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意义及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燕 《学海》2001,(5):140-143
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存在,是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东西,它传递、发展、嬗变的历史就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因此,在传统与现代双重价值观念交叠、纠葛的文化转型时期,我们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审视,应充分认识其双重性,既要看到它与现代化碰撞对立的必然性,同时又要看到两者在某些层面的融合性,即传统政治文化中,那些在现历史阶段仍然活跃着的积极性因素,只要通过理性批判的整合、重铸,就可能改造成为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些优良成分.  相似文献   

2.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精神负担越来越重,人们很容易长时间处在一种消极和抑郁的情绪中,为很多疾病的产生埋下隐患,影响到身体的康健。然而,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人们又不得不保持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好的心态。所以,在人们不断追寻和提高更好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养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本文旨在使人们全面了解传统体育养生中所蕴舍的科学的养生观念,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够调其心志、强身健体、放松心境、益寿延年,更能对现代科学健身观的建立提供依据和参考,对现代人的健康养生观起到健康科学的指导。预期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论述使国人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之道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文化和《古兰经》中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本文主要探讨伊斯兰文化中有关和谐思想的内容,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和谐思想为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许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制度伦理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从制度伦理的视角而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主要包括从农业文明到商业文明,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从古到今人们永恒的追求,我们的先哲们自古就充分认识到了和谐的价值.中国古代和谐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古为今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的现代价值--在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极为丰富,涉及到了民本执政理念、经济定国战略、公平分配定律、社会救助体系、民主决策模式、中庸领导方法、和平邦交策略等。这些思想是指导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理论精华。认真发掘研究和继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孝”德内涵的演变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孝\"德观念已有三千余年的沧桑演变,其内涵、地位和作用是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演变的;其内涵复杂,既有维护等级、特权、专制的封建糟粕,又有体现人生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要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扬弃、继承和创新;要使其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以便与当代社会的民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齐鲁文化作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迄今仍然绽放着智慧的光芒。齐鲁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极为完整的价值体系、极为强大的生命接续和极为宏富的包容力量,它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认同教育和求新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和谐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孔子又是“和”理念的集大成者。他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个人身心关系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谐意识进行认真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明生 《现代哲学》2007,4(5):36-41
儒家大同思想在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影响深远。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尤其巨大。这种影响渗透在其政治思维中,成为他日后设计中国社会模式的重要文化基因。毛泽东设计的具有儒家大同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由于严重脱离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价值的四类解读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解读,并因此形成了公例主义、科学主义、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四类解读方式。四类解读方式的形成及运用,不仅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价值被发掘出来,而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同时为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解读传统文化价值的方法体系准备了思想和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现代化怎么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史,中医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中医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试从哲学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龙霞 《现代哲学》2006,(1):32-36,121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面临着从批判性导向向建设性导向的话语转换的需要。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对法律规范意义的一贯抛弃态度,是实现话语转换的困难所在。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发现否弃法律的规范意义并非马克思思想的固有逻辑。而籍由马克思实践思想中所蕴涵着的实践的内在张力性框架,可以把法律的规范意义容纳进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出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究谋求自身内部话语转换的可能和契机。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景迁  于静 《管子学刊》2006,10(2):111-117
《格萨尔》史诗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化起源于原始崇拜与宗教信仰,其哲理基础是二元的,藏传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教理念是史诗中生态文化的主要哲理基础。古代藏族人民以宗教信仰与宗教惩罚、部落法规及习俗禁忌等社会机制为手段对藏区的自然生态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在藏区建立了和谐的生态环境。在生态问题叠出的今天,探讨史诗中的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化的转换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观,转变生态理念,完善生态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进行现代转换的三条主要途径。唯此,《格萨尔》史诗才能在生态的21世纪更加凸显其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范式、近代范式到现代范式的转型,“哲学范式转型”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和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可以称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应当说,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与历史事件分不开的。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有两个基本的转型路向:首先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向学术资源或知识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确立了它的现代形态。其次是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做了准备,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清理,并以新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整体框架给以全面审视。20世纪初的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自此以后,传统哲学从语言表述到问题视阈,从内容到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现代化进程,人类的内外环境和社会生活均已发生巨变.当代中医病因学和治疗学应及时研究全球气候的非周期性变化、城市环境致病因子等新要素,应该对心理因素、工作环境、生活方式致病作用的凸现作出相应的反应.即,对传统中医学的"三因制宜"体系应进行现代整合,以促进其辨证施治优势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Fitting Attitude’ (FA) analyses of value, for an object to be valuable is for that object to have properties—other than its being valuable—that make it a fitting object of certain responses. In short, if an object is positively valuable it is fitting to favour it; if an object is negatively valuable it is fitting to disfavour it. There are several variants of FA analyses. Some hold that for an object to be valuable is for it to be such that it ought to be favoured; others hold that value is analyzable in terms of reasons or requirements to favour. All these variants of the FA analysis are subject to a partiality challenge: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some agents have reasons to favour or disfavour some object—due to the personal relations in which they stand to the object—without this having any bearing on the value of the object. A. C. Ewing was one of the first philosopher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partiality challenge for FA analyses. In this paper I explain the challenge and consider Ewing's responses, one of which is preferable to the other, but none of which is entirely satisfactory. I go on to develop an alternative Brentano-inspired response that Ewing could have offered and that may well be preferable to the responses Ewing actually did offer.
Jonas OlsonEmail:
  相似文献   

20.
中医卒中单元之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单元是目前最有效的卒中治疗方法。在卒中单元基础上,加入中医防治中风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中医卒中单元,具备坚实的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临床积淀。中医卒中单元是中国引进、发展和完善卒中单元,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按“优化人力资源、发挥中医优势,实现卒中疗效最大化”原则,对中医卒中小组进行重组、优化。按中医与西医结合、急救与康复结合、针灸与药物结合、循证医疗与个体化医疗结合、饮食与心理调护结合、治疗与预防结合等原则,优化治疗方案。开展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建立中医药治疗卒中资料库,可为中医卒中单元提供强有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