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山 《周易研究》2007,(4):34-36
本文分析了"孚"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义为父或母用手抱起幼儿之状。父或母用手抱起幼儿完全出于真诚而不虚伪的爱心,从这样的慈爱之举中引申出"诚信"义来。  相似文献   

2.
隐含义虽属语词的非本质附加义,却是规约语词使用习惯的重要因素。利用语词隐含义解析古诗词,可使古诗词中相关意象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原来只可"意会"的炼字之妙变得可以"言传"。汉字"落"可以从其字形构意推求其隐含义,可用其隐含义对古诗词中相关意象和思想内容进行深入解析;通过与其近义词"降""坠"进行比较,还可分析阐释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深入浅出地说明古人炼字之妙。  相似文献   

3.
李菁 《现代哲学》2020,(2):79-85
在关于Sein汉译的长久论争中,存在(有)派对是派的一大质疑是是没有存在(在场)的意思。本文从字源形训视角,比较有、在、存、是的古汉字字形原象,论证(1)有、在、存、是俱含原始在场之象,且各有千秋;(2)是通周易之大有卦,日正或日止实指时中之象,惟在时中,才能维系真善美,悬止在大有-元亨之态;(3)要之,相比于有、在、存,是不仅同样明确葆藏原始在场之义,而且更能直摄真善美与时中之象,再者,倘若尤其考虑到海德格尔对Sein与时之本质关系的独特领会,是实乃Sein之最佳汉译选择。  相似文献   

4.
“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基本观念.顾颉刚先生认为“圣”字最初只是非常普通的知识意义上的聪明义,诸种崇高和神秘义都是后来加上去的.我们同意顾先生的后一判断,但不同意前一判断.我们认为“圣”字初义当为“听治”,引申为“善听”.“善听”之义也主要不是从知识听辨而是从德性意义上来引申展开的.在最早的文献中,“圣”义及其观念主要不是知识意义上的“聪明”而是德性意义上的宽容、通达(包括通神)、自制、顺从等涵义.稳定形态的“圣”的崇高、超越与神秘义及观念可能主要是春秋后的引申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五行>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五行"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五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相似文献   

6.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释"悳",旨在通过声训的方式以"得"释之。据此,关于"德"字本义的种种解读,如巡视、巡察、巡狩、行为、作为,乃至根据原始宗教学说将"德"理解为某种属性和品质等等,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7.
陈坚 《周易研究》2012,(6):77-88
明代思想家黄绾通过对《周易》"艮"卦的创造性解读,建立了一个从"心性论"的角度而不是从"实学"的角度来反对王阳明心学的所谓"艮止"心学,在当时独树一帜。此一"艮止"心学在黄绾看来乃是"孔门正传",乃是"圣人传心之学"。"艮止"心学主张人的"心"是唯一的,不管是君子的"天命之心"还是小人的"无容之心",不管是喜怒还是哀乐,其实都只是一个"心"而不是两个"心"。黄绾"艮止"心学对"心"的这种"一元化"理解与天台宗"一念三千"学说对"心"的理解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8.
战国楚简《五行》篇以匿、简来解说仁、义。匿、简被设定为仁、义的某种引申或表现。匿,意指对小罪的隐匿和宽赦;简,则指对大罪的严厉诛罚。同时,匿、简的行事方式背后有着各自的用心。匿赦行为的内在依据是一种仁爱之情。简罚的背后则是对于赦、罚的理智评判与取舍,理智的用心构成了对亲爱之情所主导的匿罪行为的约束。帛书《五行》说文则特别提出"大爱"对"小爱"的制衡。同时,还进一步突破了匿、简所固有的处置罪过的情境,展现了匿赦所包含的不忍之心。简的意义也在敬神之心与不忍之心的权衡中获得了丰富。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义"由性所发,以"羞恶之心"为"端",隐含于其中并关联性之本然,超越了对象性关系的内外之分而具有普遍性。作为"人路"的"义",也是性善之动能的展开,既表现为对善的思、求,也表现为对恶的自然抵制。义路既落实到按照心性要求的人伦关系,同时也承认身体性的角色人伦关系,孟子以此勾画了"义"的人伦秩序。义通过生出的浩然之气,构成了人成为天民的条件和通向获得天爵的道路;义路最终又归结到"性"、"心"上来。  相似文献   

10.
帛书《易传》谈及阴阳概念集中在《二三子问》《衷》和《缪和》这三篇解《易》文献中,《二三子问》开篇言"龙之德",以"龙"之神能总述阴阳变易观,包含能阴能阳和变与不变两方面的内涵,以此突出由变化之极而衍生的宇宙万物化生之义。《衷》开篇即提出"《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将抽象的阴阳概念落实到阴卦与阳卦、刚爻与柔爻上,核心是刚柔之变化,由此引申出乾坤、刚柔、动静、天地、文武之大义。《缪和》篇则从天道处立言,其曰:"凡天之道,一阴一阳。""阴阳",诸家多以"四季"解,其实不然,"阴阳"当谓"日月",此乃古书常例。此言天道对立转换的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自然天道观,与荀子的天论有某些相同之处。综上,帛书《易传》以阴阳变易观总述事物发展的两重性特征,又以刚柔变化和自然天道观深化之,具体地阐发、运用了传世本《易传》的阴阳概念。  相似文献   

11.
战国楚简《五行》篇以匿、简来解说仁、义。匿、简被设定为仁、义的某种引申或表现。匿,意指对小罪的隐匿和宽赦;简,则指对大罪的严厉诛罚。同时,匿、简的行事方式背后有着各自的用心。匿赦行为的内在依据是一种仁爱之情。简罚的背后则是对于赦、罚的理智评判与取舍,理智的用心构成了对亲爱之情所主导的匿罪行为的约束。帛书《五行》说文则特别提出"大爱"对"小爱"的制衡。同时,还进一步突破了匿、简所固有的处置罪过的情境,展现了匿赦所包含的不忍之心。简的意义也在敬神之心与不忍之心的权衡中获得了丰富。  相似文献   

12.
庸言     
[说明] <易>之<文言传>引孔子语,阐述<乾>卦九二之德时,曾以"庸言之信"称之."庸言"者,平凡之言也.先师遗稿<庸言>的命名之义,盖出乎此矣.  相似文献   

13.
《周易》经传"行"字字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乃就《易经》及《易传》中的"行"字,分别探究其用法、涵义,结果发现"行"字在《易经》卦爻辞中的意义,大致是以道路、行走为核心,引申出行为、行动、施行等意义。而到了《易传》的"行"字则不仅进而引申有德行、运行、流行及抽象的道路等义,且出现"天行"、"志行"、"上行"等语词,而触及了天道、阴阳关系、事理顺逆等抽象的思维,等于向形上学再跨出了一步。由此可以证明《易传》对于《易经》的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故唯有将经传比合而观,探究二者内在的关系,才能切实掌握从《易经》到《易传》之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4.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5.
楚竹书<周易>对应今本、帛本"盈"之字,学者们聚讼纷纭,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考释意见.本文认为其中释此字为左从"水"右从"局"的看法应该是可取的.我们对这一考释意见进行了多角度的补充论证,并援引楚简文字所见的"省声"现象,将此字形分析为"从水,盈省声",即释为"溋"字.  相似文献   

16.
稽诸佛典,诸天信仰由来已久,但见诸供天科仪中的供天之数却由来不一,且位序安排又常有混乱。考及《金光明经》所演"佛法护国",是知诸天所具"护国"义涵。诸天依此经而生不可思议之力,以具"护国"之能。此义"护国"实则既开佛法世俗发展之方便,更于弘法利导众生,教人修善制心。由此,诸天所具"护国"之义或为诸天信仰形成因由之一。  相似文献   

17.
程海霞 《现代哲学》2015,(2):109-116
基于阳明后学的研究视域,根据"天泉证道"的主要记载,"天泉证道"的"追述义"值得思考。此可以从"求证前"与"求证中"两个环节进行探讨。这两个环节皆从多层面显示出阳明一传弟子相互争辩的特征,从而呈现出"天泉证道"区别于"发生义"的又一重属性——"追述义"。探析此"追述义"还须对之进一步明晰与定位。  相似文献   

18.
“舍利”一辞源自梵语,为“遗骨”之义。从严谨的角度来看,舍利为佛陀或高僧大德之遗骨;但是引申而论,则为其大智慧、大慈悲的延续。换言之,举凡佛陀所说之法、庄严殊胜之道场,皆可谓之为舍利。因此佛指这次跨海来台,整个过程便堪称为一种无形的舍利。  相似文献   

19.
<物不迁论>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之,物不迁义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不迁义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格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义"乃中土佛教学者诠解融通佛教思想学说之阶段性方法.本文通过"格义"史实与方法之考述探察,认为"格义"包括注经解经之"配说",名相概念之"拟配",性空逍遥之"炉冶".法雅"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之概念比配之格义不足以全当"格义"之名,以之为基础所作"格义"之广狭义或基本义与引申义之区分并不恰切."格义"方法之演进实文化交互之必然.格义方向之正反或顺逆,应于文化交互之历史情景与历史意义上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