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科学界一些著名科学家参与的、所谓的“科学与宗教运动”。其主要讨论的还是在宇宙学和生物学问题引发的有关进化论与神创论问题.进而又引发了更广泛的科学与宗教关系讨论:特别是当神创论的新变种——“智能设计论”提出后.在美国媒体推波助澜下。引发学界和公众中对此问题更加关注。该书的第二部分“‘智能设计论’亦即神创论对抗进化论”,有5位作者评论了“智能设计论”(新版神创论)对抗进化论问题。分析了“智能设计论”对进化论的疑问与挑战,其流行的现状及其在公众、社会和国家政治层面上的影响.阐述了“科学与宗教运动”带给公众什么样的思考。本文对此进行作者主要观点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进步导致了宗教的观念不断被否定,例如进化论否定神创论,天文学否定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涉及事实的方面,宗教正在不断收缩阵地。然而长久以来,自然科学很少对宗教本身进行研究。近年来,科学家不断提出应该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这一"宗教科学"的学科正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语境下,宗教因其组织化的结构而成为教会的代名词。与此相对照,宗教这一概念在传统中国社会并未一神化、体制化,因而各种宗教呈现出"多元通和"的局面。中国的传统宗教存在方式是世界宗教的一种常态。近年来,西方社会制度性宗教呈衰落之势,追求灵性的人数则持续上升,反映出"宗教性"或"个体化宗教"这一宗教观念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关于宗教规律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并将继续在指导实践中发展与完善。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说明这一概念和理论体系已经跃升为国家层面的理论共识。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主线是新时期中国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活动的梳理,分析总结当时的知识精英阶层探讨宗教问题的理论背景、实践出发点、关注角度以及相关特征等,从而以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把握“宗教”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进入汉语学术界之后的知识生产与解释实践。并从社会调查的具体宗教问题入手,勾勒出知识精英阶层对中国本土宗教现象的理论生产,及其背后产生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译自黑格尔1827年的《宗教哲学讲演》中的“特定的宗教”。在该讲演中,黑格尔纵观世界历史,研究了人类史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宗教的本质特点,阐述了宗教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华帝国的国家宗教,关于中国人的“天”和“道”的概念。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黑格尔时代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了解到黑格尔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何全球伦理不是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振明  冯平 《世界哲学》2003,(3):106-110
“全球伦理”这一概念已得到世界上各种不同学术团体的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是神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提出《全球宗教伦理宣言》导致的一个结果。但是,“全球伦理”不等于“普遍伦理”——西方哲学家对于地理概念意义上的“全球”性与道德哲学家自古以来试图通过实践理性所要建立的伦理之“普遍”性之间的区别是很清楚的。然而,中国有些伦理学界人士却表现出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的倾向。本文将要阐明的是,“全球”概念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对话思想极其丰富。他基于“宗教对话必须是真正具有宗教性的对话”这一原则提出宗教对话的八条游戏规则;他对宗教对话的方法本身进行反思,提出“对话的对话”;他还根据他对宗教对话的思考,设想具体的对话过程,我们将之归纳为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9.
杨庆堃先生通过"分散性宗教"这一概念准确地分析出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状态和性质,并有力地回应了一部分西方学者的"中国人无宗教信仰"的错误观点.本文重点分析杨庆堃先生"分散性宗教"这一核心概念,并通过对其特性和社会作用的探讨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22,(12):68-69
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共葫芦岛市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通过开展创建“三爱”“正行”“平安”“和谐”“文化”“数字”“生态”宗教活动场所和争做新时代优秀宗教教职人员的“七创一优”活动,构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葫芦岛实践模式,形成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创造性地提炼出关于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九个必须”,其中第二个“必须”即“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这一“必须”的实质就是要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会,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 ,新的千年 ,带给人们的是美好的曙光和无限畅想与激情。 2 1世纪是知识、信息、科技与人才荟萃的世纪 ,是一个竞争激烈 ,充满生机的世纪。作为一名年轻的道教徒 ,面对崭新的时代 ,在带给我希望和信心的同时 ,留下更多的还是对道教如何更好发展的思考。记得 1 993年江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宗教问题讲了“三句话” ,其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三句话”精神实质的根本和落脚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主题的提出 ,为新时期宗教工作和宗教发展指明了方向 ,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 0 0 0年 1 2月江总书记…  相似文献   

13.
宗教市场,对谁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市场论是当前宗教社会学研究中颇为流行的、以经济学供需关系解释宗教现象的一种理论。该学说引入国内后,深得学界某些研究者推崇,被视为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客观地说,宗教市场论从“市场”角度诠释宗教现象,为人们全面、理性认识宗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然而,谬误离真理只差一步,当前某些学者提出的“开放(中国)宗教市场”论不仅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反而会扰乱中国“宗教市场”,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宗教的教义、组织、图像、仪式、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等等,大体上把汉语宗教修辞研究概括为三个层面:一、学科“概念系统”或“体系”的建立。重点是宗教符号象征系统和隐喻系统的描写。二、宗教修辞语境观的建构。宗教祭祀仪式是高度程式化的戏剧修辞,宗教仪式的空间情境是依靠综合性的因素建立起来的。三、宗教传播修辞研究。考察宗教传播活动的内、外部关系,同时对传播过程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什么?在陈述我下述的真实感受之的,我愿毕恭毕敬地向所有善良正信的人们敬白一声:对于诸位来说,“宗教大市场”一类的说法是万分冒昧甚至有亵渎之嫌的,为此我得真诚地请求诸位鉴谅。对“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答案甚多。别的就暂且不提也罢,“宗教是一种文化”——这个在八十年代中由赵朴初暨钱学森二先生首倡的视点,乃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迄今坚持的一个出发点,虽然这个“顽固不化”的立场越来越有被先进讥为“只有文化没有宗教”之类的危险,但此“文化”非彼“丈化”,我心自明,此“文化”二字有泰山之重,不容轻…  相似文献   

16.
徐以骅 《中国宗教》2018,(10):48-49
一、从“大国宗教”到“大国学术”“大国宗教”概念是笔者在2017年提出的。“大国宗教论”认为,就一般而言构成“大国宗教”主要有以下要素:(1)绝对数值要素。一国宗教的强弱不仅要看相对数值,可能更要看绝对数值。除非较极端的个案如梵蒂冈,大国在宗教信徒及宗教活动场所和机构上的绝对数值.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宗教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宗教学科和宗教人士对宗教经济的研究,远早于经济学及其学者对宗教经济的研究。经济学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宗教领域内经济的研究,20世纪中期以来逐渐兴起,宗教经济学概念近年来频繁出现。但是,对于什么是宗教经济、宗教经济学、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缺乏较好的界定和系统研究,宗教经济学理论体系远未形成。本文主要对宗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宗教经济实体进行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学生向宗教寻求精神慰籍的现象有所发展,但这些学生并不是宗教信徒,这种对宗教模糊暧昧的态度被称为“宗教暧昧”。对此,通过对武汉地区22所高校发放2000份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宗教暧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们对宗教处于似信非信的矛盾之中,信教学生对自己的动机也并不十分清楚,信教学生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他们了解宗教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分析显示,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建议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丰富“两课”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设宗教理论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寻找信仰”;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运用“软”“硬”两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之中,需要辩证地看待宗教因素的作用,积极开展民间宗教交流、进行宗教对话,以实现文明互鉴,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宗教风险”是指由宗教引发的不理想事态的程度及这种不确定性的大小。宗教本身不是风险,但可能成为不理想事态的诱因。在当今世界,宗教具有很强的弥散性特征,它渗透到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