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快乐人生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大智慧应当属于所有的时代。我讲孔子,是希望还原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最为真实的孔子,汲取他的快乐人生智慧,以期对现代人有所启迪。孔子是怎样来看待人生快乐问题的呢?有哪些智慧可以汲取  相似文献   

2.
追求的快乐     
正柏拉图说:"经过一番劳作,我得到一块面包,足可以让我快乐无边,这是我在追求中得到的快乐。"有一次,孔子带子张去登山,上了山顶,一身疲惫的子张说:"好快乐!登上山顶的感受真好。"孔子坐在地上休息,脸上汗珠直冒,拿着水壶喝口水,看了子张一眼,"上了山顶是好,但我还是觉得上山的过程最快乐。"子张不解地问:"老师,你让我们出来登山,不就是想登  相似文献   

3.
快乐在哪儿?     
有则寓言。 花天酒地的国王总是郁郁寡欢,便亲自外出寻觅快乐的人,当他看到一位穷苦的农夫正在放声歌唱,就问:“你快乐吗?”农夫回答:“当然快乐。”国王颇感费解:“你这么穷,也能有快乐?”农夫回答:“我也曾因为没有鞋穿而苦闷沮丧,等到  相似文献   

4.
醒悟的浪子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17—19)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24,32) 今年新春,伊川县城关教会又一浪子回来了,他痛悔自己“离家出走”的所作所为,他向天  相似文献   

5.
醒悟的浪子     
曹惠云 《天风》1997,(8):41-42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17—19)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24,32) 今年新春,伊川县城关教会又一浪子回来了,他痛悔自己“离家出走”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6.
静思等候     
高欣  新望 《天风》2002,(8):31-31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华,他垂听我的呼求。”(诗40:1)等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忍耐,更需要信心。等候比行走要困难得多,尤其是在安静中等候,既要有充分的信心,又不丧失盼望,把荣誉和快乐让给别人,自己却保持安静,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为别人的幸福而幸福,这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付出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定为“折衷主义”而受批判。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不断发现,这种认识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很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在理论界,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尽管孔子本人曾明确指出尧舜为“执中”“用中”的先师,但多不被人所重视,有的同志更把他看成是孔子的“伪托”,如见(《武汉大学学报》1978年第6期第14页。根据对现有资料的考察,我认为,认定中庸思想源于孔子是没有根据的。孔子关于尧舜执中用中的论述,即使不合历史事实,也决非凭空杜撰。主要论据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8.
<正> 我拜读了《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上谭承耕同志所写的《关于孔子何以被尊崇的问题——与匡亚明、蔡尚思等同志商榷》一文,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谭文不同意匡、蔡等同志关于孔子之被薄崇是由于他提倡“忠君尊王”的观点,指出孔子受尊崇的关键原因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思想体系内在结构的合理性。我基本上同意谭文这一命题,但觉得仍不够全面。现在我就补充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孔子是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古代大教育家。假如说大多数封建帝王尊崇孔子是由于他倡导“忠君尊王”对巩固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深刻、丰富又充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论语》里,孔子为我们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并提出了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主张。孔子思想的内核就是通过强调人人做到行"仁"、守"信"、遵"礼"、重"孝",来实现他快乐和谐的社会梦想。孔子的言语之中虽然没有"和谐社会"之名,但孔子所阐述的尽是"和谐社会"之实。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一生主要是办学教书。他从30岁左右起收徒讲学,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在教学过程中,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古代文献以充作教材之用。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开创了儒家学派。冯友兰在30年代著的《中国哲学史》中称:“孔子是一教育家”,“孔子只是一个‘老教书匠”。冯友兰的这一评价是很恰当的。今天人们对孔子的评价虽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承认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志于教育,自称:“我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致黎锦熙信》,《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无神论者。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一段话中所说的“天”,与《易传》中所表达的“天之道”的含义相一致,指的都是自然。孔子认为人死后无知无鬼。他虽重视祭祀,但并非相信鬼神,只是为了“神道设教”。孔子以后的荀子、王充是较孔子更为彻底的无神论者,然亦重祭祀。他们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并不真信鬼神。孔子之所谓“天命”,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他所谓“命”,是指人的寿命、运命而言。无论在形神关系还是天人关系上,孔子都不是有神论者。  相似文献   

13.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的。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思想家,他与耶酥、释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自许拥有authority(权力),因而他的思想言谈就不是教条,而是探索。尽管在当时就有弟子子贡等抬举他为圣人,但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学”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下引只注篇名)这种态度无疑给我们理解孔子指出了一个方向:理解他而不是顶礼、崇拜,也不是歪曲、利用。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孔子进行历史的还原。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德道,该是最高的了。孔子在其晚年的自我总结中,也把中庸作为最高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力(《为政》)“不逾矩”就是“允执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孔子的“时中”思想。由此看来,说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当为不谬。  相似文献   

16.
享受快乐     
某喜剧大师去找心理医生求诊,说他不快乐心理医牛劝告他,去看某喜剧大师的表演吧.他会让你快乐、可喜剧大帅说,我就是他一我送给观众快乐,但那只是我的工作。快乐是他们的,我不快乐。  相似文献   

17.
“述而不作”之于孔子——一个阐释学角度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述而不作”作为孔子对待精神遗产的基本观点 ,涉及到“礼”和“道”、历史与哲学两个层面。孔子非常重视“述” ,但实质上并没将“述”和“作”视为冲突。尽管他认为“道”已经给定 ,但仍强调主体的积极介入。从《论语》中的阐述来看 ,“述而不作” ,其重心已转为“述”中之“作” ,每个人的“作” ,人的鲜活存在构成了“历史”、“真理”鲜活的存在。在纳入性的理解和发散性的阐释中 ,孔子更为赞赏后者。“述而不作”导致“我注六经” ,而“我注六经”的实质却多有“六经注我”。“托古改制”的方式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频仍使用 ,阻力较小 ,其渊源可追溯到孔子这种“述而不作”的论述与实质  相似文献   

18.
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从瑞士比较法学研究所的胜雅律教授的一封来信引起的,胜雅律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还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他从《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上看到我的那篇《“后生可畏”新解》后,来信问了我一大串问题,其中问题之一是:在孔子,更扩大一些说,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女人算不算人。他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对孔子一句话的理解不够准确。那是《论语·泰伯》第20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 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 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中庸说,当出于《尚书·酒诰》中“作稽中德”一语,孔子的中庸思想很可能受周公“中德”的启发而进一步加以发挥。后世儒者对孔子的中庸刻意求深,离开了孔子本意。今人对孔子中庸说的理解,最普遍的是解为折中,调和,也有引申为中心、中立、中正,或解为“用中”的,还有视之为道德论,乃至把“中庸”现代化了的。本文作者认为: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他认识人世间事物的真实性或合理性的方法论,而不是抽象的天道观、宇宙观。二、要把孔子的中庸与汉初儒者作品的《中庸》相区分。三、把中庸看作是折衷、调和而批判,是对孔子学说的歪曲。四、过分推崇中庸,把“两端”看作矛盾斗争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是非历史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评价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粉碎“四人帮”以后,孔子研究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民主讨论的局面。近几年不仅发表几百篇专题学术论文,而且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问世,这些论文和专著反映了孔子研究的新成就和新进展。近年来研究孔子,主要集中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这是关于孔子属于哪个阶级、维护什么社会制度,他的思想是保守、还是进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大体有四种不同的看法:1.有人认为:“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