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桑吉扎西 《法音》2022,(2):65-69
<正>阿里地区佛教,曾经有过公元11世纪前后阿底峡尊者、仁钦桑布大译师所处的辉煌的古格时代,高峰之后虽又经历衰落,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切兴盛衰败都是佛教“缘起性空”与“成、住、坏、空”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佛陀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这似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后,吐蕃末代赞普的儿子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地区,娶了当地土王的女儿为妻,生下的三个儿子,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开始,藏传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史称“后弘期”)。以1042年阿底峡尊者入藏为标志,西藏地区的佛教从复兴进而转入建立教派时期。当时西藏社会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昔日曹与内地唐王朝力相抗衡的吐蕃王朝已不复存,代之以邦国割据的局面。王室后裔的几个支系与一些新兴贵族势力各据一方,并且大都热心于复兴佛教,以求安定社会,发展实力。在这一形势下,藏区再一次掀起了传译佛经、赴印求法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如大译师仁钦桑布那样的精通教理、善巧梵藏语言文字的优秀译经师。他  相似文献   

3.
纪念阿底峡尊者诞生一千周年国际讨论会,于1983年2月26日至8月4日由孟加拉国“纪念阿底峡尊者诞生一千周年委员会”主持在达卡召开。阿底峡尊者(982—1054)与我国西藏地区佛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公元1038年,他应当时藏王的邀请到达西藏,在藏从事传教、著述、译经等活动十六年,于1054年在藏逝世,葬于拉萨附近的聂塘。1963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会议”期间,周总理会见与会各国代表时,孟加拉代表维苏达难陀长老曾提出将阿底峡部分骨灰奉迎回国供养,周总理同意了他们的要求。1978年,孟加拉国派代表团来华迎回阿底峡骨灰的一部分,并在全国各地巡展,受到孟加拉人民的热烈  相似文献   

4.
说起格鲁、萨迪、噶举、宁玛等藏传佛教的派别,很多人都误以为这些由藏传佛教当中分支出来的教派之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甚至矛盾。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有·必要加以解释和纠正的。藏传佛教分为密之前译派和密宗后译派两大派系,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旧译派和新译派。那么什么是旧译派和新译派?藏传佛教的众多教派有哪些是属于旧译派,又有哪些是属于新译派呢?简单说吧,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由印度请来译师始至十世纪末之间.历代所译密宗教法的推崇者即旧译派;而奉行由佛教后宏期仁钦桑布译师以后所译密乘经典的佛教徒即新…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应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主席、僧王苏塔南陀长老请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募集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援助孟加拉阿底峡灵塔的建设。日前,此款项已通过我驻孟使馆转到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苏塔南陀长老亲自致信,对中国佛教协会的帮助表示感谢,同时对中国佛教界对阿底峡灵塔建设的援助深表敬意。长老在信中说,一千年前阿底峡尊者前往西藏地区弘扬佛法,中孟两国的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6.
阿底峡尊者于公元九八二年出生于札户罗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是迦尔耶那师利国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出生十八个月就能读诵“赞佛”文句。十五岁时,能以所学《正理滴论》的道理降伏外道。年满二十一岁即通达一切明处。尊者幼年不贪王位,专事游历,遍经诸国,访师学法。所依止的名师中得成就者有十二人。他依止黑山寺罗睺罗毱多受大灌顶并学一切修行教授。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公元第九世纪,汉、藏两地区都达到盛极一时的状态。至九世纪中叶(841)西藏地区的佛教因朗达玛的破坏而一度衰微。过了一百多年,到十世纪中叶(973)才又重兴。前此称为前弘期,以后至今称为后弘期。后弘期开始不久,在佛教弘传中起了重大作用的大师不能不推出生于孟加拉国的阿底峡尊者为第一人。尊者于公元982年诞生,为萨贺尔(今孟加拉)国王善吉祥次子,幼名月藏,出家后名燃灯吉祥智。他亲近过当时最有成就的一些大师,如宝生宗、那洛巴、金洲法称等,备学显、密一切经教,成为名振一时的博学大德,被人尊称为阿底峡,就是无极自在的意思。当时西藏阿里地区的菩提光认为佛教虽已复兴,但密乘修法多误,显教见解不一,  相似文献   

8.
其乐格尔 《法音》2022,(1):40-45
<正>阿底峡尊者(982-1054),古印度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佛教高僧,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原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曾为印度超戒寺等寺院住持,1038年受阿里王子降曲沃之邀进藏传教,译经授徒。他著有《菩提道灯论》《医头术》等50余部论著,1054年圆寂于前藏聂塘寺。尊者一生投身佛教事业,佛学知识渊博,精通显密教法,品德高尚,不畏艰难,在西藏地区经历朗达玛灭佛浩劫后的百废待兴之时赴藏弘法14年,为藏区藏传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教友歌     
教友歌达瓦次仁译朝圣路上结教友,仁钦桑布好教友。朝拜名峰圣雪岭,饱饮名溪圣雪水;拜谒雪峰并狮子,谨领预训满心归。朝拜名池圣湖泊,饱饮名泊圣湖水;拜谒圣湖并鱼龙,谨领预训满心归。朝拜圣域志达布,求得圣灵真舍利;拜谒马头本尊水,谨领预训满心归。朝拜扬普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不同文种、不同记载的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勾勒了阿底峡大师早年的生平,分析了阿底峡所处时代的特征,从而为追溯阿底峡思想的来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桑吉扎西 《法音》2004,(3):45-46
2月23日,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在首都达卡向前来参加阿底峡大师诞辰1022周年纪念大会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活佛颁发了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以表彰中国佛教界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这是孟加拉国首次将阿底峡大师和平奖颁发给中国佛教界人士  相似文献   

12.
期盼已久的阿底峡大师舍利塔暨纪念堂圆满竣工落成,这不仅是中孟两国佛教传统友谊的见证,也是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新起点。一孟加拉国的阿底峡大师是中孟友谊和文化交流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佛教形成于亚洲,也主要在亚洲传播.在逐渐形成的"一带一路"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优秀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在文化等领域形成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进程中,我国与周边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佛教交流方面亦乘东风之便,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古萨贺尔国的高僧——阿底峡尊者.这位高僧于公元1040年启程,跋山涉水来到阿里古格地区宣扬正统佛学,试图改变蒙藏佛教的衰颓之势.可以说,他的莅临推动了蒙藏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性转变,迄今为止其佛学思想、法脉传承影响了包括蒙古国、尼泊尔、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整个蒙藏佛教流传区.  相似文献   

14.
1991年9月26日至28日,北京白云观道众为台湾麻豆代天府迎请斗姆元君举办了三天隆重的开光道场。麻豆代天府,系台湾著名的道教宫观。代天府建筑宏伟奇丽,不仅是台湾省道教信仰的中心,而且被誉为“宗教纪念物观光区”。近年来,代天府又增建了“天堂”、“水晶堂”、“十八地狱”等殿宇。此次代天府迎请的斗姆元君,将供奉于新落成的“元辰殿”内,白云观还为该殿题写了大字匾额。 1991年台湾省到祖庭白云观迎请神灵的道观已达三家,共迎请各类神像71尊。由此  相似文献   

15.
编后语     
《法音》1993,(3)
父母与我生命,三宝与我慧命,众生与我知识学养,国土与我资生物具。一啄一饮,当思来处。大乘菩萨行者勤修六度,报答四恩。同时,报恩也是菩萨学处的基本法门。古今中外,许多辞亲割爱、远绍如来、近弘大法者,如本期所刊藏传佛教仁钦桑布赴印度求法,新译密咒,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弘传奠定了基础。法海喇嘛由藏赴汉习禅,沟通藏汉佛学,显密兼弘,善巧度生。他们的事迹读来感人至深。有居家学佛者,如雍正皇帝参禅弘禅,见地不凡,一代宗师作略跃然纸上。泰国迪斯库尔公主一生不嫁,为“世佛联”从危机中走上发展坦途贡献了毕生的心力。她虽贵为国王之女,却不贪图富  相似文献   

16.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17.
大成就者毗瓦巴是萨迦道果的传承祖师,佛教史上公认的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大乘要道密集》中对尊者有这样的赞颂:“善能逆流恒河水,饮酒定日现威猛,圣尊名号毗瓦巴,我等至诚敬顶礼。”毗瓦巴尊者诞生在佛陀入灭后1000年,为沙果国的王  相似文献   

18.
香港宝莲禅寺为迎请中国佛教协会赠送的清刻《大藏经》,组成以慧广法师为名誉团长、圣一法师为团长的迎请大藏经代表团,从六月七日至十四日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佛事与参访活动,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和各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法事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4,(4)
一九六一年六月,锡兰(斯里兰卡)迎奉佛牙代表团前来我国迎请佛牙。图为喜饶嘉措大师和臣赞法师等引导代表团步入广济寺大雄殿  相似文献   

20.
二、追求真理的道路——《圣求经》 1.什么才是高尚的追求 我曾听佛如是说:那时候,佛游于舍卫国,驻足于东园鹿子母堂。世尊于午后时分出于禅定,从坐而起,从屋中出来,告诉尊者阿难说:我与你一起到阿夷罗婆提河沐浴去吧。尊者阿难回答说:惟然。尊者阿难于是手拿户钥,一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