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方华 《法音》1994,(11)
赵朴初会长强调要“抓紧培养佛教人才,提高整个佛教界的素质,这是关系续佛慧命,关系中国佛教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必须唤起各民族佛教界的大德长老和各级佛协组织的高度重视。”这是具有前瞻性的主张。中国佛协已把“培养人才,提高僧伽素质”做为中国佛协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也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我们佛教界应积极响应这一决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前僧教育应继续强调加强学僧的道德教育.这是关系到佛教教育的成败问题,这方面,已有人提出“学修一体化”的主张,是明智的.是合乎佛教人才的成长。以前…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5,(6):34-39
一、建校缘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而清净的僧伽则源自于佛教教育,因此,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佛化事业的盛衰。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说:“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无庸质疑,今天不培养佛教人才,明天就不可能有佛教。有中国第一比丘尼之称的隆莲法师,一贯重视教育,深感佛教界人才奇缺,同时也意识到培养佛教人才的急迫性。她为了创办尼众佛学院而四处奔走,积极呼吁,并在…  相似文献   

3.
佛教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中国佛教的未来,是百年大计。赵朴初会长1992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在佛教界引起了广泛共鸣。在跨入新世纪之际,如何办好佛教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佛教人才,已成为当前佛教界一致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期刊发济群法师、净因法师的文章,反映了佛教界中青年法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3)
一月七日至十二日,于上海龙华迎宾馆举行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亲自主持下,通过与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就。它将成为佛教教育事业新转折的标志,对佛教教育事业将会开拓出新的局面,对整个佛教事业的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一月七日,朴老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极其重要的讲话,分析了我们当前的僧才连“管好寺院”“这一起码要求都不能适应”;今天培养的僧才“合不合格,将决定将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和“走向、命运、前途”。“称职、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开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  相似文献   

5.
法界春秋     
《法音》1992,(3)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思想、宗教、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方面称职、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在具足良好外缘的情况下所要解决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为了尽快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把培养大批合格佛教人才这一件大事办好,会议一结束,中国佛协对会议形成的纪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3,(10)
在外缘具足的情况下,佛教自身建设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培养千千万万合格的僧才,提高四众的素质;加强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协的自身建设,这是关系佛教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大事,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当今中国的佛教,适逢大好的机遇。国家和  相似文献   

7.
宏度 《法音》2000,(11)
本刊讯 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以党光法师为团长、永惺法师为副团长的香港佛教联合会代表团一行8人于10月30日至11月3日到北京和上海访问。 10月31日,代表团参访了广济寺,拜会了中国佛教协会,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的热情接待。觉光法师介绍说,香港佛教几十年来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值得忧虑的是,目前香港僧才稀缺、接班乏人,深感续佛慧命、培育法门人才乃为当今之急务,因此决定筹办“香港佛教僧伽学院”。这不仅关系香港正信佛教的长久住世,而且也有利于中国佛教培养具有相应学位的高素质…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9.
《法音》2008,(11):58-58
世界佛教论坛网讯11月3日.“佛教英语培训班”开班典礼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该班在国家宗教局、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大力指导下,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佛教协会、上海玉佛禅寺具体承办。该班旨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2008佛教外语交流会”的交流成果。同时更好地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培养和积累外语人才.实现以语言为载体提升中国佛教对外交流的能力.此种形式培训班在中国佛教界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摆在中国佛教界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一、对中国佛教的前途与命运要有新认识佛教传入中国并渗入中国文化血脉历经两千多年。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相容、依存、互动、融合的历史。首先,佛教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佛教在早期译传阶段,经罗什、玄奘等大师大量译著和研究成果的推动,一开始就融汇到中华多民族的文化洪流之中,并很快取得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确立了“不依国主则…  相似文献   

11.
般舟 《法音》2005,(10):29-29
本刊讯9月12日上午9时,福建佛学院2005级第十一届新生开学典礼在莆田南山广化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佛学院副院长如妙法师及省市有关领导参加了开学典礼。学诚法师在典礼上说:“福建佛学院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然而从全国佛教的整体来看,所培养的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寺多僧少,僧多人才少还是一个大问题,解决人才难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佛教教育、培养佛教合格人才。而福建佛学院从1983年创立,发展到今天这样大的招生规模与师资力量,是…  相似文献   

12.
黄夏年 《法音》2007,(4):30-32,33-37
近代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佛教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相应发生着巨变。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佛教界人士,为了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佛教是“鬼的宗教”与“死人的宗教”的观念,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同时,佛教界为了培养人才,兴办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蔚然成风,使中国佛教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3,(9):26-27
<正>绍兴是东亚文化之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绍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一院二馆三路径”模式,在会稽山龙华寺内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佛教中国化实践基地,在培养佛教人才、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4.
僧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中国佛教事业的慧命。湖南省佛教协会自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后,在贯彻落实中国佛教协会六代会“抓自身建设”的精神中,不但重视抓寺院道风建设,而且特别重视佛教教育事业的兴办,深知“人才建设是关键”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因为没有大批合格“爱国爱教”的青年僧才培育出来,去开创湖南佛教事业进入21世纪的新局面,湖南的佛教事业就不会有更大的进步。本着这一理念,湖南省佛教协会在当地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二届二次理事会议审议,决定在长沙麓山寺这一具有一千七百年悠久历史的古刹开办“湖南佛学院”,…  相似文献   

15.
唐思鹏 《法音》2004,(9):43-43
本刊讯9月1日下午,中国佛学院举行2004年秋季开学典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圣辉法师,副秘书长丛铭先生,副院长传印法师、姚长寿居士,教务部宗家顺副主任以及全院师生出席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向学法师主持。圣辉法师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他说:现在中国的开放寺院很多,共一万多座,但有一部分寺院还没有出家人住持。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全国各地虽然陆续办起了一些佛教院校,以培养佛教僧才,但是佛教界人才奇缺的现象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赵朴老曾说:当前中国佛教界的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6.
南传佛教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东南亚泰国、缅甸的佛教有着法脉的密切联系。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中国佛教正在飞跃前进,云南的南传佛教作为我国边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紧趋中国的发展步伐,需要我们去重视与努力参与。调整有关宗教政策,发挥特区的“特”字作用。打造南传佛教的黄金纽带,需要解决的是理论问题。南传佛教的寺院需要得到很好的提升。解决南传佛教的发展不是重视人才缺少的问题,而是如何重视人才的使用。总之,让云南南传佛教背靠世界佛教中心的中国佛教,最终形成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两条黄金纽带,将亚洲佛教南北打通,为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好现实的服务,实现中国佛教崛起之理想。  相似文献   

17.
陈兵 《法音》1995,(11)
佛教的宗教观陈兵佛教典籍浩瀚,教义深广,虽然其中尚乏现代宗教学意义上的关于宗教问题的专论,但很多佛典中多处表述了佛教对自身及其它宗教的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宗教观。现代汉语中的“宗教”、“佛教”二词,皆见于中国佛教传统典籍,然其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佛教在进入中国二千年来的时空条件中,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与时偕进。但可变的是佛教之“教”,不变的是佛法之“理”。不变谓之“契理”,可变谓之“契机”。一味的佛法,在中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正是这种时空不平衡性,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范例。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以太虚法师和欧阳渐居士为代表的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和批评。这种来自教界内部的反省和批评,或侧重于转“机”,或侧重于洁“理”,由此产生“人间佛教”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10世纪以降,随着佛教世俗化的日渐深入,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亦尤为注意与各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此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化”日渐深入。明中期以后,随着九华山佛教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各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小九华”,多与九华山佛教有关,其多位于今江淮分水岭以南的皖南、苏南及浙江等地。各地信众以大、小九华为坐标,通过当时较为成熟的交通网络进行联接,由此形成不同层级的九华佛教文化体系。这一佛教文化体系以九华山佛教地藏信仰为主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化”倾向,是10世纪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佛教发展“地域化”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6,(3)
本刊讯“中国的佛教音乐很丰富。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音乐.这是佛教文化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是班禅大师在祝贺北京佛教音乐团成立时说的一番话。一个旨在发掘、整理佛教音乐,培养新一代佛乐人才的佛教音乐团,3月30日在北京广化寺成立.该团是由北京市佛教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