的规律。一、“不”所否定的对象和“不”在直言判断中的位置。从语文意义上讲,“不”是个否定副词,单独使用,常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述宾词组前,否定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例如:  相似文献   

5.
召铎 《天风》2005,(12):45-45
九百年前,大诗人苏东坡在长江岸边船头上听父亲弹琴时,写下千古名句“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诗中“文王”当指古琴曲《文王操》。二千年前,孔子曾向师襄学琴,弹了多遍自认进步不大,后来老师说:“你可以弹新曲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曲名呢。”接着又弹了十遍、百遍,孔子在弹琴时似乎看到一个高大形象,他断定此人只能是文王。老师  相似文献   

6.
读了《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上的《谈“一样”——兼谈“似的”》(以下简称《谈“一样”》)以后,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现提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谈“一样”》认为:“一样”作为词,不管是独立型的还是结合型的,都是形容词;“‘一样’和‘似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词”。我们认为这两个判断都不恰当。正如《谈“一样”》指出的,“一样”有独立型和结合型两种类型。独立型的“一样”能“象其他实词那样独立运用”,且有形容词  相似文献   

7.
靠主得胜     
李小琴 《天风》2001,(5):27
当我上小学刚认识“癌”字的时候,觉得它每一画都那么难看、凶恶。后来除对它有一种厌恶之外,还对它无比愤恨,因为在我年幼时,癌症这个恶魔夺去了我父亲的生命。愤恨之余,天真的我感到它离自己又是那么遥远,久而久之对“癌”的认识也就渐渐淡漠了。  相似文献   

8.
下意识     
带儿子去房山看石经,他又下意识地拿起记忆本和电子词典。孩子这样的下意识,已经有10年了。他说过,这些“下意识”会让他受益终生。儿子说话早,大约七个月时就能讲很多单音节字,抱着他翻幼儿画报时,他对喜欢的东西会盯好久,并在下一次看到时,准确地叫出来。八个月时,我有意识地将家中物品依他喜欢的顺序,分别贴上相应文字,这习惯源自一位教育学家说幼儿记忆符号与记忆物体相似之处,再后来,我做好多卡片,卡片上面是我自己画上去的物品,下面则是不大醒目的汉字。因为色彩鲜艳、图案各异的卡片通常一周或是两周更新一次,孩子特别喜欢,那个年龄阶段的他,喜欢的应该是那些鲜艳,不过我依旧画着换着。到了他两周岁时,记忆汉字的能力出奇地强时,我意识到可能是这些利用“下意识”画画写写的卡片帮了他的忙。这鼓励我坚持换下去,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调整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最”是个地地道道的副词,它常见的用法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子中充任状语,朱德熙先生在谈到一个语素跟别的语素结合的位置时,指出:“最”只能前置,不能后置(没有“X最”的格式)。”(朱德熙:《语法讲义》) 但是,近年来.“最”字出现了一个新的颇为独特的用法,以类似名词的身分出现在“××之最”这一格式中,比如:  相似文献   

10.
“有”除了表示确有、具有(“我有一张童年的照片”)和存在(“门前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以外,还有一种表示估量的用法,我们把这种由“有”做述语表示对主语进行估量的句子称为表示估量的“有”字句。这种“有”字句在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均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这种“有”字句谓语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宾语部分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因为估量必须有结果,不能只是孤伶伶的一个词。值得注意的是:用在“有”字句中的形容词只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而不能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11.
汽车驶出拿撒勒不远,我和我的阿拉伯朋友索非来到迦拿(Cana)。迦拿是希伯莱文,意为“芦苇”,它是以色列加利利湖畔的一个小村落,也是耶稣行第一个神迹——把水变成酒的地方。 索非把车停在的一座小山腰上,向前一指,说:“那里有一处圣地”,随后去干他自己的事。我茫然地朝前走着,碰到一两个人,就问“这里有教堂吗?”他们马上指着十几米处远的一个院子,说:“在哪儿”。  相似文献   

12.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学校花坛边的草地上,我碰到一个脚步匆匆的女孩,她停下来怯怯地对我说:“您是刘老师吧。”见我点头,她又急切地说:“我不是本校学生,在××中学读高二,但初中是在这所学校读的,我专门请了两节课的假来找您,请您一定帮帮我。”看着她焦虑的眼神,我虽不知道她正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但可以感觉到她内心的压力很大,渴求解脱的愿望非常强烈。 当我和她静静地坐在咨询室时,她低头不语,两手轻轻地搓动。我发现她是一个长得很清秀的女孩子,个子很高,身体略显单薄,薄薄的嘴唇抿得紧紧的。我知道她对我还有一些戒备心理。 “我知道你现在心情一定很复杂,是有什么事正困扰着你,对吗?我希望能帮助你。”她终于抬  相似文献   

13.
引言我们曾对下列这类“×就×”结构作过一些探讨: Ⅰ.去就去说就说走了就走了Ⅱ.不去就不去不走就不走Ⅰ组例式中的“就”是轻读的,表示“无所谓”的语气,记作“就_1”;Ⅱ组例式中的“就”有轻读和重读两种情形:轻读的是“就_1”,重读的表“加强判断”的语气,记作“就_2”,就_1和就_2都有关联的作用。上述都是“就”出现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情况。具体来说,这两个词语的形式相同,长度相等,因此都记作“×”。本文试在此基础上侧重从词语的长度着眼,研究两类与之相关的句法格式,并作出比较,以弄清它们之间一些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必言 《天风》2003,(6):30-30
圣经上曾说:“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可是谁又能制服自己的舌头呢? 今天晚自习结束时,突然班上两位同学吵了起来,原因是因为其中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在别人祷告时看英语书。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你是什么东西,我……”另一位言:“你是什么东西,我要你管……”两人互不示弱。同学好多去劝架,才平息了……  相似文献   

15.
当艺术家在从事作画、演出、书法挥毫等艺术创作活动时,常会碰到一些意外情况,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创作的失败,使自己陷入尴尬难堪的处境。因此,如何应付突发事件,是对艺术家智慧的特殊考验。而高明的艺术家,总是能处变不惊,匠心独运,随机应变,显示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过人的思维智慧。被誉为“曹衣出水”的三国名画家曹不兴,有一次在吴王孙权宫内作画。营不兴当时多喝了几杯酒,酒后执笔作画手有点不听使唤,不小心在画绢上溅了两个小黑点。营不兴吓了一大跳,心中暗想,孙权性子暴躁,弄脏了他的画绢,可不是闹着玩的。想到这里,…  相似文献   

16.
正一、背景说明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笔下画出来的形象常常如同孪生子一样大同小异,另一方面,尽管我的学生已是十几岁的初中生了,画出的东西却简单得毫无细节。每当开始画命题性绘画时,学生的画面就会变得如出一辙……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个现状,我选择了初一年级的某班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实验很简单,我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形象,题目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东西,分别是房子、电视机和窗户。经过统计上交的作  相似文献   

17.
大声地生活     
那天,我领女儿上街,在一个书摊前选了两本书,手伸到兜里掏钱,突然碰到一只手,我吓了一跳,禁不住“哎”了一声,就见一个男人“嗖”地一下转身离开了,留给我一个穿黑色皮夹衣的背影。女儿在旁边连忙问:“妈妈,怎么了?”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丑女,打从娘胎出来,就很自卑。上小学时,同学们就给我起了绰号“赛西施”,当时我还以为西施是个丑八怪呢!后来才知道这是故意起个相反的绰号。没有办法,我就自己努力学习,把自己关在学习的乐园里,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可是,我已是大四学生了,同宿舍的女生都出双入对的,自己就是没有人来搭理。虽说子女不能嫌弃父母,可是,他们为什么“创造”自己那么“缺斤少两”呢?主持人,你给说说看,我该如何是好呢?  相似文献   

19.
一天,陪着孩子读图画书。书上有一组图是连结的。第一幅是一头牛在吃草;第二幅是一只羊在吃矮树叶;我问过女儿,她一一答了。但第三幅图是画了一只长颈鹿,正高扬着头,站在蓝天下。画面上并没有画它吃的东西。我问:长颈鹿在干什么?女儿略略一顿,说:“长颈鹿在吃天。”这回答一下把我惊住。“吃天”?多奇怪的念头,然而又是多么精彩,多大胆的想象啊!这是我们这些具备常识却囿于常识的成人难以想象的。 后来,常常听到孩子说一些“无理”的话,便渐渐留心起来。我发现,孩子实际是将自己从有限的知识中得来的思维方式随意“移位”到…  相似文献   

20.
<正>从上海疫情伊始,我们就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活动。第一次活动时恰逢我排队做核酸。我边排着漫漫长队边想着主题“春天里的自己”。但望不到头的长队总让人心烦意乱,我也无处去画出我的想法。就这样因为疫情错过了第一次活动。但这好像为之后的活动拉开了序幕,春天里的自己和疫情下的自己逐渐融为一体,现在想起那时的情景还不禁有些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