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道教咒语文学性的提出 道教咒语的文学性指的是道教咒语所具有的文学特质。在道教咒语中,无论是咒语诗或是咒语散文,道教中人在创造中绝不是把它们作文学中的诗歌或散文来对待的,因为道教中人一向认为咒语具有神谕的性质,不容许文学中的虚构,不允许随意的更改。但道教咒语的文学性却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道教咒语创造者们的文化素质(包括文学修养),对咒语文学性的产生的确起着相当程度的作用。试想,如果只是一些文化水准较低的、缺乏文学修养的道士为之,那就难以领会咒语中的无穷奥秘,难以用咒语的形式表现对道体博大幽…  相似文献   

2.
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力。摄影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她们更好地寻找并发现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3.
曹操与道教     
曹操与道教,有政治军事的关系,有养生的关系,也有文学的关系。探究曹操与道教的政治军事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揭示东汉末及三国的政治史页中一个较晦暗的篇章。而对于曹操与道教养生术的寻踪,也可展现我国古代养生术发展到三国时的水平,有助于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至于说曹操的文学创作受道教意象之刺激,更可循此而发见道教与我国古代文学的瓜葛;这正是从前治文学史者所忽略之处。一言以蔽之,从曹操与道教关系之个案的研究切入,可追寻汉末魏初道教与政治军事、科技、文学之一般风貌。  相似文献   

4.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想象力对文学的滋润──略论神魔小说和道法的关系刘仲宇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明代有一批描写仙、佛与精怪、妖魔斗争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神魔小说中很多构思,是受到道教的启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中关于斗法的描...  相似文献   

5.
正无锡道教音乐馆开馆仪式于4月12日上午在无锡市水仙道院隆重举行,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开馆仪式并剪彩。无锡道乐吸收和融合了江南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优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地域特色,近二百年成就更为突出。2006年开始,无锡道教音乐先后被批准为无锡、江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道教音乐馆  相似文献   

6.
南宋道教词人白玉蟾不仅在道教历史上占有南宗五祖的重要地位,其文学造诣也颇高,有不少文学作品传世。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阐述道教思想类和抒发士人情怀类,本文简单介绍了白玉蟾的生平、文学作品概况以及研究现状,并着重突出了其不同于其他方外人士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其源而生长于其中,承其精而塑其华。道教艺术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道教文化以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阐释、传播、保存。由王宜峨编撰的"道教文化丛书艺术精华系列"(全套共五册),从道教文人画、建筑、造像、法器法物、壁画水陆画版画等五个方面,全面展现了道教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在《道像庄严》一书中,王宜峨以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轴,将自己对道教壁画、水陆画、版画的研究置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9.
郭璞与道教     
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晋郭璞(276—324)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不仅被奉为术数大师、堪舆之祖,而且也是改造、发展游仙诗的祖师、语言学巨匠。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郭璞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其文学成就、语言学成就,而对郭璞的道教思想却涉及甚少,这就在很大...  相似文献   

10.
道教文学     
道教文学,即以道教活动为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道教的活动也反映在文学领域中。这类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集中地见于藏内专集,而且也散见于藏外文学作品中。从藏内作品看,其中的赞颂、表奏、传记文集等类,基  相似文献   

11.
论科教三师     
在道教斋酸科仪编撰文上,刘宋的陆修静,唐代的张万福、杜光庭,是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科教三师。本文探讨科教三师的主要成就,对科教三师在道教斋醮科仪编撰史上的贡献,作了较为深入的评述分析。指出斋醮科仪经典的逐渐丰富,科仪格式的日渐完备,是道教科仪思想渐趋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它的发展和演变,一方面与外来的佛教和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关系到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仅就道教对文学的影响这一课题而言,其涉猎范围极其广阔,且又有着相当的难度。但弄清楚这方面的情况,进而探求其中的规律,无论对于道教史的研究还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孙昌武先生的《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450千字,大32开,551页),针对唐代道教各方面发展臻于极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选择当时道教影响文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细密、透彻地阐发,可说是这一学术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垣是最早阅读《道藏》、对道教和道教研究持科学态度的学者之一.他在道教史料学、金元道教史、道教与历史上其他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陈垣的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道教研究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道院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宗教学系、江苏省道教协会协办的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于200年8月26日至28日在句容茅山隆重召开,来自教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海外代表约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道教展望”。与会者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现将有关会议情况概述如下; 一、二十一世纪道教发展的前景 人类跨入新的世纪,文化必将有新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道教,也定会展示出新气象,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1、对道教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卿…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作为文学的神仙传记的起源都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既关系密切。本文借用西方神话研究的一些方法,来探讨道教和道教神仙传记在思维方式上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道教传记的文学和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唐代的文人道诗颇多。唐代文人道诗描绘了道教神仙世界、道教信徒生活以及道教胜地景象,反映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形态和儒释道融合的趋势,其中不乏文学佳作,为后人了解唐代的道教文化拓宽了研究领域。历代文士、诗人创作的反映道教文化的诗作,通常被称为"文人道诗"。  相似文献   

17.
想起了道教     
想起针对于遗忘,想起了道教意味着对失落的道教的重新发现。这种想起,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当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与其师在百余年之前,以现代学术眼光研究道教时,引发了国内对道教的探究热情。刘师培。傅勤家、许地山、陈寅格、陈恒、刘鉴泉。蒙文通、陈国符、王明等先生的成果,奠定了今天认识道教的基础。这一丰厚学术成就,至今还惠及国内外的研究者。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躁动喧嚣平息之后,静观我们近来对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的再检讨,却发现对儒佛道为代表而指称的传统文化的议论,说来道去,只有儒佛,推…  相似文献   

18.
论道教老学     
在道教史上,一批道教人士先后诠释《老子》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此形成了道教老学极其丰富的内容。道教人士解“老”,既对《老子》展开哲理性的诠释,又从信仰层面出发,进行具有道教特色的发挥。本文在梳理汉魏六朝至明清道教老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示了道教老学的基本精神:道教本位、生命关怀、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19.
鱼玄机的诗歌以其独特成就和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的诗歌能够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表现得恣意荡漾、自由洒脱,从而在中国女性诗人的作品中大放异彩,与她初则身为艺伎、后来又出家为女冠的经历、体验有直接关系。玄机初踏入人生旅途,就遭受巨大的磨难。这成为她遁入道门的一个原因。而她出家到咸宜观,在那里又进行了人生另一段颇具波折、颇为浪漫的活动,则与唐时长安女观冠的具体情形有关。入道不但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也进一步推动了她的诗歌创作。女道士的身份不但改变了她自身的环境,也充实了她的人生,从而使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讲,她的成就也可以说是道教对唐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阐述了明王朝道教管理机构的创建和强化对道士、道观的管理的诸多举措。指出其最终目的是促使道教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利用道教为自己的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